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學期第一單元語文試卷題
高一上學期第一單元語文試卷題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勁(強勁有力)
B.崢嶸(zhēng róng) 攜(xié) 遏(è)制
C.漫江(滿) 寥(liáo)廊 揮斥(斥責)
D.惆悵(chàng) 稠(chóu)密 辟謠(pì yáo)
2.“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個詩句的常序應當是( )
A.寒秋,湘江北去,獨立橘子洲頭。 B.湘江北去,獨立寒秋,橘子洲去。
C.橘子洲頭,寒秋獨立,湘江北去。 D.寒秋,獨立橘子洲頭,湘江北去
3.對《再別康橋》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
A.詩人把自己對母校的深情融進了悄然別離時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種輕柔、明麗而又俊逸的格調。
B.詩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與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雜,沉淀在潭水的深處,幽幽的、醇醇的,如夢一般。
C.詩中籠罩著一種寧靜、安謐的氛圍,水草、柔波、彩虹、星輝,恰當地襯托了詩人靜默、悠然的心境。
D.詩人運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寫出康橋那特有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自己那追夢般的思念之情。
4.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躲在鄉愁里,才發現______________
?、傥也皇菬o根浮萍 ②不是斷線的風箏 ③不是世俗風雨中無處棲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②③①
5.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說明錯誤的一項是( )
A.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夸張)
B.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反問)
C.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對偶)
D.糞土當年萬戶侯(比喻)
二、(6分,每小題3分)
(一)、閱讀卞之琳的《斷章》,完成6—7題。
斷章
卞之琳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6. 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詩中形象地揭示了人與“風景”的關系;人不僅是“風景”(即大自然)的組成部分,而且是“風景”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里有了“人”,“風景”才會有靈氣,才更生動。
B. 人不自覺地充當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賞,人也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在人生的舞臺上,人往往想成為主動者,孰料常處于被動地位。
C. 全詩四行,分為兩個段落,分別靜態地呈現一幅畫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詩歌在一種被分割而又體現出統一的生活時空上創造意象,這種構思方式取得了以少勝多,以簡寫繁的藝術效果。
D. 在“樓上人”的眼里,“你”比“風景”更美;在“樓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潔嫵媚勝過了“明月”。全詩雖無一個“美”字,而“美”的形象卻從讀者的想象中凸現出來。
7. 對這首詩主旨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 這首詩表現了一種被別人或社會當做裝飾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 這首詩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了一剎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 這首詩表現了人物、事物間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系。
D. 這首詩以兩幅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著人生中許多“相對”的關系。
(二)(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8.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函:盒子。
B.北蠻夷之鄙人 鄙人:粗魯、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絕袖 絕:斷絕,掙斷。
D.劍堅,故不可立 拔堅:堅固、鋒利。
9.選出與“秦王還柱而走”中的“還”用法不同的一項( )
A.秦武陽色變振恐 B.軻既取圖奉之
C.圖窮而匕首見 D.使工以藥淬之
10.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義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
A.左右欲兵之 C.不得持尺兵
B.不及召下兵 D.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第Ⅱ卷
注意事項:?
1. 答題前?考生先在答題卡上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
2. 第Ⅱ卷共4頁?請用直徑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個體的答題區域內做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
3. 第Ⅱ卷共11小題?共120分。 ?????????
三、(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
(2)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12.古詩鑒賞: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東欄梨花 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1)“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畫面鮮活生動,作者是怎樣表現的?(4分)
(2)這首詩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結合全詩簡要分析。(4分)
?
13.任意選擇A或B組補寫出語句的空缺部分(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第一小題計分)(共5分)
A組
(1)看萬山紅遍, ;漫江碧透 , 。
(2)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 , ,在雨中哀怨,哀怨有彷徨。
(3)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 。
B組
(1)恰同學少年, ;書生意氣, 。指點江山 ,
激揚文字, 。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
(3)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 ,在我的心頭蕩漾。
四、(12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題目。
“意象”及其解讀
“意象”一詞,很早就出現在我國古代典籍中。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中就有“窺意象而運斤”一語。意象,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個外延極廣的概念。除了詩人的“我”以外,天地間的一切包括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亭臺樓閣等等——在特定情況下還有人,全都是“物”,用南宋詩人張孝祥的話來概括,即“萬象皆賓客”。按一般情況說,物是客觀存在,它原來是什么樣子,就應當說成什么樣子,不能有絲毫差錯,這便是所謂客觀表述。但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眼中,就會蒙上一層主觀色彩,這就是古人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因此,所謂意象,就是沾染或滲透了詩人情感而有所變形的形象。意象是主觀情理和客觀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簡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觀《滿庭芳》中的詞句: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詞中的“斜陽”“寒鴉”“流不”“孤村”已經不再是純粹的客觀物象,也不再是純粹的自然景觀;全部浸染了詞人的哀傷和憂郁,它們是主觀情思和客觀形象交融而產生的“新物”。詩歌是以形象來反映世界的。確切地說,詩歌是以意象來反映詩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詩人總是戴著感情的有色眼鏡看世界,那世界也便有了深淺不等的各種色彩。詩歌正是以不同的感情色彩感人的。而組成詩歌用以感人的基本因素正是意象。
我們了解“意象”是為了鑒賞詩歌,學會審美,因此有必要熟悉“意象”的基本特點。
首先,意象往往有豐富內涵。一個意象的內涵是否豐富,與這個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有關,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詩人之所以反復吟詠春天和秋天,其原因就在于這兩個季節有關較多的富有詩意的屬性。中國的菊花和蘭草,外國的云雀和夜鶯,幾乎成了萬古常新的詩題,主要還是因為這些事物本身具有濃厚的詩意內涵,能夠觸發不同時代詩人的不同感慨。不同事物在這一點上有著很大的差別。眾所周知,淚水被詩人抒寫了幾千年,而極少有人吟詠鼻涕;秋葉令無數墨客感嘆,而垃圾卻無人問津。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挖出詩意來的。有人說,一條林間小道比一個賭徒要有詩意。
朱紅的抒情詩《戀》,圍繞著“你”和“我”,塑了一個個富有內涵的意象,生發出多少刻骨銘心的情意:我是舊帆,你就是港口的燈火。/我是優游的天鵝,你是湖泊。/你是朱唇,我就是纏綿的熱吻。/你是苦淚,我就是碎裂的心魄。……這些詩句,無異于柔情蜜意戀人的綿綿情話,無異于堅貞不移的海誓山盟。此詩雖然長達八節,推出數十個意象,仿佛仍未盡意。誰知,詩人卻是卒章顯志,最后一節詩意陡轉:“你是我的主宰,我仰望的星座,/我是你幸福的奴仆啊,我的祖國!”原來,“你”并不是“我”的戀人,而是“我的祖國”。全詩意在傾吐對祖國的愛戀。其強大的感染力來自那遍布全詩的內涵豐富的意象。
其次,意象都富有情感性。應當說,所有的意象都或多或少,或濃或淡地浸染著詩人的情思。詩要動人,自然要選取那些較多和較濃的浸染情思的意象。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些意象必須反映詩的主題。因為具體到一首詩,詩人所表現的是某一特定的情思。選擇意象就是要選擇那些最能表現那種特定情思的意象。請讀書黎明的《給乙》:我們是黑夜相錯而過的船/我們是白晝沒有標記的帆/我們是同一次潮汐擱淺沙灘的貝殼/我們是同一次噴發中冷卻的火成巖//有一天/我們終于發現/我們彼此多么相近/——可惜/為時已晚……
此詩中的“我們”,也許是一對未曾互相表白抱憾終生的男女。詩人推出四個富有情思的意象:“我們”是“船”,“我們”是“帆”,“我們”是“貝殼”,“我們”是“火成巖”。這四個意象都包含著詩人所要表達的深沉而痛切的遺憾:“我們彼此多么相近/——可惜/為時已晚……”四個具有象征意義的排比句統攝著四個意象,不斷地積聚情感。詩人讓那感情的湖水一公分一公分地上漲,人們在堤壩外面看不真切,而只是從什么船呀帆呀的隱約感到情感澎湃。終于,湖水超出了警戒線,沖決了堤壩。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詩人的主旨原來如此。本該早就發現的,卻直到“有一天”才“終于發現”。星轉斗移,物是人非,詩人在篇末表達的惋惜之情顯得格外強烈。
(參照劉福智《意象——詩魂騰飛的霞云》,
見《語文知識》2000年第10期,文字稍有變動)
14.簡要寫出“意象”的基本特點。6分
答:
15.在我國詩文中,有些意象往往有著較為固定的內涵和情感。如“柳”有“留戀、離別”的含義,“鳥”有“空遠、快樂”的含義。請根據上文對意象的分析,概括下列詩句中“燭”這一意象的含義。(不超過20字)6分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死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答:
五、(25分)語言運用
16.比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現代漢語有什么不同。(14分)
(1)樊仰天太息流涕 古義: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
(2)持千金之資幣物 古義: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3)樊以窮困來歸丹 古義: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古義: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
(5)諸郎中執兵 古義: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義: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
(7)斷其左股 古義: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
17、請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橫線處填入恰當的詞語,使整段文字語意連貫,邏輯嚴密,層次分明。(5分)
從讀大學到當老師,我跟隨郭先生十幾年了,這十幾年間,每每有不懂的問題,就
去先生家,①有問,必有答。先生偶有記不清楚的,②余自去圖書館查來,抄得整整齊齊地給我。,這些年來,問的問題不計其數,③也不乏幼稚之處。④張開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卻認認真真地為我解答;有時先生才說兩句我就表示懂了,先生⑤要我說出來,看我想得對不對。
答① ② ③ ④ ⑤
18、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選話題,另寫三句話,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句式與示例相同。(6分)
諒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風,能消融凝結在人們心中的堅冰;
諒解是一場綿經的細雨,能洗滌飄落在人們心頭的塵埃;
諒解是一束溫暖的陽光,能驅散積聚在人們心上的陰云。
答:
19、作文,兩題選做一題(60分)。
(1)、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
人們對自己心靈中閃過的微光?往往會將它舍棄?只因為這是自己的東西。而從天才的作品中,人們卻認出了曾被自己舍棄的微光。
(2)、以《在落榜的日子里》或《人在高一為題》,選取一個角度,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