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題語文
高一下學期期末考試題語文
情與辭 朱光潛
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顯著的如喜怒愛惡哀愁等情緒,微妙的如興奮頹唐憂郁寧靜以及種種不易名狀的飄來忽去的心境。文學當作一種藝術看,也是如此。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文字有言情說理敘事狀物四大功用,在文學的文字中,無論是說理敘事狀物,都必須流露一種情致,若不然,那就成為枯燥的沒有生趣的日常應用文字,如賬簿、圖表、數理化教科書之類。不過這種界線也很不容易劃清,因為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情感是容易為理、事、物所觸動的。許多哲學的,史學的,甚至于科學的著作都帶有幾分文學性,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我們不運用言辭則已,一運用言辭,就難免要表現幾分主觀的心理傾向,至少也要有一種“理智的信念”,這仍是一種心情。
情感無法直接表現于文字,都必借事、理、物烘托出來,這就是說,都必須化成思想。行文的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種情致,其次要找出具體的事物可以烘托出這種情致,最后要找出適當的文辭把這內在的情思化合體表達出來。創造也并非無中生有,它必有所本,自然就是藝術所本。藝術根據自然,加以熔鑄雕琢,選擇安排,結果乃是一種超自然的世界。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全在“自然”之上加這一番“人為”。情是自然,融情于思,達之于辭,才是文學的藝術。在文學的藝術中,情感須經過意象化和文辭化,才算得到表現。渾身都是情感不能保障一個人成為文學家,猶如滿山都是大理石不能保障那座山有雕刻,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作家如果信賴他的生糙的情感,讓它“自然流露”,結果會像一個掘石匠而不能像一個雕刻家。雕刻家的任務是給那塊頑石一個完整的形式,一條有靈有肉的生命。
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有一句名言:“詩起于在沉靜中回味過來的情緒。”在沉靜中加過一番回味,情感才由主觀的感觸變成客觀的觀照對象,才能受思想的洗煉與潤色,思想才能為依稀隱約不易捉摸的情感造出一個完整的可捉摸的形式和生命。這個詩的原理可以應用于一切文學作品。
就大概說,文學作品可分為三種,“情盡乎辭”,“情溢乎辭”,或是“辭溢乎情”。心里感覺到口里也就說出十分,那是“情盡乎辭”;心里感覺到十分,口里只說出七八分,那是“情溢乎辭”;心里只感覺到七八分,口里卻說出十分,那是“辭溢乎情”。就常識說,“情盡乎辭”也應該是文學的理想。不過,“情溢乎辭”也未嘗沒有它的好處。語文有它的限度,盡情吐露有時不可能,縱使可能,意味也不能很深永。藝術的作用不在陳述而在暗示,古人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含蓄不盡,意味才顯得閎深婉約,讀者才可自由馳騁想象,舉一反三。把所有的話都說盡了,讀者的想象就沒有發揮的機會,雖然“觀止于此”,究竟“不過爾爾”。拿繪畫來打比,描寫人物,用工筆畫法仔細描繪點染,把一切形色都盡量地和盤托出,結果反不如用大筆頭畫法,寥寥數筆,略現輪廓,更來得生動有趣。畫家和畫匠的分別就在此。畫匠多著筆墨不如畫家少著筆墨,這中間妙訣在選擇與安排之中能以有限寓無限,抓住精要而排去糟糠。 (選自《談美•談文學》,有刪改)
1.下列關于“情與辭”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
A.“情”無法直接用“辭”來表現,不借助事、理、物是沒有辦法表現出來的,這意味著“情”最終必須轉化為思想。
B.“情”是一種自然狀態,只要將其融合到思想之中,就是文學的藝術;“辭”是用來表達思想情感的,它是思想情感的載體。
C.文學作品可以依據作者寫出來的話是否完全把心里的感覺說盡,大體分為“情盡乎辭”“情溢乎辭”“辭溢乎情”三種。
D.從常識上講,情盡乎辭,也就是作者寫出來的文字能把心里所有的感覺完全表現出來應該是文學的理想。
2.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 3分 )
A.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文學必須具有抒情性并表現某種心靈上的感觸,這種感觸可以是明顯的或微妙的,甚至可以是難以表達的。
B.藝術來源于自然,藝術根據自然,經過文學家的熔鑄雕琢,選擇安排,而不是無中生有地胡亂創造,結果就是一種超自然的世界。
C.在文學的藝術中,情感須經過意象化和文辭化,才算得到表現,因此一個作家不能僅信賴自己的生糙的情感,讓情感“自然流露”。
D.英國詩人華茲華斯有一句名言:“詩起于在沉靜中回味過來的情緒。”這句名言表達出來的關于詩的原理可以應用于一切文學作品。
3.從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3分 )
A.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無論是說理敘事狀物,都必須流露一種情致,缺少情致的文字,那就成為枯燥的沒有生趣的日常應用文字。
B.許多哲學的,史學的,甚至于科學的著作都帶有幾分文學性,這是因為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情感又容易為理、事、物所觸動。
C.心里感覺到十分,口里只說出七八分,這種“情溢乎辭”的文學作品的意味更加深永,還可讓讀者自由馳騁想象,舉一反三。
D.用繪畫來比喻文學創作的高明之處在于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在表達某種感情時,文字越多就越86AA啰唆,而語言越簡省就越生動有趣。
二、古代詩文閱讀( 36 分)
(一)文言文閱讀( 19 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 一 7 題。
孝子胡其愛者,桐城人也。生不識詩時,時時為人力傭,而以其傭之直奉母。母中歲遘罷癃之疾,長臥床褥,而孝子常左右之無違。自臥起以至飲食、溲便,皆孝子躬自扶抱,一身而百役,靡不為也。孝子冢無升斗之儲,每晨起,為母盥沐、烹飪、進朝饌,乃敢出傭。其傭地稍遠,不及炊,則出勺米付鄰媼,而叩首以祈其代爨。媼辭叩,則行數里外,遙致其拜焉。至夜必歸,歸則取母中裙穢污自浣滌之。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時致鮮肥供母。其在與傭者之家,遇肉食即不食,而請歸以遺其母。同列見其然,而分以餉之,輒不受。平生無所取于人,有與之者必報。母又喜出觀游,村鄰有伶優之劇,孝子每負母以趨,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乃復負而還。時其和霽,母欲往宗親里黨之家,亦如之。孝子以生業之微,遂不娶,惟單獨一人,竭力以養終其身。母陳氏,以雍正八年病,至乾隆二十七年乃以天年終。蓋前后三十余年,而孝子奉之如一日也。母既沒,負土成墳,即墳旁,掛片席而居。凄傷成疾,逾年癸未,孝子胡其愛卒。
贊曰:今之士大夫,游宦數千里外,父母沒于家,而不知其時日;豈意鄉里傭雇之間,懷篤行深愛之德,有不忍一夕離其宗宿于外如胡君者哉!胡君字汝彩,父曰志賢。又同里有潘元生者,入自外,而其家方火,其母閉在火中。元生奮身入火,取其母以出,頭面皆灼爛。此亦人之至情,無足異;然愚夫或怯懦不進,則抱終身之痛無及矣。勇如元生,蓋亦有足多者,余故為附著之。
(選自劉大櫆《胡孝子傳》)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
A.而以其傭之直奉母 直:同“值”,錢
B.而請歸以遺其母 遺:贈予,致送
C.孝子每負母以趨 負:背著
D.蓋亦有足多者 多:與“少”相對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胡其愛篤行深愛之德的一組是( ) ( 3分 )
?、俣云鋫蛑狈钅浮、诙⒆映W笥抑疅o違?、蹥w則取母中裙穢污自浣滌之?、苡鋈馐臣床皇?,而請歸以遺其母?、萃幸娖淙?,而分以餉之,輒不受?、弈讣葲],負土成墳,即墳旁,掛片席而居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
A.作者把鄉間目不識丁的勞動者與官宦之流相比,意在突出胡其愛的孝行。
B.這是一篇褒揚孝行的文章,對今天某些不盡贍養義務的人仍有教誡意義。
C.作者從胡其愛的每一個細節著筆,意在肯定其懷抱誠心深愛之美德。
D.作者在結尾補敘其字及父之名,乃至續寫胡君同鄉之事跡,雖詳略得當,但有畫蛇添足之感。
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分 )
(1)至夜必歸,歸則取母中裙穢污自浣滌之。孝子衣履皆敝垢,而時致鮮肥供母。(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又喜出觀游,村鄰有伶優之劇,孝子每負母以趨,為藉草安坐,候至夜分人散,
乃復負而還。(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 8 一 9 題。
武昌阻風
方澤
江上春風留客舟,無窮歸思滿東流。
與君盡日閑臨水,貪看飛花忘卻愁。
8詩人采用什么藝術手法? 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前后兩層意思是否相悖?這樣寫妙在何處?(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寫( 6 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1)攜來百侶曾游, 。(毛澤東 《 沁園春 · 長沙 》 )
( 2 )長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離騷》)
(3 ) , 。哀吾生之大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 《 赤壁賦) )
(4)既其出, ,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乙 選考題( 25 分)
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 2B 鉛筆在答題)一上把所選題目對應的選考標記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豹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25 分)
11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一( 4 )題。( 25 分)
神的懲罰
[美]簡•卡魯
錢是一種奇怪的東西。沒錢的時候,你總認為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過去我也常常這樣認為,但現在我再也不這樣看了,我從慘痛的教訓中明白了這一點。
上學的時候,有一位英語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經常給我們引述著名作家的話語。我對這些話語不是很感興趣,現在也忘得差不多了。但有一句話不時在我耳邊響起,這是那位英語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他說:“當諸神想懲罰我們時,他們就讓我們的祈禱實現。”聽起來有些愚蠢,對嗎?當時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現在我可以告訴你了。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十分想得到某樣東西,你就有可能得到,但將以一種你不希望的方式得到。我的意思是,你可能不得不付出你意想不到的代價。
事情發生在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我下班回家的途中。我是個汽修工,我喜歡在汽修廠工作,我一直夢想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不用很大,只要是我自己創建的就行。如果是為自己工作,我不介意有多辛苦。所以我離開父母,去了倫敦。我想,只有那樣我才能賺到更多的錢。
父親為此和我吵了一架。他怎么也不明白,當我衣食豐足時為什么要離開家。
豐足?什么叫豐足?我常問他。像他那樣活著——終生住在一套單位的福利房里,沒有一點兒期盼,只守著一只金表和養老金度日?我愛他,但看到他如此容易滿足,我很窩火。他在那個嘈雜的工廠工作了那么多年,一點兒成就也沒有。
那天晚上我回家時,這些想法一股腦兒都涌了上來。還記得我當時在想,要是我能擺脫這一成不變的生活就好了,要是我能得到1萬英鎊就好了。然后,我在地鐵外停下來買了一份剛出版的晚報。我想這份報紙可以讓我在回家的路上暫時不想自己的事情,我可以讀讀別人的麻煩事或者新影片的介紹。我不知道我什么時候開始意識到報紙有些不對勁,好像頭版有什么地方搞錯了。于是我仔細看報紙的頭版,發現上面印的日期是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而不是2005年11月22日,星期二。
“上帝!”我在心里驚呼,“這是明天的報紙!”
剛開始我不相信這是真的,但上面的新聞與今天電視里播的都不一樣。這只有一種解釋:我買到了明天的報紙。
就在那一刻,我意識到了什么——我的祈禱應驗了。我的手劇烈地顫抖著,幾乎無法翻動報紙。但它們就在那里——明天的賽馬結果。我盯著獲勝的馬匹的名單,仔細地從中選擇號碼。我挑了一匹不被看好的賽馬,下注的回報率是50倍。那是一匹我永遠也想不到要下注的馬。
第二天一早,我從銀行里取出了我的全部積蓄——300英鎊,然后我在午飯的時候去下注。我分別去了幾家投注站,我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懷疑。
下午賽馬的結果與那份報紙所刊登的一模一樣。我需要做的就是前去領獎。 1.5萬英鎊,太爽了!
就等著告訴爸爸媽媽了!他們肯定無法相信這是真的。我打開電視,但仍在不停地想如何去使用這筆錢,幾乎沒聽進一個字。突然電視上開始插播新聞,播音員提到了塞爾比——我的家鄉。我開始盯著熒屏。那天下午父親工作的工廠發生了爆炸,爆炸引發嚴重火災,22人死亡,許多傷員被送進醫院。接下來播音員說了什么,我不知道。我一動不動地坐在椅子上,心中充滿了恐懼。
昨晚買的報紙摔到了地上。我突然想起了什么。我撿起報紙,瘋狂地翻閱。在“最新消息”中,我看到了這則消息:今日下午,塞爾比的工廠發生爆炸,多人悲慘死亡。我一直在忙于挑選我要投注的獲勝馬匹的號碼,沒注意到這則消息。我雙手顫抖著撥通了家里的電話。母親證實了我的猜想:父親死了。而我本來可以救父親一命的!我把報紙撕得粉碎,號啕大哭起來。
最終,我得到了自己的事業,做得也很好。媽媽獲得了保險賠款,她的生活比以前更富裕。唯一的問題是,自從父親走后,她再也不關心自己是活著還是死去了。
當諸神要懲罰我們時,他們干得真他媽漂亮!
(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
A.上學時,一位英語老師因為經常引述著名作家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對那些話不是很感興趣,現在“我”記憶猶新的寥寥無幾,但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卻不時縈繞在“我”的耳畔。
B.“我”曾經對父親始終住在福利房里,守著一只金表和養老金度日的生活態度嗤之以鼻,所以跟他吵了一架后憤然離家去了倫敦,以求眼不見心不煩。
C.剛一拿到報紙,“我”就確信買到的是一份明天的報紙。在短暫的內心震顫之后,“我”就冷靜地選好了要下注的馬。第二天一早,“我”就從容鎮定地到一家銀行取錢,到投注站下注。
D.賽馬的結果與那份報紙上的毫厘不爽,“我”沉浸在準備領獎的喜悅之中,就等著跟父母共同分享這一快樂。雖然電視開著,但是最初“我”夢想著如何使用這筆巨款,并不關注電視內容。
E.“我”沒有注意到昨晚買的報紙上寫著爸爸工作的工廠發生爆炸,并對自己沒及時救父親懊悔不已,由此可以看出“我”平時做事不能顧到多個方面。
(2).小說中的“我”具有什么樣的性格?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說中寫“我”在地鐵外買報紙這一情節,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結合全文,請你談一談對“神的懲罰”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實用類文本閱讀( 25 分)
12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l )一( 4 )題。( 25 分)
懷念父親趙望云
我在父親趙望云的筆墨中度過自己不知事的童年和充滿理想又經歷過迷茫的青年時期,這兩個時期,父親對我有著深刻的影響。
小的時候,我們家里客人絡繹不絕,幾乎都是為著父親的畫而來。父親善良隨和,從不忍心讓來訪者空手而歸。更有黃胄哥、濟眾哥、庶之哥(三位均是我國著名的國畫大師)索性吃住在我家,隨父親習畫。這是一個熱鬧的充溢著溫馨和生機的大家庭。許多人以為我會隨父親學畫,但在我的印象中, 父親從未強迫我一定得走他的路。
父親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外旅行寫生畫畫,即使受迫害最深的日子也沒有歇腳。他幾乎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特別是面向大西北,沿著古絲綢之路,深入祁連山的崇山峻嶺、八百里秦川的鄉間地頭、秦巴山區的林場民居體驗生活,創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生活的傳世之作。張大千曾這樣說過:“我畫馬不及悲鴻與望云,悲鴻的馬是奔跑的馬,望云的馬是勞作的馬。”老舍先生這樣說:“趙先生的山水畫本來很有工夫,可是他不喜歡山水里那些古裝老翁,所以就在鄉間細細地觀察,深深地揣摩,要把活人活事放在圖畫里,以求抓住民間的現實生活,使藝術不永遠寄存在虛無縹緲之間。”的確是這樣,父親的畫作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關,構圖中既有理性的審美觀,又有豪放自由的筆墨,更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他以自己獨創的畫風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
我敬重父親,每次站在他的身邊,專注地看他作畫,我的心里都會產生隱約的音樂線條,這是一種神奇而美妙的感覺,這感覺隨著父親筆墨的變化和線條的流動而強烈著,強烈著。在父親畫案旁的我,鬼使神差地堅定了當作曲家的決心。父親一直鐘愛中國戲曲音樂,拉得一手好京胡,他早就發現我在音樂上的天賦和超常的愛好。但那個年月,出身于我們這樣家庭背景的孩子是很難進入高等學府的。在我考試結束后,得知考試成績很好,我興奮不已。但如父親所料,我還是落榜了。我酷愛音樂,哪里能經受住這樣的打擊,一下蔫了。父親摟過我說:“你既然熱愛音樂,就應該認認真真地愛,切不可屈服于眼前的小挫折,時間長著呢。”父親溫暖的懷抱和親切的鼓勵讓我輕松了許多,我更加堅定了學習音樂的決心。
在音樂學院學習的過程中,父親似乎離得很遠,又似乎站得很近,我覺得自己是父親手中的風箏,他掌握著我的方向,引領我飛向蔚藍的天空。
大學畢業分配時,我留在了西安,工作單位是陜西戲曲劇院秦腔團,這和我做真正意義上的作曲家的理想有相當的落差。父親卻認為:“到秦腔團工作是一個學習民族民間音樂的絕好機會,中國戲曲音樂是民族民間音樂的根,不論你學了多少西洋作曲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你今后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只要你安下心來把它弄明白,將會終身受益。”幸虧父親及時點撥,在秦腔團的工作中,我開始用大量時間了解秦腔、碗碗腔、眉戶,了解它們的板路曲牌形式、唱腔結構、鑼鼓特點,等等,并與其他劇種如京劇、豫劇、晉劇、川劇等作比較,尋找它們不同的特點。父親期許的目光告訴我:“美術是凝固的音樂,希望有一天,你用自己的音樂為爹的畫注入活力。”我在心中對父親鄭重承諾。從此我的努力有了更明確的動力。
我崇拜父親,雖說父親對我的生活的關照并非事無巨細,但父親的藝術才華和他堅韌不拔的內心情愫是我一生的榜樣。在壓力最大的年月,父親很少說話,只是在精神稍好的情況下不停地作畫,累了,便靠著床頭,搭著小棉被,微閉著雙眼,手中的香煙忽明忽暗,這個時候誰也不會打擾父親,我們知道父親雖然停下手中的畫筆,可他心中的筆卻沒有停住。一家人共同守護著父親心靈的創作凈土,在那片凈土上,父親拖著病殘的身軀耕耘出他的晚年百幅系列作品。這一組作品是父親靈魂深處對美好生活的追憶與吶喊,他如交響詩一般沖撞著我的心,激勵著我的音樂創作。我愛父親,是他的給予讓我收獲了多彩的人生。如今,我已走過半個多世紀,父親依然是一座巍巍高山矗立在我的心中。
(趙季平《心語——懷念父親趙望云》)
()5.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
A.“我”自幼生活在一個熱鬧、溫馨和有生機的家庭里,父親的畫是這個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但父親卻不希望“我”走他的路。
B.在秦腔團工作期間,“我”汲取了音樂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并真正實現了西洋作曲法與中國戲曲的完美融合。
C.趙望云先生既以自己獨創的畫風成為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又以自己的藝術才華和堅韌不拔的內心情愫成為子女崇拜的榜樣。
D.在“我”的人生低谷期,父親對“我”不斷鼓勵;在壓力最大的歲月里,父親如交響詩般的作品,激勵著“我”的音樂創作。
E.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著重講述了趙季平先生對父親的深深懷念,語言華美,格調高雅,抒情意味濃郁。
()6.請根據文章內容判斷下列兩幅作品的作者,請說明理由并試述趙望云先生的畫作風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簡述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父親對我的深刻影響,概括“我”對父親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試探究下面歌詞中塑造的父親形象和本文中父親形象的異同。你更欣賞哪個父親的形象,請簡述理由。
“那是我小時候/常坐在父親肩頭/父親是兒那登天的梯/父親是那拉車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飯將我養大/忘不了一聲長嘆半壺老酒/等我長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兒時一封家書千里寫叮囑/盼兒歸一袋悶煙滿天數星斗/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父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II 卷表達題(共 80 分)
五、語言文字運用( 20 分)
13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3 分)
A .作家莫言心織筆耕幾十年,他的《紅高粱》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文壇的里程碑之作,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在全世界發行,2011年莫言榮獲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B .邢臺市區天一城CBD周邊地段,交通擁擠不堪,雖經交管等部門多方治理,可收效不佳,依舊安堵如常;多數車主對此感到無奈和失望。
C.2013年12月18日邢臺北國商城隆重開業,不用說商場內,就連門前的廣場上,一整天都是捱三頂四的,但這并沒有影響到廣大市民的采購熱情。
D 動漫《西游記》中孫悟空護送師傅一路西行,各種妖魔鬼怪雖然安行疾斗 ,但都被他一一制服。
14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3 分)
A .自去年開始,邢臺市的空氣污染指數,多次名列全國第一;據專家分析,出現霧霾鎖城的原因是近年來工業的污染物的過度排放、汽車數量急劇增加和該市所處的特殊的位置造成的。
B .對未來幾年的國家戰略進行了調整,但改革開放政策是必須堅持的,因為中國自從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以后,綜合國力和民族自信心都大大增強了。
C .高考制度的全面改革即將到來,一考定終身的考試格局將被打破,這一改革對眾多莘莘學子的命運和國家教育的未來必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D .《圍城》是錢鐘書的代表作,是現代文學史上最著名長篇之一,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動亂年代,它展示的不是戰火硝煙的世界,而是舊社會中上層知識分子的生活。
15 .閱讀下面一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3 分)
?、?如果你認為自己應該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生活。
?、谌绻悻F在還沒有能力做到這些,你就可能去借錢消費,寅吃卯糧。
?、勰悄惚仨殦碛刑囟ǖ臇|西,必須花一定數量的錢。
④大筆的債務注定影響你的發展。
?、莺萌兆右簿碗x你越來越遠了。
?、弈憧傉J為自己應該過上好的日子。
A .⑥②①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⑥⑤ C. ⑥⑤①③②④ D .⑥①③②④⑤
16 .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 春秋 》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學著作,被后世奉為經典;“傳”是解釋經書的著作,“春秋三傳”指的是《左傳》《公羊傳》《谷梁傳》。
B . (詩經 》 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共收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的詩歌 305 篇,從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類。
C .《戰國策》是記錄戰國時期謀策之士言論的國別體史書,《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D .《 論語 》是一部記載孔子、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著作;“論”即“評論”的意思 。
17 .根據下面的新聞材料,給新聞擬一則標題,不超過 15 個字。( 4 分)
牛城晚報訊,2014年1月8日,記者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目前邢臺市區的45家學校及幼兒園食堂開始實行“校長陪餐”制,各縣市區學校也在陸續實行。
為保障校園食品安全及廣大師生的身體健康,自去年10月中旬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就與市教育局聯合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和幼兒園陸續建立實施“校長陪餐制”。該制度實施后,學生每次在學校食堂就餐的同時,校方都要指定一名負責人(校長、副校長或其他班子人員)進行陪餐。陪餐的校領導不僅要陪著學生吃飯,還必須提前進入食堂查看環境設施及操作人員衛生及飯菜質量,并在飯后記錄下對每餐的評價及整改意見。
推行“校長陪餐”制得到了社會各界肯定。學生家長趙永強表示,校長陪學生“吃食堂”常態化,讓孩子吃得安心,家長放心。
18. 閱讀下面一組句子,以“恐龍時代”為主題重組一個長句子,可以調整語序,適當增刪詞語。( 4 分)
恐龍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據科學家研究,它生活在距今約2.3億-6千5百萬年前的一段時間,在這一時期,恐龍曾經是地球的主宰,因此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恐龍時代。
六、寫作 ( 60 分)
19 .下面為您提供了材料A和材料B,請任選其中的一則材料,仔細閱讀,并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60 分)
材料A:《燭之武退秦師》中的燭之武、《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鴻門宴》中的劉邦、《赤壁賦》中的蘇軾、《游褒禪山記》中的王安石
請從以上所列名單中選出兩個您欣賞的人物,分別找出一個最能概括其性格品質的關鍵詞,然后將兩個關鍵詞相結合作為話題,構思一篇文章。
材料B:《禮記》:“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請從以上經典理念中選出兩個,并將二者結合作為話題,構思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