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賦分怎么計算
高考賦分制計算是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種計分辦法,主要是在實行“3+1+2”模式高考的省份中使用這一賦分辦法。包含3個步驟:
1.確定賦分區間。將每個科目考生的原始成績,按從高到低的順序排列,并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出A、B、C、D、E五個等級,對應的分數區間分別為100~86、85~71、70~56、55~41、40~30。
2.確定原始分數區間。與賦分區間相對應,以每個科目實際參加考試的人數及其得分來確定原始分數區間。
3.利用公式進行計算。設原始分數區間最大值與原始分之差為R,原始分與原始分數區間最小值之差為r,賦分區間最大值為A,最小值為a,賦分成績為未知數T,其余均為已知數。賦分公式為R/r=(A-T)/(T-a),經過計算,四舍五入取整即可得出T值。
例如,張三選擇化學和政治作為考試科目,分別考了90分、89分,最后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分數并不是90分和89分,而有可能是95分和80分,這就是由于賦分制的計算辦法。根據新高考實行省份的湖北、湖南、江蘇、重慶等省市區公布的賦分制計算辦法,我們可以總結出高考賦分制計算法如下:
化學、生物、地理、政治4科原始總分為100分,賦分起點為30分。在賦分時,將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相對應的賦分區間分別為100~86、85~71、70~56、55~41、40~30五個分數區間。這里就可以得到一個概念即賦分區間,賦分區間兩端值分別為賦分區間最大值、賦分區間最小值。
新高考賦分政策解讀
新高考下,高考生選擇參加高考的科目不一樣,加之不同學科之間試題內容、形式、難度、考查角度等存在差異,各科目原始成績簡單相加會造成學科之間不公平不公正。
為了彌補這個弊端,通過等級賦分的制度,可以比較客觀的反映出甲同學在選擇化學和生物的所有同學中所占的位次和水平,可以反映出試題的難度,也可以反映出乙同學在選擇地理和政治的所有同學中所占的位次和試題的難度。
等級賦分制是為了解決以上弊端而生的。它有效克服了由于考生群體不同、試卷難度不同,通過規則換算成等級分,以名次為標準,讓不同科目具有可比性。不再以分數為評判標準而是以單科成績在總排名中的名次為標準。
在新高考模式下,每個考生的強項和愛好都不一樣,不同考生選擇不同科目,如果僅僅按照高考原始卷面分計算成績,選擇考試難度低的科目便能取得高分,這顯然是不公平的,而賦分制優勢就體現在將學科難度高低造成的分數差異縮小,使不同學科考生因考試難易程度造成的分數差異保持相對平衡,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考計分的公平性。
新高考等級賦分制是什么意思
所謂等級賦分制就是根據學生分數排名所占的百分比來計算成績,而不是卷面成績。
實行等級賦分制主要是為了學生可以綜合發展,選擇自己擅長的學科,也是為了挑選出最優秀的人才。像新高考模式下,不選擇物理,很多專業便不能選擇。
同樣的,在等級賦分制下,可以挑選出專業最擅長的學生,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更利于社會的進步。
賦分制和傳統高考計分有區別嗎
原始分,也就是傳統高考計分,只講成績,將考生的卷面分合計就可以了,就是實際的卷面分,學生成績在那里,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讓人一眼就能看明白,所以優點就是直觀,只反映學生的卷面得分情況;
賦分制重點在排名,是將所有考生的原始成績,也就是卷面分進行高低排行,在排行過程中,將考生的各科成績按照分數劃分為不同等級,并“賦予不同的等級分”。可以很明顯的表現每個學生在總體水平中所處的位置高低,也就是學生所處等級,并不是考出來的成績,最終學生能被哪個檔次的院校錄取,是由考生所在的位次決定。
新高考模式推薦組合有哪些
1、物理+生物+地理
該組合是非常適合女生的一個組合,首先是該學科組合專業覆蓋率接近90%,其次生物屬于“理科中的文科”,再加上地理這門文科,綜合難度不是很高。
2、物理+化學+政治
這種組合專業選擇面廣,專業覆蓋率高,同時政治科目的加入也為未來發展提供幫助,有利于考生考研和公務員。這種組合選擇人數較多,有一定的競爭壓力。
3、歷史+地理+生物
該組合是以歷史作為首選科目的,組合的優勢是比較容易理解,整體難度偏低,其中歷史一般需要我們多去背誦。生物雖然屬于理科,但在理科中其實不太難,而且很多公式也都是需要背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