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橘子教學反思 分橘子課后反思
《分橘子》教學反思篇一
(1)幫助學生在現實活動中建立“剩下”的表象,為形成“余數”的概念打下基礎。平均分東西,有時正好全部分完,有時會剩下一些不能夠再平均分。
(2)引導學生比較除法算式中的除數和余數,發現并理解規律。要求學生“比較每道題里余數和除數的大小”,也在多次的“做一做”中發現相同的現象,從而理解所發現的規律,歸納出“余數比除數小”的結論。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像“有余數除法的豎式計算”這樣的教學內容實際上是比較傳統也比較死板的,但是如果我們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當然就能夠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分橘子》教學反思篇二
本單元的學習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經歷分物等實際操作過程,初步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應用;經歷用除法豎式表示的過程,能正確掌握商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探索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的過程。而通過第一節課對于除法豎式的書寫教學,本節著重探究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物品經過平均分后還會有剩余的現象,體會學習有余數除法的必要性,了解有余數除法豎式每步的含義;通過自主探索,發現余數和除數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余數的含義。下面談談我對這節課的總結:
(一)在操作活動中抽象出有余數的除法
在第一次“每盤放4個”的分蘋果活動的基礎上,我組織了第二次活動“每盤放5個”,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活動,感知、加深體會有余數除法,發現可以放2盤,還余下4個,而這4個不能再繼續往下分,不然每盤就放得不一樣多了;讓學生體會到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數的情況,認識有余數除法。
(二)在探究中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不斷發現有余數除法的試商方法
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觀察比較,對余數和除數的關系有了明確的認識,這個“余數為什么要比除數小”的探索過程,其實也是培養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學會學習、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練習中,教材還安排了分數目比較大的物品,引導學生經歷試商的過程,積累試商的經驗。
《分橘子》教學反思篇三
《分橘子》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4冊的內容,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經歷分橘子的實際操作過程,初步了解余數的含義,體會有余數除法與生活得密切聯系。2、結合實際操作,經歷用豎式表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并體會余數一定要比除數小。針對這樣的目標我在教學前設計了這一課的教案。從授課情況來看,本節課教學效果有憂有喜,現將教學中值得思考的地方記錄如下:
一、成功之處: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所以,一上課我根據學生年齡小的特點,抓住兒童心理創設了一個童話故事《小猴分橘子》,童話故事對年齡較小的學生是很具吸引力的,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要在童話故事里得到滿足,這樣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開課就能牢牢抓住整個課堂上的學生。隨后我又創設了:你能用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橘子分一分嗎?讓孩子感覺融入到童話故事中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意去從事分橘子的活動。在本節課中我創設了以小猴一家一天的生活情境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這樣的情境創設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猴分完橘子,猴爸爸又請小猴來分6個小木塊;分完小木塊小猴又去看望好朋友小貓和小狗,幫助小貓小狗解決了所遇到的難題等等。在興趣的帶領下學生充分感知分的過程。整節課中老師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隨著故事的展開教學目標也在得以一個一個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愛心也得到發揮,他們是在幫助小猴、小貓、小狗這些兒童非常喜歡的動物解決問題中度過。學生在課堂上有分有和,興趣盎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不足之處:
再好的教學總有不足之處,需要我們不斷的改進,找出不足,探究不足產生的原因,促進今后的教學。通過失敗之后的反思,使我們達到“吃一塹長一智”的教學目的。
回顧本課的教學,發現有以下幾點有待改進:
1、在學生幫助小貓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時,教師還是包辦的太多,不放心學生是否做到了平均分,指導學生直接把3條魚圈一圈。使學生缺少必要的自主性,沒有能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分12條魚的具體過程。
2、學生幫助小猴把9個氣球分給4個客人,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的引導不夠及時,在學生研究過程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一個氣球沒有分出去。許多學生不能順利的研究下去,致使有一個班的學生說課本出錯了,為什么要剩下一個氣球。
三、再教設計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這節課的教學在學生今后學習除法知識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聽課老師的意見和自身的反思,針對教學中失敗之處作如下改進:
1、該放手時就放手。大膽放手讓學生參與研究的整個過程,不要怕學生出錯,教學本身就是在糾錯的過程中不斷創新。讓學生體驗把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的過程,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讓學生把分魚的不同過程呈現出來,讓學生充分的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教師引導及時到位。在學生研究過程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指導解決,積極參與到某個小組研究活動中,在參與中與學生平等交流,做學生的合作者。
看了“分橘子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