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級賦分原則及意義
等級考試科目的等級計分規則:
將每門等級考試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B、C+、C、D+、D、E共8個等級。
參照正態分布原則,確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3%、7%、16%、24%、24%、16%、7%、3%。
等級考試科目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時,將A至E等級內的考生原始成績,依照等比例轉換法則,分別轉換到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八個分數區間,得到考生的等級成績。
等級賦分的意義
實施等級賦分,可有效解決不同選科組合無法直接比較的問題,避免了不同科目之間因試題內容、形式、難度、考查角度等原因導致的成績差異,是當前新高考制度框架下科學有效的計分方法。
其公正地適用于所有考生,且不會改變同一科目內考生成績排名順序,客觀反映了考生個體在全體考生中的學業水平狀況,保證了成績轉換后的公平性,符合選拔性考試制度的設計初衷。
等級賦分以本省歷年高考成績大數據為基礎,經過嚴謹科學測算,并充分借鑒了其他高考綜合改革省市實踐經驗,現行分數轉換規劃符合本省實際狀況,區間劃分科學,能夠較好體現考生的真實水平和能力。
新高考等級賦分怎么計算
學考合格才能賦分;而選考的分數,也不代表高考最終得分。賦分的關鍵在于,要明白你選考的分數在全部考生(同一科目)中的排名。根據這個排名區間確定所在的等級。然后根據等級,賦以對應的分數,計入高考成績。經過這一套流程下來。你的高考最終成績就出來了。
舉例說明:
比如小明同學生物成績,必考題67分,加試題25分,卷面分為92分,如果他的成績排名在當次考試的前1%,那么按照等級賦分方案,屬于1等級,他計入高考的生物分數應該對應為100分;
如果他的成績排名在當次考試的前4%,屬于3等級,對應賦分為94分,計入高考總分;如果他的成績排名在當次考試的前10%,屬于4等級,對應賦分為91分,計入高考總分。
按照等級賦分的算分規則,你的高考分數取決于當次選考科目成績全省的排名。同時等級賦分的結果之一,就是不管哪門選考科目,當次考試都將會“誕生”1%的滿分考生。
賦分制與原始分的區別
——原始分,重點在分數
現行的8省新高考就是采用原始分。即考生卷面考了多少分,高考最終成績就是多少分(分值范圍為0~750分)。通過對全省考生高考分數(個別學生加上政策加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確定考生所在的排名位次。
從教育測量學觀點看,它的優點是直觀,簡便,但它是一種絕對分數,只能反映考生卷面得分情況,難以客觀表明個體考生在總體中所處水平(或位次)的高低。高考是一次選拔性測驗,考生能夠被哪個檔次的院校所錄取,最終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也就是在競爭者群體中的相對位置,而非原始分。
采用原始分計算,中等學校也能招到好學生,學校之間的差距就能縮小,有利于教育均衡發展、學校公平競爭,但是也可能會發生同一分數的人扎堆,高校錄取工作變難的情況。
采用原始分的重要前提是考生的考試內容相同,即大文大理時代,在控制這一變量之后通過分數的高低來篩選考生是能體現教育公平的。但是當考生考生內容不一致(變量不一致)的時候,采用原始分就使考生之間變得沒有可比性,失去了篩選的意義。所以相對于原始分,3+3模式采用賦分制更加科學,公平。
為什么要實行等級賦分?
你也許覺著等級賦分很不公平,但實際上,實行等級賦分就是為了高考更公平,這是怎么回事?
舉個例子:北京大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對學生的選課沒有要求,也就是說任何組合都可以選這個專業,加入小明選了理化生組合,小紅選了政史地組合,結果理化生各科試題難度都大于政史地,小明是班級頂尖的學生,分班前成績遠遠好于小紅,結果會怎么樣?小紅因為選擇了題目難度小的組合,而考入了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而小明則可能落選了,這是不是很不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