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革命的讀書體會3篇
黨的革命精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發展的,歷經長期的發展、形成和完善的過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有關革命的讀書體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革命的讀書體會一:
紅色經典《青春之歌》讀后感1000字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這樣一部充滿理想,激情昂揚的紅色經典文學作品。作品描寫了抗日和抗戰時代背景下,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并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全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靜逃出給她帶來痛苦回憶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寫林道靜痛苦中的掙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現出了她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艱苦頑強的奮斗。從發起定縣小學的學生運動時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師危急之中獲取黑名單的機智;從剛剛被捕時的單純幻想到經歷了一年多煉獄考驗與磨練的覺悟和覺醒;從跟隨張大姐從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經驗,到在北大領導學生成立學生自治會發起學生運動的獨當一面。林道靜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驗中成熟著,并最終成長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產主義戰士。
《青春之歌》蘊含著作家楊沫的生活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斗抒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如今,對于每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志愿者”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情系山區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愿者們以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 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志愿者以細致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贊揚;;剛剛結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上,青年志愿者們充分展現出了一個正在崛起中大國的文明姿態……。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不屈不饒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志愿者”,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于我們的青春之歌。
有關革命的讀書體會二:
《永遠的馬克思》讀后感2000字
在20世紀行將結束之際,英國BBC廣播公司組織的民眾調查和投票表明:馬克思不僅是當代而且是“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于是有些西方政治家大聲責問:“他的時代已不存在,為什么他還在?”
確實,很多人會發出疑問:“人類社會過去的1000年,是波瀾壯闊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載,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點的歷史畫卷中,曾出現過燦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師。為什么馬克思能夠獨占鰲頭呢?”但當我們細細品味馬克思哲學后,會發現這個評選結果無可置疑。這是因為馬克思所創立的理論是科學的,它的鮮明品質就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于19世紀,但沒有停留在19世紀;它雖然產生于歐洲,卻傳遍全世界。不論是敵視者的攻擊和誹謗,還是誤解者的質疑和責難,或者是教條者的閹割和扭曲,都不能阻擋它前進的步伐。馬克思主義經歷一個半世紀風霜雨雪的考驗,始終充滿活力,長盛不衰。
毛主席說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盡管如此,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很快地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于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到目前為止,中國從中國革命爆發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走一條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哲學,核心是建立一種思維方式——像實踐那樣的思維。
馬克思多次講:人首先是實踐,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論;當理論上遇到困難時,你就看實踐,實踐中總是有辦法解決的。所以,馬克思一貫強調實踐思維,而實踐思維是關系型的動態思維。馬克思和海德格爾都曾闡述過這樣一個重要思想,即“是什么”和“如何是”是同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馬克思說過:一個人怎么生活,他就是怎樣的人;一個社會是什么樣的,不在于它生產什么,要看它怎么生產,一個社會怎么樣生產,這個社會就怎么樣。
“是什么”與“如何是”引起了我對自己作為當代大學生這一角色的思考:“我是大學生”,但“我應該怎么做”?在大學里,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學習,將意味著我們是怎樣的一個大學生。
俄國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說過這樣一句經典的話:“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一條湍急的河流,行動則是架在河上的橋梁。”確實,在這個知識經濟大爆炸的時代,我們更要選擇追求,不僅要明白追求什么,更要懂得怎樣追求。當我們確定了追求的目標,就要有屬于自己的追求方式并為之付諸實踐。
而在追求的道路上,正因為人是社會中的人,所以,競爭對手無處不在:在學習生活上存在競爭,在能力的培養和就業的選擇上更是存在激烈的競爭。而正是因為存在著競爭,才能更加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激發潛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此同時,與同學之間的合作會增強我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競爭與合作,恰恰是相輔相成的。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與別人的相處向融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肖伯納曾說:“你我是朋友,各拿一個蘋果彼此交換,交換后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朋友間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們每個人就有兩種思想了。”
從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資料和社會資料中,我們了解到,高度的物質文明只是現代資本主義的一極,處于這一社會另一極的則是極度的精神墮落,在優裕的物質生活后面蘊藏著人的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使人們的注意力僅限于追求物質享受,那么,對這個社會來說,就意味著是一個走向腐朽沒落的“病態社會”,對具體的個人來說,則意味著變成了畸形發展,喪失人性的人。
有關革命的讀書體會三:
《常識》讀后感1000字
我一直自詡比較喜歡雜七雜八的東西,對喜歡的東西也從來不深挖,最多在最愛它的時候做一點了解,因此了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東西,豆瓣網,知乎網和果殼網是我經常逛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在不間斷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識,這非常合的我口味。初看到梁文道先生的這本名為《常識》的著作時,我以為它是各種生活冷知識、普及各種科學常識的書,但是看了簡介才發現,這本書刊載的內容是梁文道先生近兩年來撰寫的時評文字結集,談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聞自由、公民道德等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時評集之類的文章。文字風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論述簡潔有力,往往一針見血命中問題之要害,其文字在帶給讀者閱讀快感之余,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
那什么是常識呢?梁文道反復說過,比如說三聚氰胺的時候,人人都在大談造成奶粉業丑聞的是“企業責任”,這是很荒唐的。因為我們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這本來就是一個極其基本的常識嘛,怎么把這些基本的都忽視了,而去對莫名其妙的“企業責任”大談特談呢?
梁文道說,這就是缺乏常識的表現。他把他的這本文集命名為“常識”,是因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識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個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當然。然而可貴恰恰在于對一件事的反復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質,盡量減少認識盲點,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認識,便欣然接受。這一再需要挖掘的東西,其實就是常識本身,說簡單,也并不簡單。因為最真實的東西總要被層層迷霧籠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說:“人們從來沒有忘記真相,只是更好地學會撒謊。”當撒謊成為習慣,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難把它們拎出來,認真地當回事。
常識之后應該提倡什么?大概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吧?兩者誰應該在前,誰應該在后,這也是個問題。我們要仔細那些總是熱心地想把他的“常識”(其實也包含著他的價值觀)兜售給我們的人,他們往往是想讓我們變成跟他一樣的人。因為常識很快會變成共識。有了這樣的共識,在眾聲喧嘩的網絡時代,人群很容易就被割裂成一個又一個的小圈子,彼此詆毀,老死不相往來,最終走向自戀的盡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