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弟子規》的讀書感悟3篇
近年來,我國掀起了回歸中華傳統文化、學習儒家經典《弟子規》的熱潮。那到底《弟子規》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編想與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弟子規》的讀書感悟,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弟子規》的讀書感悟一:
點亮我們的心燈 “弟子規,圣人訓……”一遍遍誦讀著朗朗上口的《弟子規》,一次次聆聽著《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諄諄教誨,心中的那盞燈漸漸明了。
“入則孝,出則悌”告訴我們友愛兄弟,孝敬長輩,“孝”字也就從此銘刻于我們心間,使我們在關心長輩的同時也學會了尊重他人。“謹而信”為我們譜寫著一支思想升華的歌,良好的生活習慣也伴隨著我們進入更高的階梯。“泛愛眾,而親仁”的做人守則成為人生起步的扉頁,也是一個轉折點。更是那“有余力,則學文”的學習手冊帶領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出迷津。
《弟子規》之所以被稱為弟子規,想必是那些望子成龍的博士,有學問的人給后代留下的“字典”。正如諸葛亮為阿斗寫的《出師表》一樣。古中國之所以被稱為古中國,也一定離不開好書的啟蒙。上千個春秋,一代又一代的學童在不停的翻著這本書,實踐著這本書中的任何一個字。《弟子規》就是這么一本好書。無論是牙牙學語的孩子,還是兒童,少年,甚至壯年,老年都耳熟能詳,熟讀成誦。《弟子規》早已成為歷史的篇章,成為華夏兒女成長的腳印。
的確如此,《弟子規》是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它至真,至純;《弟子規》是引領孩子步入規范殿堂的老師,它至善,至美!《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孝敬父母,讓我懂得如何做人,也讓我懂得了言而守信。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本好書,我便是讀書人;如果說《弟子規》是一條河流,我便是魚兒;如果說《弟子規》是一片藍天,我便是翱翔的雛鷹;如果說《弟子規》……《弟子規》熏陶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文明上,禮節中又跨出了一大步。
讓《弟子規》點燃我們心靈的火把,在烈火的讓少中點燃那盞不滅的燈。讓《弟子規》永恒,讓經典永恒,讓愛永恒!
有關《弟子規》的讀書感悟二:
前些時間讀了一本叫做《弟子規》的書,讓我漸漸懂得了《弟子規》的意思,許多做人的道理。我這才發現,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現在我就說一說我讀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就是,不管他們愛不愛我們,我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愛他們。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更何況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所以我認為,對于行孝,一定要能夠知道而做到,只有做到了才算真正和孝,知道而不做到,反而比不知道更要批評。而且要注意細節,從周圍的小事做起。對于其他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事仁慈…… 現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嗎!只要我們盡量做好自己應做的,至于別人怎么說,那就是他們的事情了!
《弟子規》里這些“規矩”看似平常無奇,但做起來卻不容易,如果我們認真去踐行,給父母開來的快樂是無限的,給自己帶來的收獲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養成好的言行舉止、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將來,一定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
有關《弟子規》的讀書感悟三:
《弟子規》使我漸漸懂得了: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尊重的人,就得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偷懶。小時候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要答應,長輩、同學,只要叫我,就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現在,我就做的不太好了。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著打掃家里的衛生,可我總認為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這應該是媽媽的事情,我不管。”但是,當我看了《入則孝》,我再也不偷懶了,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著干點家務活,雖然活很小,但是,媽媽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甜蜜的笑容。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里,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為自己什么都懂,嫌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的聲音還要大,惹得媽媽很生氣。想想以前自己的種種行為,我覺得自己不應該那么做。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我為什么要跟爸爸媽媽頂嘴,惹他們生氣呢!自從我看了《弟子規》,我表現得很好。爸媽見我不頂嘴,還夸我懂事了,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弟子規》伴隨著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