高一下學期語文試題
高一下學期語文試題
A.鑾輿 (luán) 參乘(chèng) 瞋(chēn)目 饗(xiǎng)士卒
B.險釁(xìn) 目眥(cì) 美姬(jī) 夙嬰疾病(sù)
C.窺視(kuī) 嘈雜(cáo) 拔擢(zhuó) 鯫(zōu)生
D.阡陌(mù) 隕首(yǔn) 赭(zhě)衣 太子洗馬(xiǎn)
2. 下列語句中加點的熟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深圳申辦大學生運動會成功的消息傳來,廣大市民無不彈冠相慶。
B. 賓館規定所有工作人員對每位客人都要相敬如賓,實行微笑服務。
C. 有些學生,上課不好好聽講,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批評他吧,還老虎的屁股——摸不得;要貫徹學校的規章制度,他又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動。
D.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規律性的知識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傳授給學生。
3.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3分)
A.由于韓國在距朝韓軍事分界線僅25公里的京畿道抱川舉行的規模空前的陸地、空中聯合軍事演習,使得朝鮮放出“狠話”回應稱,朝方已經做好了開展核圣戰的準備。
B.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屋面太陽能板面積大約有3萬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
C.新一代的心臟起搏器能根據機體對心排血量的要求而自動增加或降低起搏頻率,從而滿足機體生理需要。
D.成都國際影像藝術基地迎來了70多位“國際小姐”,不同語言、不同膚色的佳麗們在這里參加主題為“讓美麗留在成都,讓成都帶給世界”的成都影像藝術之旅系列活動。
4.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 (3分)
事實上,大眾是需要媒介的理性力量的。正如________。盡管與那些熱鬧的娛樂文化相比,《大國崛起》在絕對收視率上顯然還有差距,但是,________,它所帶來的那種將我們從庸庸碌碌的感性生活中掙脫出來的理性的尊嚴,卻用一種媒介傳播的“質量”升華了媒介傳播的“數量”,________,從而體現了媒介理性的影響力。
①媒介需要感性與理性的平衡一樣,人類生活也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
②人類生活需要感性和理性的平衡一樣,媒介也需要感性與理性的平衡
③它所喚起的人們對民族、對歷史、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熱情關懷
④它所喚起的人們對歷史、對國家、對民族前途和命運的熱情關懷
⑤用一種媒介傳達的“深度”置換了媒介傳達的“廣度”
⑥用一種媒介傳達的“廣度”置換了媒介傳達的“深度”
A.②④⑤ B.①④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5.下列選項中,錯誤的一項是( )
A.《雷雨》是曹禺在大學期間完成的處女作。
B.戲劇是一種綜合舞臺藝術,它借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C.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皆大歡喜》。
D.《長亭送別》表達了崔鶯鶯對張生的難舍難分的深厚感情以及她性格中鄙棄功名利祿的叛逆精神。
二、共45分。
怒蛙說
陳傅良①
日有烏,月有蛙②。蛙與烏相遇,烏戲蛙曰:“若,臠肉耳。躍之高不咫尺,焉能為哉!”蛙曰:“吾已矣,若無靳③我!”烏曰:“若亦能怒邪?”蛙曰:“吾翹吾腹,翳太陰之光;呀吾頤,啗其壤;瞠吾目,列星不能輝:奚而不能怒!若不吾信,月于望,吾怒以示若。”其望,月果無光。
他日,蛙遇烏曰:“曩吾怒,得毋惕乎?”烏曰:“若焉能惕我哉!吾振吾羽,翳太陽之光;肆吾咮④,啄其壤;徐以三足蹴之,天下不敢寧而居。吾視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為!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其朔,日果無光。嗇人伐鼓⑤,馳且走焉。
又他日,烏遇蛙曰:“吾怒也何如?”蛙曰:“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日之馭曰羲和,傍聞之曰:“噫!何謂威!吾疾其驅,六龍不敢稽吾辀;吾赫其燥,云不敢云,雨不敢雨,風不敢風;八土之埏,吾能赫其膚;萬壑之陰,吾能充其毛;百川之流,吾能杜其液,且彼與若敢言怒哉!若不吾信,吾怒以示若。”于是果旱暵半載。凡天地之間病之。
他日,羲和遇烏曰:“吾怒也,何如?”烏嚇然曰:“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飛廉、豐隆、屏翳者聞之,相與造羲和,誚焉曰:“若矜而怒邪,吾當威示若。吾三人焉,吁其氣,足以冪乾坤之倪⑥。噀吾沫,足以赭嵩華之峰。嘯吾聲,足以簸四海掀九州而覆之也。果爾,若烏能威。”言未既,豐隆吁焉,屏翳噀焉,飛廉嘯焉。莫晝莫夜,彌山漫谷者,亦半載。
嗚呼!司造化之權而私以怒競,民物奚罪哉!
【注】 ①陳傅良:字君舉,號止齋,浙江瑞安人,宋孝宗年間進士,有《止齋文集》。②日有烏,月有蛙:傳說太陽里有三只腳的烏鴉,月亮里有蟾蜍。③靳:嘲笑、侮辱。④咮(zhòu):鳥的嘴。⑤嗇人伐鼓:嗇人,古代主管錢幣的官。凡發日食,樂官擊鼓,嗇人跑去取錢幣祭祀天神。⑥冪乾坤之倪:冪,掩蓋。倪,邊際。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吾翹吾腹,翳太陰之光 翳:遮蔽,遮住
B.其望,月果無光 望:望見,看見
C.日之馭曰羲和 馭:駕馭,這里指車夫
D.相與造羲和 造:拜訪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3分)
A.若亦能怒邪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B.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否,吾何快于是
C.且彼與若敢言怒哉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D.吾視若之怒眇矣,奚以若惕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8.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某些人或物“司造化之權而私以怒競”的一組是 ( ) (3分)
①月于望,吾怒以示若 ②嗇人伐鼓,馳且走焉 ③于是果旱暵半載 ④萬壑之陰,吾能充其毛 ⑤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 ⑥彌山漫谷者,亦半載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本文采用寓言的形式,將自然界的烏鴉和青蛙以及神話中的風、雨、雷諸神擬人化,成功運用排比手法,逐層遞進,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的譏諷和嘲笑。
B. 文章巧妙地把自然界的現象契合到人世間來,表達了現實社會中主宰國家命運的權貴們為逞私欲而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主題。
C.本文竭力渲染天上諸神發威給人間造成的慘烈景象,曲折地表示了作者對統治階級不愛護、體恤老百姓的胡作非為的控訴和警告。
D.本文用烏鴉、青蛙、羲和以及飛廉、豐隆、屏翳等為喻,揭示了強中更有強中手的道理,告誡人們不能驕傲,不要在人前夸耀自己的特長。
10.翻譯。(9分)
①若不吾信,月于朔,吾怒以示若。(3分)
②始吾謂極威矣,而不知子之威震于我也。(3分)
③吾赫其燥,云不敢云,雨不敢雨,風不敢風。(3分)
11.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7分)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辛棄疾
繞床饑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1)這首詞上片劃線的第四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簡要說明。(3分)
(2)古人評詞有“樂景,哀情;哀景,樂情”之說。你認為這首詞的景與情的感情基調一致嗎?請依據詞意鑒賞。(4分)
12.給下面這則新聞擬個標題,不超過15個字。(4分)
【本報訊】旨在提高全面、特別是青少年精神衛生意識,促進青少年心理衛生的公益活動——心理陽光工程今天啟動。這一活動由共青團中央學校部、衛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中國青年報社共同發起。
在今天的啟動儀式上,衛生部公布了2004年世界精神衛生日中國精神衛生工作的主題為“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樂心情,健康行為”。
隨著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我國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精神衛生問題日益凸現。我國受到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青少年人群有3000多萬,由于心理問題不能正確對待、解決,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困難以致悲劇的發生。(選自《光明日報》)
13.古詩文默寫(13分)
(1)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 。(李密《陳情表》)
(2) , 。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李密陳情表》)
(3)亦欲以究天人之際, , 。(司馬遷《報任安書》)
(4)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5)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__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6)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 。(白居易《琵琶行》)(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柳永《雨霖鈴》)
三、社科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題,共15分。
佛教西來?
許多的歷史書,都把張騫通西域算成是中外交通的開端。公元前138年張騫通西域的故事,被司馬遷記載在《史記·大宛列傳》里。而他從長安出發到中亞、西亞的道路即絲綢之路,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最重要的交通道路。后人讀《史記》、《漢書》,知道了這條路延綿幾千里,途經現在的新疆、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伊朗、伊拉克、土耳其等,一直南到印度,西到地中海。后來凡是一提到漢、唐帝國和外部的文化往來,就會想到這條道路。
從漢代到唐代,有很多西域人經過這條道路到過中國,特別在唐代,那個時候在長安、洛陽可以看到很多胡人,他們是各種宗教的信仰者,如景教徒、襖教徒、摩尼教徒,所以帶來了西方的各種文化,包括唐代流行的胡旋舞、《菩薩蠻曲》以及胡人相貌的鎮墓天王,在這里面,最多的當然是佛教徒。由于在西晉以前,漢人基本上是不能出家的,所以早期佛教徒主要是這些外來和尚,在考察早期中國佛教最重要的資料《高僧傳》里,記載最早來華的一些僧人,以及早期佛教譯經的譯者,確實多半是來自康居、安息、天竺、大月氏的異國人。古代佛教徒里面,凡是姓康、安、竺、支等的,大體上就是那邊的人。其中,姓支的來自大月氏,在今阿富汗、巴基斯坦交界處,姓安的來自安息,在今伊朗,姓竺的是天竺人,即今印度,姓康的是康居人,在今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阿塞拜疆一帶,都是“中亞、西亞或南亞的胡人”。 所以,古往今來大多數人都相信,佛教傳入,也主要是經由西邊這條路徑來的,這些人一定曾經經過西域到達敦煌,然后再進入中原。
從1930年后期出版的湯用彤的《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到1957年出版的荷蘭人許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國》,再到1980年任繼愈的《中國佛教史》,連同日本人寫的很多中國佛教史,都接受了這種說法。而大家都熟悉的,像南北朝的法顯、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的歷史更從一個側面證實了“佛教從西方來”這一說法。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關于“浮屠”和“佛”的語言學研究,也證明早期中國關于“浮屠”的稱呼和中亞古代語言有關,那么,佛教肯定是經過中亞一帶傳來的。
看來,這個佛教西來說沒有什么疑問了。歷史常常就是這樣的,人們一次次地敘述,事情一次次地被強調,后來的人一次次地聽到,于是,這種事情就成了確鑿不疑的“定論”。其實,有時候仿佛是“定論”的歷史,卻是有疑問的,歷史常常變成故事,故事常常變成歷史。在佛教傳來的問題上,就有人提出了這樣一些疑問:第一,西漢、東漢之間天下大亂,中國與西域的交通在王莽時代前后曾經斷絕,直到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才恢復,傳說中的漢明帝求法,佛教傳來,大約在公元第一個世紀的50~60年代,恰好就正是隔絕的這一時期,佛教真的可以順利地在道路斷絕的時代進入中國嗎?佛教為什么不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傳來呢?第二,《史記》、《漢書》、《后漢書》里都講到西域,這些根據從張騫到班超多人出使記錄寫成的史書中,都缺乏西域佛教的記載,而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西域人好像并不相信佛教,倒是相信其他宗教的可能性大。當然,20世紀初,在和田也就是于闐故國一帶發現過怯盧文佛經,在和田的買力克阿瓦提佛寺遺址還發現過泥塑的小佛像,民豐的尼雅遺址中也發現過棉布上的小菩薩像,大谷探險隊也曾經在吐魯番的吐峪溝發現過292年譯的佛經《諸佛要集經》漢文寫本。不過,這些東西的年代都很晚,大約已經是在2~3世紀了。
那么,為什么在1世紀的時候,佛教不會從海上傳來,從南方傳來,而一定要從西面過來呢?一個說法如果沒有反駁的意見,就說明它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或者換個說法叫“定論”,一件歷史事件成了“定論”,就說明這個問題的研究已經山窮水盡,有個詞叫“蓋棺論定”,就是說死了進了棺材了,才可以有定論,其實,可能有時候死了也不一定可以論定。相反,如果還有言之成理甚至是持之有故的質疑,那么說明這個問題還有繼續討論的余地,這個領域還有研究的必要。盡管佛教從西域傳入的路線得到相當多的文獻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歷史存在,但是這個問題遠沒有到畫句號的地步。近來一些學者的研究使我們注意到,早期中國與印度之間還可能存在著另外的通道,那么,隨著商人貿易,佛教這種信仰可能會從各種途徑,而不是一個途徑向中國滲透。
(選自葛兆光《中國古代文化講義》,有刪改)
14.下列說法中,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
A.絲綢之路是唐王朝與西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當時流行的胡旋舞和《菩薩蠻曲》就是由此通道傳入的。
B.據中國佛教資料記載,最早來華的佛教僧侶多半來自印度,他們主要經由絲綢之路到達敦煌再進入中原。
C.“佛教西來”一說歷來為人們所認可,人們也據此認為,絲綢之路是印度佛教傳入中原地區的必由之路。
D.在公元1世紀,中國和印度之間還存在另外的交流通道,因此,佛教還可以從南方,通過海上傳入中國。
15.下列不屬于“佛教西來”說的依據的一項是(3分)( )
A.《史記》中有關張騫通西域的記載。
B.唐代流行的胡旋舞、《菩薩蠻曲》。
C.《高僧傳》有關早期來華僧人的記載。
D.荷蘭人許理和的《佛教征服中國》。
16.第三段段末說“佛教肯定是經過中亞一帶傳來的”,第四段段首又說“看來,這個佛教西來說沒有什么疑問了”。這樣說,是否有重復贅余之嫌?為什么?(4分)
17.對“佛教西來”說,本文作者持何態度?其依據是什么?(5分)
四、新聞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題。共15分。
博士越多越好嗎?
記者 肖舒楠 實習生 劉躍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騰訊教育頻道,對3291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1%的人認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應回歸精英教育。參與調查的人中,本專科學歷、碩士學歷和博士學歷者分別占到51.0%、27.1%和11.2%。
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儼然成了“職業教育”
去年4月,國務院學位辦主任楊玉良透露,2008年中國大陸擁有博士授權資格的高校超過310所,美國只有253所。2007年,我國博士人數超過5萬人,2008年這一數字繼續上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據了解,隨著博士生教育的迅猛發展,如今除高校教職崗位、科研機構的研究崗位需要從業者有高學歷之外,其他一些本不需要高學歷的崗位也“水漲船高”,紛紛提高學歷門檻。比如有的地方招聘處級干部,就明確提出應聘者學歷須為博士;還有的地方,在人才晉升中,學歷也是明文或者不明文的重要標準。
有人指出,這樣的結果就是,一些人僅僅為找好工作或者為晉升而讀博,使得培養研究型頂尖人才的博士生教育儼然成了“職業教育”,讀博功利化現象突出。
北京市某高校教師李曉霞坦言,自己讀博就是為了評職稱。上世紀90年代進入高校工作的李曉霞,在教師崗位上工作了10多年,近年來她發現,新同事都是清一色的博士,學校也開始把博士學歷作為評職稱的必須條件。這個現實逼得她不得不在臨近40歲時重回課堂,讀起了在職博士。
此次調查中,59.2%的人認為,人們讀博是為了在評職稱和晉升上更有競爭力。“一些單位不應惟學歷取人。”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專家、教育家,北京大學
原常務副校長王義道教授,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如今部分單位,比如高校在錄用教職人員時都會盯著博士,這不是一個好現象。王義道說,哈佛大學雖然是美國首屈一指的高校,但它的教職人員整體學歷水平并不高。上世紀90年代的一項調查甚至將哈佛大學的教師整體學歷水平排在全美最后一位。“不過,這和我們的一些評估體系有關系,高校需要有較強研究能力的教師為學校出成果,加分數。但一些實踐能力強,技術高明的人才高校也很需要。”
調查中,43.5%的人認為,人們選擇讀博是因為找工作不順利,通過讀博推遲就業;39.2%的人認為人們讀博只是為了獲得進入高校或科研單位的“敲門磚”。
“每個導師最多帶3個人比較合理”
有學者用“大躍進”“泡沫化”形容當下博士生數量急劇膨脹及博士生質量下降的情況,認為博士生作為學歷教育的“塔尖”,其教育水平不僅反映一國最高教育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影響著一國知識創新能力和學術水準。長此以往,不僅難以保證博士生的質量,還會帶來博士生就業難的問題,出現“高學歷,低就業”現象。
而近年來屢見不鮮的博士論文抄襲現象,更是加劇了人們對博士質量的擔憂。去年9月,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顯示,對一直以來都令社會不齒甚至憤怒的“學術不端行為”,分別有39%和23%的博士認為是“值得同情”和“可以原諒”的。這種“寬容”實在令普通人感到難以理解。
此次調查中,44.1%的人對博士生的印象是“抄襲嚴重,水分很多”。此外,56.8%的人認為一心為搞研究讀博士的人太少了;50.6%的人感到現在的博士越來越多,已經不稀罕了;還有29.0%的人對博士的印象是“書呆子,創新能力較弱”。
“現在我們很多博士論文都能上國際前沿雜志,這在10年前是很難想象的。所以從我個人看來,現在的博士水平也沒有大家說的那么差。”王義遒告訴記者,他在參與北京大學博士生論文答辯時發現,很多博士論文質量遠超過10年前的水平,加之現在國內的各種實驗儀器、設備已經和國際接軌,博士生的眼界和能力也大大提高,“不過各個大學的情況不一樣,博士生教育也存在優劣。不過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博士太多,師資不夠”。
據調查,我國博士生導師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博士生數量的要求,使得當下我國每名博士生導師平均要帶5—8名博士研究生,高于國外每名導師帶2至3名學生的比例。
“每個導師最多帶3個人比較合理。”王義遒曾問某高校領導“學生的論文情況如何”,那個博導很坦率地告訴他,自己沒有看學生的論文,只是大致瀏覽了一下論文框架,“像這樣的情況,據我所知不在少數。”王義遒說,我們國家需要大量的博士人才,但現在的增長速度太快了,“我很贊同博士生教育回歸精英教育的說法”。
(選自《文萃》2009年第12期,有刪節)
18.怎樣理解“功利化目的使博士生教育儼然成了‘職業教育’”的含義?(4分)
19.本文談到了我國博士教育中的諸多問題,請結合本文,談談本文涉及了博士教育中的哪些突出問題?(5分)
20.本篇調查中,包括一些專家和學者在內的76.1%的調查對象認為博士不是越多越好,博士生教育應回歸精英教育,請結合本文和你的體會,談談你對這個觀點的看法。(6分)
五、作文(60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功,是人們一生追求的目標。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呢?是十年寒窗后金榜題名,還是從一介布衣到位高權重?是從身無分文到億萬富翁,還是從默默無聞的草根成為舉世聞名的明星?
還有一些人,比如:為了正義事業壯烈犧牲的無名烈士;助人為樂,不圖回報,終生清貧的愛心奉獻者;奮力拼搏,從不放棄,一生平凡的普通百姓……他們的人生是否也算得上“成功”?
對此,你有什么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以“成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最好寫議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