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篇一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篇二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是古文中的經典名篇,課文中的諷是指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因此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我決定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導入,請同學們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對題目的解除,讓學生對語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這個設計的時候,學生很明顯對故事的內容有了非常大的興趣,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個人認為,教學過程在課堂上只是一小部分。實際上,學生自學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尤其是課前預習。在課前,我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朗讀提高了一點要求:要求學生在朗讀課文的時候,用圈點勾畫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疊式結構”手法來表達文中主要內容的關鍵語句。這樣可以讓學生盡快地把握文章的結構,對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鄒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見威王的三比;齊威王納諫的三賞;和納賞后齊國的三變在內容上前后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這樣對于學生來說能更好地在課堂上接受教師講授的拓展方面的知識點。
在此基礎上我將教學重點放在分析人物,互助探究和拓展遷移上。采用一系列的問題層層推進:
①結合課文,分析鄒忌人物形象,并讓學生思考,鄒忌是如何向齊王納諫。
②分析齊王這一人物形象。齊王納諫效果怎樣?臣民怎么進諫?
③總結,補充相關資料對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請同學們談所了解到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⑤結合現實生活,談談應該怎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接受別人的意思。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我發現采用系列問題的形式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專注于對課文內容的探究。而且,通過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表達能力,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另外,我在教學過程當中清晰地認識到,中學生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一些同學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老師們感到驚異。在這堂課上我讓學生結合現實談自己的體會,引起他們對生活的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基礎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這樣的效果很明顯,學生們很樂于將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表達出來。對于這樣的效果我覺得至少對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會有一定的幫助。
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篇三
提到《鄒忌諷齊王納諫》,許多教者和一般讀者往往會把目光鎖定在其中的談話藝術上,津津樂道。如果把這篇文章比作一灣迷人的沿岸風景,一段奇妙的曲徑回廊,一串晶瑩的珍珠項鏈,那么,其中的談話藝術的描寫不過是沿途的一株奇葩、回廊上的一扇花窗、項鏈上的一粒珍珠而已。因此,在教學中,我注意穿過語言材料構筑的屏障,走進文本,去探尋文章更引人入勝的地方。
以往文言文教學中的思維定勢,每堂課基本按字音——詞義——句意——段落分層——文章思想內容——寫作方法的套路帶著學生一路小跑,下課時間到了,好,任務完成。至于學生在被老師固定的思路牽了45分鐘后,所得幾何,那就不得而知了。在上《鄒忌諷齊王納諫》這一課時,我主動轉變思路,邊被動為主動。把更的話語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學,自己說。
一、我引用了安徒生、周恩來等名人婉言避尷尬的一些例子導入文章,引導學生回憶以前所學的有關齊威王的“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然后讓他們邊劃出生字詞邊找出文章中出現的成語。讓他們講述發現的成語,并以故事貫穿全文,打破以往教學中簡單的層次劃分,結構分析。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文章更流暢,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
二、在學生把課文梗概弄清楚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課后練習二用“比較辨析” 的辦法編寫練習題。一部分學生負責練習題的編寫,一部分學生負責解答。然后讓學生進行練習分類,如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近義詞等。通過這一環節改變了以往教學中的直接翻譯法,或老師講學生寫的弊端,并很好的解決了文言實詞與虛詞的總結與匯總。
三、人物形象與故事情節的分析。在疏通好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人物描寫的方法并按要求把這些動作、心理、語言等描寫的字詞句都找出來。通過這些描寫讓學生來說出這些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從而得出鄒忌、齊王人物的性格特征。
四、在以上知識都水到渠成的基礎上,根據本文特點與《戰國策》的藝術特色給學生補充“虛實相生”的古文筆法。
“虛實相生”是指虛與實二者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與互相轉化,以達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境界,從而大大豐文章的意象,開拓文章的意境,為讀者提供廣闊的審美空間,充實人們的審美趣味。如文章對徐公的描寫就很虛,他究竟有多美文章沒有一點直接的描寫,而是是通過鄒忌的動作心理來展開的。再有齊國通過威王的改革后到底有多強大文章也沒有講,而是通過“ 燕、趙、韓、魏皆朝于齊”來側面表現的。基于此,我給學生補充了有關“虛實相生”的有關知識:
1、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劉禹錫有一首《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
2、景物為實,情感為虛。比如“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等詩句都是化情思為景物的例子。我們在欣賞時就要從意象出發,抓住景物特征,融入所營造的氣氛,體會其情感。
3、形象為實,抽象為虛。聲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蝌蚪表現出“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境界;香味是抽象的,可高明的畫家偏偏能用幾只蜜蜂或蝴蝶表現出“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情景。
4、側面為實,正面為虛。馬致遠的“小橋流水人家”以其溫馨反襯人之孤獨、凄涼的心境;韓愈的“穎乎爾誠能,勿以冰碳置我腸”以聽者冰碳置腸的感受反襯彈者技藝之高超。常言“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通過這堂課讓我更深刻的理解要上好一篇文言課,對教師的基本功要求比較嚴格,如果沒有吃透文章,理解其中的深意,就難以講解透各知識點,更無法駕馭教材,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因此要提升個人素質,提高駕馭文本的能力。
總之,我們固然要形成我們的教學特色,卻也不能拘泥于此,一成不變。不妨多做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我們的引導下而不是死拉硬拽下學習古文,是一種風行水上,水到渠成的境界。
看了“鄒忌諷齊王納諫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