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期末考試試卷題
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期末考試試卷題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處依次填入成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
(l)讀者欣賞作品清新的故事,卻忽略了蘊藏的熱情,欣賞文字的樸實,卻忽略了作品隱伏的悲痛,實際上近于 。
(2)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們在儒、釋、道哪一條路上行走, ,最終都必然會在山頂上相逢。
(3)多年前,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就感覺自己 ,在集團迅猛發(fā)展、國際市場不斷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機感絲毫未減。
A、南轅北轍 異曲同工 如臨深淵
C、南轅北轍 殊途同歸 如履薄冰
C、買櫝還珠 異曲同工 如臨深淵
D、買櫝還珠 殊途同歸 如履薄冰
2.橫線處填入一句話,最恰當?shù)氖? )
讀書人的命運在外人看來是崇高的,在讀書人自己看來是凄涼的,在某些有權(quán)位的人看來,讀書是消譴,消譴就可有可無,有所謂也無所謂,所以, 。
A、只有讀書人自己才能體會其中的甘苦。
B、讀書于人于已都是一件艱苦的事。
C、讀書人的自尊自愛全在于你自己。
D、讀書需要一種清閑雅致的心情。
3.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這里所要討論的“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tǒng),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孕育著未來、誕生了現(xiàn)在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xiàn)。
B、一般說來,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惰性力量。它制約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fā),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guī)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靈魂歸宿)。
C、我離去時,他是個大約六十歲左右的人,我回來時,他仿佛已經(jīng)七十五歲了,顯得衰老、瘦弱,不斷地發(fā)抖,這一次,他起先真的不認識我了。
D、作為感性生命的極度表現(xiàn),不僅西方人的體育事業(yè)為了鍛煉身體,也不僅為了弘揚國威,而且是對人類感性生命力的探究,是一種肉體的沉醉。
4.下列各句中劃線的詞不是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 )
A、眾謂予一行為可以紓禍
B、窮餓無聊,追夠又急。
C、斷頭置城上,顏色不少變。
D、臣竊以為其人勇士。
5. 下列詞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3分) ( )
A、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目:眼中
B、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嚴:尊重
C、當神器之重 當:主持
D、有賢士大夫發(fā)五十金 發(fā):拿出
6.下列各組句子,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3分)( )
A、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 不如因而厚遇之
B、吾其還也 / 發(fā)其志士之悲
C、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D、翌日,以資政殿學士行 / 賈余慶等以祈請使詣北
7.下列各句中,與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項是(3分)( )
例:恐年歲之不吾與
A、夫晉,何厭之有?
B、不能容于遠近
C、以其無禮于晉
D、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8.下面加點字中,詞類活用正確的一項(3分)( )
①買五人之頭而函之 ②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越國以鄙遠 ④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⑤寧許以負秦曲 ⑥江海下百川 ⑦舍相如廣成傳 ⑧吾得兄事之 ⑨晉軍函陵
A、 ①③⑦⑨ ∕ ②⑧ ∕ ④⑤ ∕ ⑥ B、 ①③⑥⑦⑨ ∕ ②⑧ ∕ ④⑤
C、 ①②⑧ ∕ ③⑦⑨ ∕ ④⑤⑥ D、①③⑦⑨ ∕ ②⑧ ∕ ④⑤⑥
二、文言文閱讀(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題。
鄧通傳
鄧通,蜀郡南安人也,以濯船為黃頭郎。孝文帝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從后推之上天,顧見其衣裻帶后穿。覺而之漸臺①,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即見鄧通,其衣后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氏,名通,文帝說焉,尊幸之日異。通亦愿謹,不好外交,雖賜洗沐,不欲出。于是文帝賞賜通巨萬②以十數(shù),官至上大夫。文帝時時如鄧通家游戲。然鄧通無他能,不能有所薦士,獨自謹其身以媚上而已。上使善相者相通,曰“當貧餓死”。文帝曰:“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謂貧乎?”于是賜鄧通蜀嚴道銅山,得自鑄錢,“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文帝嘗病癰,鄧通常為帝唶③吮之。文帝不樂,從容問通曰:“天下誰最愛我者乎?”通曰:“宜莫如太子。”太子入問病,文帝使唶癰,唶癰而色難之。已而聞鄧通常為帝唶吮之,心慚,由此怨通矣。及文帝崩,景帝立,鄧通免,家居。居無何,人有告鄧通盜出徼外④鑄錢。下吏驗問,頗有之,遂竟案,盡沒入鄧通家,尚負責數(shù)巨萬。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于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自是之后,內(nèi)寵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數(shù)也。衛(wèi)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 (節(jié)選自司馬遷《佞幸列傳》)
【注】①漸臺:建在未央宮西邊蒼池中的臺子。②巨萬:猶言“上億”。③ 唶: jiè,吮吸。④徼外:塞外、邊境之外。
9.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文帝說焉 ( ) (2)文帝時時如鄧通家游戲 ( )
(3)能富通者在我也( ) (4)竟不得名一錢,寄死人家。( )
10.鄧通最終落得“寄死人家”的原因有哪些?請分點概括,每點不超過10個字。(3分)
11.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及課內(nèi)所學部分句子。(13分)
(1)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3分)
譯文:
(2)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3分)
譯文:
(3)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4分)
譯文:
(4)以父母之遺體行殆,而死有余責。(3分)
譯文:
三、古詩詞鑒賞(10分)
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①
蘇軾
七千里外二毛②人, 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③勞遠夢,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長風送客添帆腹, 積雨浮舟減石鱗④。
便合與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遭貶赴惠州途中所作。②斑白的頭發(fā)。常用以指老年人。③喜歡:地名,在大散關上。這里代指故鄉(xiāng)山水。④石鱗:水在石上流,其波如魚鱗。⑤典出《論語》,孔子曾問路于隱士長沮、桀溺,二人因不同意孔子的救世主張,故意不做正面回答,只說:“你是知道渡口的,何必問我們呢?”
(1)頷聯(lián)中的“惶恐”讓我們想起了文天祥的詩《 》,此詩中包含地名“惶恐”的一聯(lián)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 )
(2)首聯(lián)對比極富特色,請賞析。(3分)
(3)詩中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詩人形象?請簡要概括。(4分)
四、默寫
13、默寫(8分)
(1)今兩虎共斗, 。吾所以為此者, 。(《廉頗藺相如列傳》)
(2)恩所加, ;罰所及, 。(《諫太宗十思疏》)
(3)哀思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大, 。(《五人墓碑記》)
(4)大行不顧細謹, 。(司馬遷《鴻門宴》)
(5)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
(6) ,不指南方不肯修。(文天祥《揚子江》)
五、現(xiàn)代文閱讀:文學類文本(20分)
懷念鄉(xiāng)村春節(jié)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節(jié)了,因為搬了新家,這個春節(jié)我們是在市區(qū)過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戶亮出代表各家財富的鞭炮,盡情地燃放,鞭炮聲一浪高過一浪,經(jīng)久不息,而到了零點辭舊迎新之時,鞭炮聲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萬響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萬響,甚至數(shù)十萬響;東家放三五分鐘,西家能放十幾分鐘甚至半個小時,如果還不過癮則要拿出那些煙花燃放,儼然一種比拼貧富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財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藥味十足的鞭炮聲已經(jīng)彌漫著比拼的氣勢。聽著這些殺聲四起的鞭炮聲,我的心里頓然對新年感到乏味。這早已失去了傳統(tǒng)意義新年的熱鬧氣氛了,我不堪與他們比拼貧富貴賤,也絲毫沒有比拼的念頭,我就是我,一個來自鄉(xiāng)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著,不與人爭。那硝煙彌漫的鞭炮聲,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讓我至今念念不忘的鄉(xiāng)村春節(jié)。
③鄉(xiāng)村春節(jié)是我永生都無法忘懷的記憶,雖然那時的鄉(xiāng)村很窮,童年的我們總是日日盼望著春節(jié)的到來,這樣好改變我們貧窮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飽食大魚大肉。盡管我們這一代人經(jīng)歷的那個年代并不富有,但春節(jié),大魚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團年的鞭炮聲還沒有響起,大人們還在忙年的時候,我們那一群活潑可愛的小伙伴們自然會三五成群地帶著一些鞭炮,去尋找我們的歡樂。那時的鞭炮當然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的花樣,頂多只是買上一兩封小鞭炮,然后拆開一個一個地放,既經(jīng)濟實惠,又為我們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只有那些父親或母親在外工作稍微有錢的人的子女們才會偶爾放一些沖天炮或是煙花,那才算是當時的“高檔產(chǎn)品”,也會令眾多的小伙伴艷羨。
④而團年時分,每家的鞭炮不過一封,長的萬響,短的百響、千響,家境稍差的甚至連放鞭炮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這個鞭炮聲震天的新年氣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時那種放鞭炮的歡樂。除夕夜里,村民家家必要放鞭炮,畢竟難得一年啊!都期望通過這一歡樂的形式帶來來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雖然沒有月亮和星星,在鄉(xiāng)村更沒有路燈,但家家戶戶門前必要懸掛一盞門燈,哪怕在沒有用上電的日子里,掛一盞點燃煤油的馬燈,也要照亮鄉(xiāng)村的年夜。那時,我們一群孩子們自然會懷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鄉(xiāng)鄰家中,尋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節(jié)大家相互串門拜年,這時無論小孩單獨行走,還是有大人在場,厚道純樸的各個農(nóng)家必是一視同仁,端出令小伙伴們歡喜的苞谷花、紅薯丁,讓小孩們吃;大人們則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個涼菜,喝酒、聊天,暢談一年的收成,歡聲笑語蕩漾山間。
⑥如今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們除了在鞭炮聲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盜門一關,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對面的人家姓甚名誰,也不知道樓上樓下的鄰居來自何方,更別說串門了。
⑦雖然城市這種過年的方式已沿襲已久,誰也無法改變,但我這個過慣了那種樸實的鄉(xiāng)村春節(jié)的鄉(xiāng)下子民,沒過正月初二,我就攜妻帶子,再回到屬于我的鄉(xiāng)村,去尋找和體味鄉(xiāng)村那種讓我永生難忘的春節(jié)。
(選自《散文選刊》,有刪改)
14.第①節(jié)交代“這個春節(jié)我們是在市區(qū)過的”,在結(jié)構(gòu)上有何作用?(4分)
15.在作者眼里,城鄉(xiāng)春節(jié)在哪些方面存在著不同之處?請概括作答。(4分)
16.文章結(jié)尾畫線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6分)
17.本文以“我”為視角構(gòu)思全文,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請?zhí)骄俊?6分)
六.論述類文本閱讀(8分)
拿來主義
魯迅
中國一向是所謂“閉關主義”,自己不去, 別人也不許來。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后, 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xiàn)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義“了。別的且不說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 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后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著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fā)揚國光”。聽說不遠還要送梅蘭芳博士到蘇聯(lián)去,以催進“象征主義”,此后是順便到歐洲傳道。我在這里不想討論梅博士演藝和象征主義的系,總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
但我們沒有人根據(jù)了“ 禮尚往來”的儀節(jié),說道:拿來!
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說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里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里也并不想對于“送去”再說什么,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18.“叫作‘發(fā)揚國光’”“ 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說,也可以算得顯出一點進步了”,這里運用了何種修辭?(2分)
。
19.選文第三段運用什么論證方法?作者寫這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0.作者在闡述“拿來主義”之前,為什么先談“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4分)
七、作文(70分)
21.請以“底層的光芒”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記敘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