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級賦分是什么規則
比如采用3+3高考模式的山東省,把等級分為8級,A、B+、B、C+、C、D+、D、E共8級。每個等級的比例為, 3%、7%、16%、24%、24%、16%、7%、3%。 分值區間為,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分。每個等級相差10分。
如果考生某科成績全省排名在前3%,那么考生處在A等,成績原始分換算成等分后,最高100分,最低為91分。如果高考某科成績排名前4%,那么處于B+等級,原始分換算成等級分后,最高不超過90分,最低不低于81分。
再比如采用3+1+2模式的江蘇省,把等級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A、B、C、D、E 共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各等級分值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個分數段,等級區間分值間隔15分。
如果考生某科成績全省排名在前15%,那么考生處在A等,成績原始分換算成等分后,最高100分,最低為86分。如果高考某科成績排名前20%,那么處于B等級,原始分換算成等級分后,最高不超過85分,最低不低于71分。
新高考等級賦分好處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最大的目的,也就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優勢,就是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政、史、地、物、化、生六科學習的內容、難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每科得到的分數有不同,一般來講文科的科目評卷多采用采分點制度,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所以從難易程度和得分標準上導致一些科目的得分普遍就很高,在普通高考中文科生和文科生進行競爭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但是在新高考自由組合中,這種現象就會影響高考錄取的公平性,所以實行賦分制度,根據學生每個科目的排名來進行賦分,分數有所變動,但是排名沒有變動,競爭力也就沒有變化。
所以,新高考實行賦分制的優勢,就是保證一定的公平性。
新高考賦分指的是什么
1、新高考等級賦分就是作為一種相對性評價制度,等級賦分是根據某一考生在考生群體中的相對位置來對其進行評價。由于選考科目中不同學科試題難度差異和報考相應學科的考生群體不同,不同選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
2、新高考改革后,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就是其中3+3模式高考省份,第1個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采用原始分,第2個3為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3+1+2模式高考省份,3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統考科目,采用原始分,1為物理或歷史,也采用原始分,2為另外兩門選考科目,采用等級賦分。
為什么新高考選考科目要采取等級賦分
1、能夠較好解決選擇性考試科目之間分數不可比、學生選考科目分數不能直接相加參加高校招生錄取的問題;
2、各等級的人數比例依據本省往屆考生的實際狀況劃定,符合省情;
3、能夠確保考生每門選考科目成績排位順序不變;
4、能夠最大限度保證考生的成績具有良好的區分度,滿足高校人才選拔需要。
新高考“3+1+2”如何賦分
“3+1+2”模式中3是指語文、數學和外語,1是指從物理和歷史中選擇一科作為考試科目,2是指從化學、生物、地理、政治4科中選擇2科作為考試科目。
高考具體各個分值是語文、數學、外語各150分總分,物理100分、歷史100分,這些科目按照原始分計入高考總分,即物理如果考了90分,則以90分計入高考總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4科的成績原始分是100分,最終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分數不是以考試的原始的分計入高考總成績,而是以具體賦分的方式計入高考總成績。
例如,某位考生選擇化學和政治作為考試科目,分別考了90分、89分,最后計入高考總成績的分數并不是90分和89分,而有可能是95分和80分,這就是由于賦分制的計算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