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 遼闊的疆域課后反思
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一
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二
2、 實證地分析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學習新知與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關系。分析學生的認知特點(不同年齡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特點)。這節課雖然也分析了學情,但沒有分析學生新知與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的關系
3、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目標符合課標要求;知識與技能目標的表述具體,具有可觀察或可檢測性;過程與方法目標與知識內容有機結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維目標表現為一個過程的多個方面,有機整合。從這節課來看教學目標的表述基本合符教學能力標準的要求。但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時沒有實行三級備課,沒有學段目標和單元目標,只是就這節課的目標進行制定的,所不夠完美。
4、在教學方法上來說,這節課運用了區域地理學習的一般方法歸納區域地理特征的方法,如歸納我國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等。還運用了地理學習的學科的基本方法,地圖法,并在地圖的運用時注意了空間尺度的變化,運用了世界地圖,中國地圖等,注意了把小尺度放在大尺度當中進行分析。
5、教學板書沒有設計出來,這是以后必須要改正的。
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三
時光荏苒,在適應和忙碌中,我度過了半個學期,不得不加以感嘆與反思。
《遼闊的疆域》是七年級學生首次真正接觸中國地理。在前面兩個單元世界地理概況的講解后,學生已經有相當基礎的地理知識,借機我用猜謎的方式引起學生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由世界引向中國。但學情是參差不齊的,要使中國的地理講的深入透徹,并把世界地理的知識融會貫通,在一定程度上給我的教學提出了挑戰,也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了難度和要求。既然學生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是有層次的,于是我在設計導入時,讓學生介紹自己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使我更全面地掌握學生的認知結構。為了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改革理念和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在教學流程中,我設計了“猜一猜,靠一靠,看一看,說一說,賽一賽,游一游,議一議”等教學活動,其中以“賽一賽”環節又采取抽簽,搶答,小組討論等形式,力求教學的公平性,參與度。
經過課前三次試講,同組的同事和前輩給了不少中肯的意見和建議。幾經修改和磨煉,終于等到10月23日正式亮相的一刻。出人意料的,面對二十幾位老師和四十四位學生,我居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緊張,反倒是學生有點拘束,這給我的教學又設計了難題,我不僅要準確無誤地記憶每一教學流程,還要負責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幸虧七年級的學生,加之四班的學生本身較為活躍,幾個活動過程中,學生漸入狀態。很順利的,我完成了每一步教學設計,等到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瞬間,似乎還有點意猶未盡。我似乎能感覺到,這可以算是一堂成功的課例。
評課過程中,聽課老師一一對我的課進行點評。從他們的言語之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作為一名師范專業畢業的教師,我基本上擁有了 “硬件設備”,如:普通話,教態,板書等等。在“軟件設備”上,我還是有所欠缺,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機智,專業知識等等,許多細節沒有處理到位。
有老師指出:學生回答“中國地大物博”應該給以及時的指導,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人均資源短缺,力求能讓學生形成整體認識,這當中體現了新教師和老教師的區別。這使我明顯感覺到了經驗的寶貴。又有老師指出:學生在上臺指出中國疆域四至時沒有點到位,這點我疏忽了,細節真的決定成敗。
教書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項與生命同行的事業,我將為之奮斗終身,其中見證的是我的耐力與信念,現在我的教師生涯開始起步,也意味著我開始壘石,只有把基石打得堅實、穩當,我才能走得更寬,更遠。鵑湖是個新的搖籃,在它的懷抱中,有許多的同事與我一起成長,新的環境,新的人物,相信會有更多新的智慧花火。
看了“遼闊的疆域教學反思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