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放飛蜻蜓課后反思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篇一
在第一課時分好段落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由讀第一段,想想主要寫了什么。再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陶行知的循循善誘、和藹可親。學生們抓住了“慈愛”、“撫摸”、“拉著”等詞,感受到了陶行知的為人。在此基礎上,我抓住時機對陶行知作了簡單介紹,學生們對他肅然起敬。我又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了小朋友的話,通過朗讀詞句,感受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點,為寫好作文引了一點路子。
在學完課文之后,我又讓學生說說學完之后的感受,孩子們都意識到了蜻蜓是益蟲,平時要學會保護益蟲。我們又討論了平日生活中碰到的不保護動物的人和事。通過交流,讓情感得到了碰撞,讓感悟得到了升華。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篇二
《放飛蜻蜓》講述了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見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引導他們認識到蜻蜓是人類的朋友,并放飛蜻蜓的故事,體現了陶行知先生良好的教育方法和對孩子們的關心愛護。如何讓學生體會陶先生對孩子的耐人尋味的教育,又能激發先生對蜻蜓知識的了解,對小動物的探究興趣,是教學的重點。
上課伊始,利用舒緩的音樂,精美的圖片,激發孩子對蜻蜓的喜愛,再引出陶先生,出示讀書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劃出描寫陶先生神態、動作的語句體會,你能感受到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劃、悟。文中的“慈愛的撫摸,商量的口吻、小心地翻著……”我與孩子們共同在這些靈動的詞語引領下走進文本、閱讀文本、感悟文本中陶先生的循循善誘的教育,孩子們具體地說出自己對這些關鍵詞的理解,并能在讀正確、通順的基礎上讀出自己的理解與體會。品味課文的細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陶先生的人格魅力。
學生默讀課文,通過陶行知與孩子們的對話,說說對蜻蜓的了解。學生緊扣文本,提出吃食、尾巴、眼睛三個方面的知識,并整合書本資源與課前收集到的資料,來介紹自己所了解的蜻蜓,利用蜻蜓知識大比拼的環節,目的在于激發孩子探究動物世界的興趣,有的學生展示了精彩的手抄報,有的介紹了蜻蜓的一生,有的解釋了什么叫蜻蜓點水……孩子們面前的圖片、資料和書中做出的有關蜻蜓知識的記號,讓我明白了,他們關于蜻蜓知識的了解并不比老師少。
由于我迫切希望課堂流暢順利,所以有時替代了學生的思維,都覺得這是教學的需要,忽視了學生的生成性資源的產生,讓精彩從身邊溜走,這主要在于我沒有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以及當課堂出現意外時我缺乏課堂機智。例如:學生在回答陶先生拉著孩子們坐在田埂上,他的體會是陶先生不顧形象。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否定了孩子的回答,其實回想起來只要順勢引導,讓孩子體會一個大教育家如此做的目的,體會陶先生的平易近人與耐心等,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的問題,一定能夠讓孩子口中生花!
放飛蜻蜓教學反思篇三
教學《放飛蜻蜓》一課時,我將教學要點確定為兩點:了解蜻蜓的相關知識,并能用書中的相關語句和自己所搜集的資料介紹蜻蜓,懂得蜻蜓是益蟲,是我們的朋友;抓住陶行知先生的動作、神態和語言體會其對孩子們的愛心和諄諄教導。
一、了解蜻蜓
了解蜻蜓的相關知識并不困難,在閱讀了解的過程中,孩子們很快就了解到了蜻蜓的眼睛、尾巴、吃食方面的相關知識。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補充了從課外搜集到的知識,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蜻蜓吃尾巴”原來不是真的吃掉自己的尾巴,“蜻蜓點水”原來是蜻蜓媽媽在產卵······孩子們的知識也是很豐富的。
二、走近陶行知
陶先生發現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沒有呵斥,沒有批評,而是因勢利導,跟學生講起了蜻蜓的有關知識,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讓學生自覺自愿地放飛了蜻蜓。陶先生的教育藝術由此可見一斑。為了讓學生感受先生的和藹可親和循循善誘,我讓學生一邊默讀課文,一邊找出描寫先生神態、語言、動作的相關詞語,并寫寫自己從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很快從“慈愛、撫摸、拉著、高高舉起、小心地翻過去、商量的口吻”感受到了先生對蜻蜓的愛護,對孩子們的關懷愛護和諄諄教導。
看了“放飛蜻蜓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