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總統孫中山》答案
《布衣總統孫中山》
② 孫中山坐都南京后,人們還以“布衣總統”相稱,說起這稱謂的來歷,還有一段精彩的故事。
?、?話說清末名臣張之洞在任湖廣總督期間,積極推行新政,孫中山對他極為推崇。一次,孫中山出洋回國,途經武昌,特到總督衙門求見。孫中山掏出自己那張只印有姓名、籍貫的名片來,在背面寫上:“學者孫文求見之洞兄”字樣,交門官遞上去。張之洞一見好生不悅,心想一介儒生,竟然與一品大員稱兄道弟,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不僅拒而不見,還在名片背面寫了幾句話退回。孫中山一看,背面寫著:“持三字帖,見一品官,儒生妄敢稱兄弟”。孫中山明白,這是張之洞嫌他不恭,在拿架子,不肯買賬。血氣方剛的孫中山來了個照“禮”回敬,在名片背面寫上:“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做王侯”,再請門官送進去。張之洞一見,大為吃驚,立即吩咐迎見孫中山,并以大禮相待。由此可見,孫中山要做“布衣總統”早有初衷。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以后,生活還是像過去一樣簡樸。臨時總統府設在前清的南京總督衙門內。中山先生住著一個不大的房間,房里有四把椅子、兩個茶幾、一張書桌、一張床和一把沙發。墻上掛著中國大地圖和世界大地圖。書桌上除了文具和要處理的公文以外,還擺著一些書。他的房屋外面是客廳,兼作飯廳。中山先生穿衣服也很樸素,他以前穿西裝,做臨時大總統以后,便把當時流行的學生裝安上翻領,改成四個口袋的一種新式服裝來穿。他就職臨時大總統時穿的就是這種衣服,以后大家都穿這樣的衣服,“中山服”就是這樣來的。在總統府內,一般人每餐菜金都在三元左右,這在當時的官場上已算是低水平,而孫中山總是把自己的菜金控制在四角左右。他不吸煙,不飲酒,不喝茶。有一次,唐紹儀來訪,一直談到很晚,孫中山為留客,特意吩咐人到“趣樂居”買來一只鹵水肥雞待客。唐紹儀餓了,見到鹵水雞,很快將它吃得一干二凈,還以為會有其他菜肴,就耐心地等待著下一道菜來。孫中山見狀,對唐紹儀說:“慢待,慢待,沒有什么好的菜了。”他想了想,只好把廚房里僅有的咸魚拿上來。唐紹儀說:“我大吃慣了,一只肥燒雞,我一頓就能吃完,我家雖說只有幾個人,可每餐菜金就得十元啊!”僅此一點,就使唐紹儀對孫中山肅然起敬。
?、?遇事首先想著人民。為避免驚擾群眾,孫中山總是悄悄出巡,不聲不響。有一次,他穿著普通制服騎馬出城,視察清朝遺留的炮臺。登上雨花臺時發現那里已掛滿旗幟。急問隨從,原來他們出城時還是被人發現了,市民為此張燈結彩,歡迎視察歸來的大總統。孫中山感嘆道:“我個人的行蹤不必去驚擾眾人,我們還是改道走吧!”街市熙熙攘攘,不時有人力車夫拉著一車車剪下的辮子走過。街上五花八門的廣告。許多商品換上了“共和”“慶勝”“北伐”等新商標。“民主”“平等”“權利”等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廣大民眾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素質。孫中山正感慨著,又被群眾發現了,大家一齊擁上前來,頓時,里三層,外三層,一齊鼓掌歡呼:“大總統萬歲!”孫中山被圍在水泄不通的圈圈里,行動不得。城外警察分局局長率人趕來維持秩序,巡官拔出指揮刀揮舞,想驅散人群。孫中山見此立即派護衛去制止,他著急地說:“對待老百姓不能這樣!我們是人民的公仆!”圍觀的人越來越多,齊呼:“大總統萬歲!”孫中山知道不能從正門進城,便決定走旁門,護衛開路,圍觀的人讓出一條道來,他們才繞道回到總統府。南門城樓上的守城官員,只見大總統出了城去沒見歸來,急忙分頭詢問,當問到總統府號房(傳達室)時,才知道總統早已回府了。
(選自《布衣總統孫中山》)
《布衣總統孫中山》習題
1. 孫中山先生為什么被人們稱為“布衣總統”?
2. 文中最后一段兩個“才”字用得非常巧妙,試分析它在文中的表現力。
3. 從孫中山和張之洞的交往中,你認為孫中山表現了什么品性?張之洞當時態度的轉變說明了什么?
4. 本文從哪些方面贊揚了孫中山甘于淡泊的品質?這種品質在當代青年人身上還需要嗎?說說你的理由。
《布衣總統孫中山》答案
1.(1)雖為布衣,卻胸懷大志;(2)雖為總統,卻保持布衣本色;(3)熱愛布衣;(4) 群眾對孫中山先生的擁護,說明先生深受布衣愛戴。
2.第一個“才”字表現了人民群眾非常熱愛孫中山先生,群眾爭相目睹孫中山先生面容。第二個“才”字照應了文章中的“他總是悄悄出巡”一句,表明了孫中山先生不事張揚,低調出行。
3.(1) 孫中山當時是一介布衣,而張之洞為朝廷重臣,兩者地位懸殊。但在交往中,孫中山面對朝廷重臣,不卑不亢,表現了一代偉人所擁有的高尚道德品質。
(2) 可以從三方面去分析:孫中山的不卑不亢,早懷大志,很深的文學造詣。另外,也可以談一談張之洞的思想。畢竟事情的發展往往是兩方面共同促成的。
4.表現孫中山先生甘于淡泊的優秀品質主要是 從孫中山先生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來談的。艱苦樸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人修養高的表現??梢越Y合歷史上和現當今的人物去談。(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當今,于國于家或于個人,勤儉可以興國,勤儉可以持家;反之,奢逸可以亡身、亡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