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3篇
《三國演義》以魏蜀吳三大陣營的紛爭為主要內容,為我們描寫了一場場波瀾壯闊的戰爭畫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小伙伴們寫的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一:
電視劇三國演義激起我看原著的興趣,讀完厚厚的三國演義,不禁感嘆作者的偉大,真不愧流傳百世的明珠之稱,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我也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曹操一生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胸懷大志,目標明確,終成大事。不敢茍同的一點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如此為人,就難怪曹操誰也不相信,深受多疑之苦了。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深得百姓擁戴。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劉備身上還有一大優點就是非常注重人才,他懂得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才是成功之道,由此才有了劉備三顧茅廬的典故。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個個都個性鮮明,性格迥異,作者的語言也是豐富多彩,行文如流水,戰爭故事更是跌宕起伏,迂回轉繞,有很多我還沒弄明白,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我想我還不知要讀多少遍呢!有時間在慢慢讀吧!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二:
我到現在讀過很多本好書,有《論語》《三字經》還有《海底兩萬里》和《八十天環游地球》可是這些都不是我最喜歡的,我最喜歡的還是在中國暢銷了幾百年的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
要提起《三國演義》這學名著就不得不提起寫他的著名小說家羅貫中了,羅貫中生于元末,猝于明初,據說在朝廷更替的變動中,它曾參加了張士誠的起義活動,在寫《三國演義》一書時,他一方面剔除了司馬仲相陰斷獄,劉備太行山落草之類荒誕的情結,添加了一些正史和詩詞書表以加強歷史性,另一方面又對藝術進行了大量加工,使得文字流利,形象生動,故事情節上豐富多彩。
他作為一個杰出的小說家與戲劇家,羅貫中除了《三國演義》外,還著有歷史演義《隋唐兩朝職傳》《殘唐五代演義傳》及雜劇《宋太祖龍虎風云會》等杰出的文學作品。
《三國演義》的故事精彩紛呈,分一百二十回,優秀的片段很多,有連環計,一部分取于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風波亭”和第九回“除暴兇呂布助司徒,犯長安李催聽賈詡”中選的,故事為董卓進京后廢殺少帝,縱兵殺掠奸淫,無惡不作,越騎校尉伍孚與驍騎校尉曹操刺殺董卓不成,一死一逃;渤海太守袁紹聯絡17路諸侯討伐失敗,董卓更加驕橫殘暴寫起。
司徒王允表面趨奉董卓,回到府中憂心如焚,仰天垂淚。府中歌妓貂嬋大義獻身,與王允共定“連環計”:先將貂嬋許嫁呂布,后獻與董卓;貂嬋從中取便,離間董卓呂布父子反目。王允又多方結好友呂布,曉而大義,終于使呂布殺死了董卓,為朝廷出掉了大惡。
這一段故事情節波瀾起伏,人物性格鮮明,董卓的驕橫跋扈,王允的深謀不漏,呂布的反復無常,均令人過目不忘,貂嬋雖然是虛構的人物,但是仍然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很能顯出作者的途述故事的能力和塑造人物的功力。
我覺得《三國演義》真如它的開篇詞說的一樣,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椎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關于《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三: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致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
在廣闊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五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中主要人物被稱為“三絕”的分別是:“奸絕”——曹操,“智絕”——諸葛亮,“義絕”——關羽。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
《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張、美化、丑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由于《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范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征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