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親教學反思 治水必躬親課后反思
治水必躬親教學反思篇一
和學生一起學習《治水必躬親》這篇文章,同學們明確了這篇議論文的中心論點是“治水必躬親”,感受到海瑞“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于荒村野水之間”治水的親力親為,很是感動。此時,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只有治水才要躬親嗎?
學生們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大家七嘴八舌:我覺得學習要躬親,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情況都不同,要找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老師、家長誰都不能替代我們學習,我們只有自己靠自己。
我覺得做物理、生物實驗要躬親。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得來的知識比較淺薄,要經過親身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東西。
我覺得背誦也是一種“躬親”,寫作文更要“躬親”,否則老師所講的寫作技巧講得再多再妙,我們的文章也是寫不好的。當然,我們畢業了來到工作崗位,參與社會實踐,是通過社會實踐去檢驗所學的知識。
我覺得為官者更要躬親,海瑞之所以是個清官,正是因為他的事必躬親,才能更多了解實情,了解百姓疾苦。我們現在的官員也要做到這一點。
這時,有同學提出不同意見:老師,我認為也并非什么事情都要躬親。比如一個班級,如果班主任、班長什么都要親自去做的話,可能就會耗費他們很多的時間。有的事情,只要他們有安排,布置下來就可以了。還有很多經驗、知識,我們都是間接接受到的,如果每條經驗都去實踐檢驗,既費時,又費力。
這節課,我驚奇地發現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我認為這種思維的品質的訓練比傳授知識更重要。
治水必躬親教學反思篇二
這是篇議論性質的文言文,課前我就議論文的基本知識點向學生做了充分的介紹。我把本課設計為三個教學環節:一 導入環節(幻燈片放映5分鐘);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解決音詞義25分鐘);三 探究觀點(10分鐘)重點為第二環節,難點為第三環節。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朗讀法,講授法,啟發點撥法。
但一堂課下來,我發現本節課的課上和課前構思有了很大出入。
一教學設計方面:學生大多能理解課文內容,三維目標基本實現。學生能根據注釋自主翻譯,交流。但課堂回答問題過于簡單,大多來自參考書,沒有體現個人知識積累。
二教學實施方面:板書不夠規范,運用多媒體課件不夠熟練,有效追問沒能深化理解,課堂節奏前緊后松,語言表述不精煉,生動,感染力鼓動性不強,特別是設想“探究論文觀點”這一環節,應該是發揮亮點的環節,但當時學生反應參差不齊,氣氛不佳,以至于課堂氣氛沉悶,教學過程沒有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忽略了理解力較差的孩子的輔導。
三教學評價方面:課后做了反思,課后對學生學習過程以練習的形式評價,但沒能及時促進加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
我總結本節課的優點:
1、能緊扣目標,教學流程流暢,兼顧學習新知,鞏固舊知。
2、尊重文本,學習古文,聯系實際。
3、教學語言力求貼近學生,便于學生學習,兼顧學生接受心理。
不足:
1、對學生學習反饋沒能及時作出引導,錯失教育良機。
2、調動性互動性不強。
改進的設想:
1、應充分鉆研教材,備好學生。
2、對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應重在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朗誦,熟讀成誦,才能運用自如。
治水必躬親教學反思篇三
首先,對“教什么”問題的處理是合宜的、到位的。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將教學目標設定為:理解“治水必躬親”的道理;學習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積累語言,理解“整散結合”的語言表達特色。根據單元教學要求及學生學習實際,我將“學習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積累語言,理解整散結合的語言表達特色”作為兩個教學重點。針對初二學生的學習實際,我將教學難點確定為:學習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應該說,我的以上考慮是合宜的。
其次,在“怎么教”的問題上,我也有一些思考。
為了厘清教學思路,我將整個教學流程劃分為四個板塊,分別是:第一板塊:讀一讀,記一記;第二板塊:理一理,議一議;第三板塊: 比一比,品一品;第四板塊:想一想,寫一寫。其中,我將“第二板塊‘理一理,議一議’”作為教學的中心環節加以強調。應該說,整個教學的思路是清晰的,教學中心的確立也是合理的。
在具體教法上,我特別強調了以下幾點:
首先,強調了朗讀。多年來,我在課堂上一直強調讀書,這兩年的學習中,這種意識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加強朗讀對學生學習一定會有極大幫助。我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形式,先后組織了近十次次朗讀,在朗朗書聲中,學生讀準了字音,讀對了停頓、節奏,學生的語感得到了培養,為教師指導學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整個教學流程的順暢推進證明了這種做法的實際效果。
其次,強調了以有價值的問題牽引學生的思考,以有價值的問題引領學生讀懂文本的教學思考。對學生而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語言理解上本來就有一定難度;本文同時又是一篇議論文,這種文體學生還未有更多接觸,學習起來困難是比較多的。為了讓學生真正在課堂上進行有效學習,我設置了以下幾個問題牽引整節課的教學:
1.本文在內容和寫法上與前面幾篇文章有何不同?
2.關于治水,文章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觀點?這個觀點是怎樣提出來的?
3.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4.海瑞是明朝的一位清官,第二段文字除了寫海瑞的清廉以外,重點是從哪個角度來概述這個故事的?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寫?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5.在舉海瑞治水的例子時,作者既正面概述海瑞的做法以外,還從反面假設了不這樣做的后果。請問:這是什么論證方法?
6.老師呈現在屏幕上的兩組句子各有什么特點?
這幾個問題能夠引領學生扣住文本體式,有步驟、有層次地展開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收效明顯。
再次,教學中能體現文本體式對教學的要求,上出文體特色。
本文是一篇議論文,因此,扣住議論文文體特點,引領學生一步一步學習議論文的閱讀方法,掌握議論文閱讀的基本技能是我的追求。我在教學中也努力做了一些嘗試,比如帶著學生“扣語言標志”剖析第一部分,我覺得處理得還不錯。
整節課上下來,自己感覺還不錯。
課后聽了八位老師的評課,我更是受益匪淺。綜合起來,以下幾個方面既是我課前糾結的地方,也是聽了各位老師非常到位的評課后自己在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第一、將理解“整散結合”的語言表達特色作為教學重點之一是否有必要?對教學重點的取舍,我還應該做仔細思考。有時候,在考慮教學時,如何在達成本節課目標和單元教學目標要求的同時又能精簡單節課教學的目標,使教學內容更集中、更深入,是我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第二、教學容量的安排如何既照顧學生基礎較差的學習實際,又能體現教學內容相應的密集度,讓課堂教學內容更厚實,值得我思考。
第三、教學設計時,一些教學板塊的設置應該更科學合理些,使教學思路更為順暢,更為簡潔。
第四、文言字詞等基礎知識的落實應該更多地考慮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即使學生基礎差,也需特別注意。
以上,即為我執教《治水必躬親》一課的教學反思。
看了“治水必躬親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