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篇一
《20以內進位加法》主要是讓學生在算法多樣化的基礎上進行算法優化。教材是這樣安排的既提倡算法多樣化又重點講湊十法,在湊十法中既可以看大數拆小數,也可以看小數拆大數。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反而不知道怎樣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題,怎么辦呢?我把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把9加4作為教學的重點,突破湊十法,看到9想到1,9和1湊成10,所以我們把4分成1和3。那4還可以分成2和2,什么數與4相加要把4分成2和2呢?學生前面對湊十法理解得比較透徹,馬上想到了4和8相加時把4分成2和2.我就因勢利導讓學生觀察( )+6(6分成1和5)、( )+6(6分成2和4)、( )+6(6分成3和3)這三組算式中都是加6為什么為什么分成的數不同呢?他們分別與誰相加呢?為什么?這樣的設計進一步強化了“湊十法”。
第三精心設計練習:
我出了兩組題進行練習。第一組是:9+2 9+3 9+4 9+5 9+6 9+7 9+8 9+9第二組是:8+3 8+4 8+5 8+6 8+7 8+8 讓學生觀察每一組的加數和得數,你發現了什么?學生很善于思考,說出了自己的見解。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迅速牢固的掌握9加幾和8加幾的得數。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反思:
1、這節課只是讓學生系統的學會了“湊十法”為學生計算20以內的進位加法指明了一條路。如果學生要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還需要課后加強練習。
2、這節課的教學容量比較大,對后進生還需要單獨輔導,多加練習。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篇二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材的特點和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安排了許多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加深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理解,同時感受數學的應用意義,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課堂洋溢著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有如下的體會:
1、用故事導入新課 激起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在故事的講述中設置懸念,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有趣的故事,奇妙的懸念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
2、計算方法的多樣性,學生靈活運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是日復一日不斷的教給學生新知識,而是為了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懂得用已學的方法去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在新教材中,加強心算、允許估算,計算上,像5+8=要求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倡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有的學生發現了5+8其實用8+5來想更好,把5拿來分成2和3;有的學生認為剛學了9+5=用它來推算出結果更簡單;更有學生掰起手指頭一手比8,一手比5,重疊的是3,那就是13。在我們看來有的似乎不可以理解,但在學生的應用中它們卻很自如,原因源于這些都是他們的真實體驗,多樣化的知識由此產生。
3、玩中求知,體驗生活數學。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學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識是最深刻也是最牢固的。瑞士教育家皮亞杰說過:游戲是認識的興趣和情趣的興趣之間的一種緩沖地區。游戲可使學生輕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識,也可發展學生的靈敏性,還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融洽師生關系。
小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小學生活潑好動,學起來就常會感到枯燥乏味,如果能做到教學與游戲相結合,就能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這節課我盡量做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應該為生活服務”,如樹上有7只小鳥,飛來6只,現在有多少只?等。同時,設計了“拍手游戲”、“口令游戲”、“比一比 看誰算得快”等游戲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體驗和鞏固。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學生對各數組成的理解,又使學生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拓寬了學生的思維,內化了所學知識。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篇三
每當被問起最喜歡上什么課時,很多孩子都會回答我:“體育課!”所以我常常羨慕起體育老師:讓孩子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想必是每個教師的心愿吧!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體育課場地大,有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2、每個孩子都能參與到課堂中去,而不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3、有例如:毽子、短繩、跑步、做操等多種項目供孩子自由選擇。4、通過競賽等形式體現團隊合作精神,及時讓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細看來,除了第一條無法毗及外,其余3條均是數學課能夠達到的。所以,在設計這節課時我就參與性,選擇性,合作性這幾方面花了心思進行設計,同時以學生感興趣的卡通人物kitty貓為情境主線,在民主,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師生互動交流,孩子因此感受到了成為課堂的小主人的樂趣。
參與性:上課的開始我首先提出質疑:8+5應該怎樣算,你有什么好辦法?用學具分別表示8和5,然后動手擺一擺。在這里,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動手操作學具和發表自己想法的機會。在匯報時我盡量讓學生敘述、補充,使他們體驗了自己獲得成功的快樂。
選擇性:學生在進行“湊十法”的演算時,同時找到了拆大數和拆小數兩種方法,基于這種情況,為鼓勵學生的積極思維,我忽略了課本上“看大數,拆小數”的計算方法,而是對兩種拆數方法都給予了肯定。并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從而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而對于這樣選擇式的教學,我在練習設計時也多次采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合作性:合作如何有價值有成效?合作了是否還需要獨立思考?我個人認為:合作是在對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獨立完成有困難或依*個人力量能夠完成但效率遠低于集體完成的情況下所進行的課堂活動。這節課,探究進位加法的算理是一個難點,我覺得學生有必要通過討論來互相交流想法,獲得新知。為了避免一些學生只當聽眾,我要求每個人先自己動手,在思考出一種方法后,再與小組的其他成員進行交流,這樣既給了他們獨立思考的時間又分享了其他同學的經驗,獲益斐淺。在游戲進行中,有的小組分工明確,有的小組合作意識不強,所以兩極分化明顯,這樣的差距也使學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這節課總體來說達到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形式多樣的練習題以及雙語課的語言氛圍使得課堂氣氛較好。但同時也有很多遺憾之處。如在探究過程中教師的參與性沒有充分發揮,對學生的巡視走馬觀花,而未深入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參與到他們的探究中。對于進位加法的算理,未給與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落實,講透,使得在時間控制上有些偏差。在游戲時我原本設計先給學生時間進行小組分工,但教學時有所遺漏,使得學生在游戲過程中,自己職責不明,未達到預期的競爭場面。
比賽已經落下了帷幕,但是作為教師如何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進課堂,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得到發展,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究和努力的方向。“以學生發展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將不斷努力和探索,以取得更大的進步。
看了“20以內的進位加法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