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疆域教學反思 中國的疆域優秀教案
中國的疆域教學反思篇一
本節課教育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 、 合作意識 、參與意識和情感意識,使學生在一種生動、民主、融洽、快樂的氛圍中暢所欲言,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今天的教是為了明天的不教,為其今后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了基礎。《課程標準》倡導體驗 、實踐 、參與和交流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學生各抒己見,個性得到了充分發揮,照顧到了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提高了學生主體參與效率,同時拓寬了學生間情感交流的渠道,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流,給學生創設了展現自我的時間與空間,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給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
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地位,請同學們自己發現問題,師生一起探究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凸現,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把思維還給學生,整個教學過程注重學生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成為課堂的主人,營造出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和個性張揚的空間,充分體現新課改精神。
四、強化人文素養,肩負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功能。
本節課不僅注重了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而且也重視了過程和方法,重視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新課標準強調三維目標的達成,通過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的分析和探討,以及遼闊的疆域的教學滲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于愛國主義熱情,樹立建設好祖國的信心和志向。
中國的疆域教學反思篇二
這個學期學習中國地理,要認識和了解祖國,首先要明確中國的地理位置極其重要意義。由于學生已學過世界地理,因此我對學生學習我國的地理位置提出了系列的讀圖要求。在引入新課的時候,充分聯系學生已學過的知識。
1、復習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劃分的知識,指導學生辨認我國的半球位置
讓學生在圖上找到赤道圈,復習緯線圈的特點。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線,從而學生能得出結論:中國位于北半球。接著讓學生找到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oE、160oW,并復習東經與西經的替變規律,得到結論:中國位于東半球。
2、聯系五帶劃分與北溫帶范圍的知識,在地圖上辨認我國的五帶位置
讓學生在圖上找到北回歸線與北極圈,復習有關五帶的知識: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回歸線與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與極點之間為寒帶。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南北跨緯度很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少數地區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沒有寒帶。只有在高山地區才有類似寒帶的終年冰雪帶。
3、聯系大洲與大洋位置的知識,在地圖上辨認我國的海陸位置
復習七大洲與四大洋與方位知識(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提問:北冰洋被哪幾個大洲包圍?南極洲被哪幾個大洋包圍?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4、直接通過活動材料提供的資料,引導學生評價我國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在學生的討論中得出結論:一些緯度較高的國家(例如俄羅斯和加拿大等)或緯度較低的國家(例如巴西等),由于其所屬的溫度帶,限制了農業的多種經營;一些內陸國(例如蒙古等),由于不臨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而一些島國(例如日本等),由于四面環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這些國家的領土范圍,但沿海多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為這些國家對外開放提供了有利的位置條件。通過與世界上一些著名國家的比較,加深學生對“我國地理位置優越”的理解,并為今后教學對外貿易、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的特點做好必要的鋪墊。
評價“位置優越”時,還可以將緯度位置與海陸位置等進行綜合分析或討論:如果我國不具備東臨大洋的海陸位置,而是深居內陸,就會對氣候和農業生產產生和現在十分不同的影響。展示我國地形圖,啟發學生,在相同的海陸位置條件下,我國地勢如果東高西低,會對氣候和農業生產產生怎樣的影響,從而培養學生全面觀察、分析、評價問題的方法。
中國的疆域知識點總結
一、遼闊的疆域
1、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北半球。從大洲大洋位置上看,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由五帶劃分看,我國大部分領土位于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
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①從緯度位置看,南北跨緯度廣,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屬北溫帶,南部有少數地區屬熱帶,無寒帶;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2、國土遼闊:我國的陸地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僅次于俄羅斯與加拿大兩國。我國領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緯度相差約50度,相距5500千米;最東端與最西端經度相差約62度,相距5000千米,我國陸上疆界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海上疆界長18000多千米。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①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鄰國14個(東朝鮮、北蒙古,東北、西北俄羅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緬、老、越。) ②我國領土四至:最南是曾母暗沙,最北是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南北緯度相差49度5500千米,因而生生了季節差異),最西是帕米爾高原,最東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交匯處(東西經度相差60度,距離相距5000千米,因而產生了晨昏差異);③東部瀕臨的四海一洋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臺灣省東部直接瀕臨太平洋。臺灣海峽屬東海。渤海和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兩個內海。東海有我國最大的舟山漁場。渤海有我國最大的鹽場—長蘆鹽場。海域面積300萬平方千米。④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第一大島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有六個海上鄰國(自南向北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二、中國的行政區劃
34個省級行政區:我國的行政區域分為三級:省(包括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縣(包括自治縣、自治洲、市)鄉(民族鄉、鎮)。我國共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我國的首都是北京。北回歸線自西向東依次穿過的省級行政區的簡稱是云、桂、粵、臺。
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位置最西的省級行政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簡稱是新。位置最北、最東的是黑龍江省,簡稱黑。跨緯度最廣的是海南省,簡稱瓊。跨經度最廣的是內蒙古自治區。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豫)。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是云南省(云或滇),省會是昆明。陜西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鄰省最多(8個)。四周臨海或海峽的省是臺灣和海南,其簡稱是臺和瓊。我國人口最多的河南省。我國的兩個特別行政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收回的時間是1997.7.1. ;澳門特別行政區,收回的時間是1999.12.20。
三、眾多的人口
1、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12.95億,占世界人口1\5以上,我國人口增長較快。我國的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我國的人口2005年1月6日為止,我國人口為13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21%,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5人,是世界人口密度的3倍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由于人口基數大,每年新增人口1200萬左右。人口密度最小的省區是西藏自治區,其簡稱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是江蘇省,簡稱蘇。人口密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是澳門。①我國人口的國情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決定了我國人口政策是計劃生育。(人口密度=該地區的總人口數(人)/該地區的總面積(平方千米))
2、人口地理界線:從黑龍江省的黑河市至云南省的騰沖縣。此線西北面積57%,人口僅占6%,此線東東南人口面積占43%,人口占96%。我國人口空間分布特征:東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東南多,西北少。為了使人口增長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我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我國人口的基本特點: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是我國人口政策的基本內容。具體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優生。
四、多民族的大家庭
1、 民族構成: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最多,占總人口數的92%,其它55個民族占總人口的8%,所以稱為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600多萬人,人口400萬以上的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壯族、彝族、土家族、滿族、苗族。
2、 民族分布: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漢族的分布最廣,遍及全國各地,以東部和中部為集中,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地區。
3、 民族政策:平等、團結、互助、民族區域自治。
2、中國的自然環境
看了“中國的疆域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