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學習心得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范文一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tǒng),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gòu)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后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這樣看來,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這與我們以前所參與的聽課、評課大不相同,一般的聽評課,隨意性較大,看到什么記什么,觀察的問題過于分散,一個人觀察多個方面的問題,看似面面俱到,卻是面面不到,不夠深入。發(fā)現(xiàn)的問題盡管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但是沒有系統(tǒng)和深刻的分析總結(jié),是一種不自覺的研究行為。而課堂觀察,觀察的點是課前就確定的,無論課前說課、討論、還是課上的觀察,課后的反思、討論,都是圍繞研究目標進行的。而且課堂觀察有明確的分工,觀察點具體,觀察者就一門心思觀察一個方面的問題,配以量表等觀察工具,可操作性強。
課堂觀察需要觀察者接受一定的專業(yè)培訓,具備相應的觀察技能,要求觀察者能集中心智觀察,及時準確地觀察相關信息,隨時作出決定。這是對觀察者在專業(yè)技能和自身特質(zhì)方面的要求。
課堂觀察需要一定的時間、設備與技術的保障,來完成程序的三步曲。這不僅需要教師反省“忙、茫、盲”的教學工作,整理、釋放用于課堂觀察的時間,而且需要學校為教師參與課堂觀察提供必要的技術與環(huán)境支持,購置用于觀察的必需的視聽設備,營造良好的人際氛圍,以確保課堂觀察成為教師的日常行動。
總之,課堂觀察是一門學問,我們要有嚴謹?shù)摹⑻嵉膶I(yè)態(tài)度,才能真正認識它,同時要加強理論學習,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jié)經(jīng)驗,才能更深入的進行專業(yè)觀察,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與專業(yè)發(fā)展水平。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范文二
按照本人所定的讀書計劃,我對讀書計劃中所列的《課堂觀察——走向?qū)I(yè)的聽評課》一書進行了比較認真的閱讀,我認為《課堂觀察》是一本有關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指導青年教師提高課堂觀察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書,也是一本如何搞好校本教研活動的書,還可以看作是一本指導學校老師如何聽課評課的書。讀后讓人有收獲,也有思索,現(xiàn)把我的讀書心得記錄如下:
《課堂觀察》這本書,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素質(zhì)教育課程評價體系研究成果之一”,再加上崔允漷教授也是主編之一,它應該是一本理論性、指導性都很強的新課程實踐的成果書。我認真地把全書(包括前言總序)看完,明白了它同時也是以浙江余杭高中為主、銀川一中和中關村中學等校教師參與的一份校本教研工作總結(jié)集成。是這幾個學校對國家級的實驗項目進行實驗并對其過程進行經(jīng)驗總結(jié)的產(chǎn)物。我讀后感覺本書最大的可取之處是“聽課要有觀察點”,通過課堂的觀察點去發(fā)現(xiàn)問題,總結(jié)經(jīng)驗,改進教學。同時也感到本書的不足之處是做法太繁瑣,操作難度大,加重教師負擔,在所有學校推廣應用,肯定會遇到很大的難度與阻力,必須進行靈活變通。其中,就我們到銀川一中了解到的情況來看,除生物學科做得比較到位以外,其他學科的情況則不太理想。況且,這樣的做法是否會比傳統(tǒng)的聽評課方式取得更顯著的效果,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作用如何,還需要強有力的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書中這方面的例證還需要充實。我認為讀這本書需要有選擇地加以吸收,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這本書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故事分享;第二部分,問題解答;第三部分,范式創(chuàng)新;第四部分,課例研究。這四部分當中,參考價值大的是第二、三部分,說的是課堂觀察如何操作,也就是我們讀這本書后想做課堂觀察的話該怎么做。第一部分所寫的故事都是敘述他們是如何做起課堂觀察這個實驗課題的過程,其中不乏他們實驗的快樂和艱辛,同時記載了他們的困惑和疑慮,讀這部分內(nèi)容有助于我們了解實驗的大體情況。讀書當中需披沙淘金,從中找出一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東西。第四部分的課例研究共舉了四個課例,其中兩個生物課例,一個化學課例,還有一個政治課例。我重點讀了一下與語文學科相近的政治課例(都是屬于文科),這些課例對我們有很好的示范和借鑒作用。讀一讀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也可以引起一些思考,這就是對本書的總體印象。
課堂觀察學習心得范文三
自從進入教育戰(zhàn)線,我只是在語文教學、班主任工作方面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對于聽課,我只是每次都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去的,每次都能從不同老師的課上學到一些東西,評課,對我來說僅僅是談談自己學到的東西和一點膚淺的看法。對于專業(yè)的聽課評課——課堂觀察,在我看來,一直只是教研員、專家的專利。本學期,學校為了提升全體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走專業(yè)發(fā)展的道路,給我們下發(fā)了三份課堂觀察的學習資料,還專門組織大家進行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也知道了課堂觀察對改善學生課堂學習、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和形成學校合作文化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首先我認識到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tǒng)。它由明確觀察目的、選擇觀察對象,確定觀察行為、記錄觀察情況、處理觀察數(shù)據(jù)、呈現(xiàn)觀察結(jié)果等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gòu)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它將研究回題具體化為觀察點,將課堂中連續(xù)性事件拆解為一個個時間單元,將課堂中復雜性情境拆解為一個個空間單元,透過觀察點對一個個單元進行定格、掃描,搜集、描述與記錄相關的詳細信息,再對觀察結(jié)果進行反思、分析、推論,以此改善教師的教學,促進學生的學習;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后會議三個階段。從課前會議的討論與確定,課堂中的觀察與記錄,到課后會議的分析與反饋,構(gòu)成了確定問題——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工作流程。基于課堂觀察,教師認識、理解、把握課堂教學事件,澄清教學實踐的焦點問題,并在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礎之上反思教學行為,尋求新的教學改進策略與方式;課堂觀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在課堂觀察的整個過程中,每一個階段都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教師借助于課堂觀察共同體,探究、應對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yè)對話,在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fā)展。
我知道了要進行課堂觀察,首先要解構(gòu)課堂,因此,我們研制了《課堂觀察框架》;要持續(xù)而有效地開展課堂觀察,必須組建專業(yè)合作體;要分析某教師的課,還需要了解該教師,因此,課堂觀察主要是同伴的合作觀察;要使課堂觀察有立足之地,必須針對傳統(tǒng)聽評課的不足;要使課堂觀察具有專業(yè)性,觀察者必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培訓;要使課堂觀察具有時代性,必須整合人種志等觀察的部分合理元素。
通過學習,我也初步了解了進入現(xiàn)場觀察要注意哪些問題:觀察者要在上課開始前進入現(xiàn)場,最好提前五分鐘進入課堂,同時必須明確進入現(xiàn)場的觀察任務以及可用的觀察工具。觀察者選擇有利的觀察位置,對觀察的順利開展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要按觀察任務來確定觀察位置,以確保能收集到真實的信息。觀察者要如實地記錄你所看到的與聽到的種種現(xiàn)象,在一些需要連續(xù)記錄時,一般不宜當場花時間對現(xiàn)象進行分析或做出判斷,以免影響記錄的進程,或遺漏一些重要的信息。在觀察過程中,觀察者的行為表現(xiàn)應不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
通過學習,我也似乎明白了在整理數(shù)據(jù)進行必要的推論時應注意些什么——要理解量表的理念和目的。量表的設計是針對觀察點設置的,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關注于點狀問題的解釋,它們在某些方面能進行有效的推論,但可能不適用于另一方面的推論。明確了量表的設計原理,才能在推論時有的放矢;要注意把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結(jié)合起來;要注意數(shù)據(jù)的信度和效度問題;推論要基于證據(jù),推論程度要適當;要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推論。觀察結(jié)果的呈現(xiàn)是供研討、反思之用的,而并非對教師的終結(jié)性評價,觀察者在推論時理應抱著同理心,更深入地去理解數(shù)據(jù)背后的意義。
我還知道了課后會議著重完成以下三個方面的任務:一是被觀察者進行課后反思,主要圍繞下列問題展開。(1)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達成了嗎? (2)談談各種主要教學行為的有效性? (3)談談有無偏離自己的教案。二是觀察者簡要報告觀察結(jié)果。由于課后會議時間有限,這個階段應遵循四個原則。一要簡明;二要有證據(jù);三要有回應;四要避免重復。再談談形成幾點結(jié)論和行為改進的具體建議。結(jié)論主要體現(xiàn)三個方面:一是成功之處,即本課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個人特色,即基于被觀察者本人的實際情況,挖掘個人特色,逐步澄清該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三是存在問題,即根據(jù)本課的主要問題,基于被觀察者的特征和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提出幾點明確的改進建議。然后,如有可能,再進行跟蹤遞進式觀察。
以上是我近段時間的學習收獲,但是知識獲取后都有一個實踐應用的消化過程,這個過程也許還比較漫長,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兒慢慢來了。
看了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還看:
1.課堂觀察學習心得總結(jié)
2.從聽評課走向課堂觀察學習心得體會
3.課堂觀察心得感想
4.課堂觀察心得體會
5.課堂觀察培訓心得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