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申論綜合分析題答題技巧
公務員申論綜合分析題答題技巧篇1
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往往為自己準備了各種各樣的備考書籍、材料,題海戰術的確是通向考試的一條必由之路,但是準備過多的題目,如果不能合理利用,不僅會占據考生大量的備考時間、降低學習效率,也會使很多考生面對眾多沒有做完的題目落得灰心喪氣、沒底氣。那么如何利用手中現有的資料更好的備考申論考試呢,小編為您支招。
一、摸清自己的不足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考生在復習中也要摸清自己的不足,以明確時間應該花在何種地方。
申論考試從內容上可劃分為兩個板塊,即作文和非作文題目。非作文題目強調刷題與總結。作文題目強調積累和練筆。在合理分配復習時間和利用備考資料之前,要先問問自己最需要補充些什么。
二、對備考資料拆分利用
梳理考生手中已有的申論備考資料,通常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模擬試卷。第二,專項訓練題。第三,范文參考。第四,理論熱點書籍類。接下來我們就從時間維度和方法維度上,談談如何利用這些資料。
(一)模擬試卷要模擬用
練習模擬試卷的目的是為了讓考生合理把握考試時間,通過模擬讓考生對各個題型的做題時間有所把握。所以對于模擬試卷,建議考生能夠保障每周對自己進行模擬一次,找到考試狀態,摸清自身問題,在考場上合理分配做題時間。
(二)專項訓練要多利用
專項練習冊是按題型進行分類訓練,通過對每個題型的集中訓練達到鞏固和強化的
目的。所以,專項訓練冊可以作為考生彌補短板的練習。同時,因為專項訓練題設計的材料內容也較有針對性,如果考生在后期,沒有時間完成其余的習題,可以通過閱讀專項訓練冊中的給定資料,作為熱點知識的補充來提高素材的積累度。
(三)范文參考要多閱讀
在學習申論中,大作文成了考生備考的“攔路虎”,這主要與考生缺乏素材積累、語言
無深度有關。因此,在日常學習中只有重視多閱讀、多積累才能得到提高。對于范文,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背誦是沒有太多實際意義的,因為近年文章評分中去模式化趨勢明顯,同時因為背誦會占據很多時間,所以時效性并不是很強。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利用手中的范文參考呢,建議考生每天閱讀1-2篇范文,主要關注文章的結構、標題、開頭、分論點、結尾等部分的優化方法,將文章細化為部分,一一理解和學習。
(四)理論熱點要碎片看
看理論熱點的目的主要是服務于文章寫作,對非作文題型影響并非很大,并且有些書
籍相對晦澀、距離申論主題較遠,所以考生在利用這一類書籍時,可以在零碎的時間中閱讀,作為一種知識補充和語言積累即可。
時間技巧和方法技巧對于考生備考至關重要,我們只有對自己的短板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合理利用備考資料來高效利用時間,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申論考試能力,在考試中一舉成功!
公務員申論綜合分析題答題技巧篇2
一、審題:找到答題重點
1. 題型:①談對一句話的理解→解釋型分析 ②談觀點 談看法→評論型分析 ③談啟示→啟示型分析
2. 對象:社會現象、一句話/一個詞、 或者一個觀點(關鍵詞)
3. 范圍:給定資料
4. 字數:不超過__字
5. 要求
二、找點:根據側重在材料中找尋要點
明確材料范圍,明確分析的關鍵詞。梳理與題干關鍵詞有關的所有要素(一般涉及表現、原因、意義、危害、對策等) ,綜合利用閱讀方法,找全找準要點。
三、加工:使答案呈現的更加有條理,更規范。
1. 內容上加工
同類合并,異類羅列
(1)同義法
要點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寫在一起
(2)同范圍法
屬于同一范疇、同一領域的要點放在一起
五大領域: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
四大維度:意識、監管、制度、利益
(3)同主體法
相同主體的要點,放在一起呈現
常見主體:政府、社會、企業、家庭、 學校、媒體、個人
2.邏輯上加工
整體呈現提出觀點、論證分析、落實總結三部分,同時按照每種題型的寫作邏輯進行調整。
(1)解釋分析
①整體解釋含義
②展開分析
(問題 、原因、影響……)
③做出結論或對策
(2)評論分析
①概括評論對象 表達觀點
②展開分析,陳述理由
③做出結論或對策
(3)啟示分析
①總分結構→總括句+具體啟示
②成功中找經驗
③失敗中找教訓
四、書寫
1.卷面整潔
2.字跡工整
3.邏輯清晰:總-分-總
中間分析的部分可以簡單分條
小編建議寫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從而自然而然的呈現答案。
公務員申論綜合分析題答題技巧篇3
綜合分析類題目往往總是考生們在申論作答過程中最難啃下的“硬骨頭”,歸納概括的要點找全了,提出對策的建議也通過積累得到了完善,貫徹執行漸漸能夠通過題干要求推斷出明確的要點尋找思路,然而綜合分析類題目卻總是無法在材料中精準定位到要點位置。這其中評論與解釋分析的“觀點明確”要求,更是讓很多同學望而卻步。
評論分析的實質就是圍繞作答對象,通過梳理材料,得出對某個觀點或者事件的態度。那么這種價值判斷到底可以從哪些角度得來,可以怎么樣推斷觀點呢?常見的可能性有以下三種:
(一)材料中有明確態度
最簡單也是最明確的一種形式,就是能夠從材料中的得到直接觀點。例如國考中,題干要求對“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談談認識,材料中出現了非常明確地句子“新技術的使用能否突破社會結構的屏障,還需要在未來的研究中繼續觀察”。我們可以直接通過與作答對象高度相似且表達明確態度的句子確定答案。
(二)根據材料邏輯進行推斷
更多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命題人為了考察大家對材料邏輯的把握,并沒有在材料中給出極其明確的回答,此時就需要同學根據材料邏輯進行推斷了。與日常與人對話相似,如果對方在談話過程中由始至終在表揚某件事物,可想而知其態度必然很積極,反之亦然。那么在材料中,我們一樣能夠找到很多“論據”來證明命題人態度,此時根據命題人對作答對象的贊揚與批評,我們是不是就能夠很明晰的獲取自己想要的明確觀點了呢?
(三)根據政府身份進行價值判斷
如果說材料中非但沒有出現直接的明確觀點,甚至只是對于事件的客觀描述,無法找到任何蛛絲馬跡來推斷態度,此時就需要同學們拿出“政府角度”的最后一件法寶了。政府角度決定看問題的態度,例如同學們的常錯題,四川省考中考察到的對“楊成毅免職事件”,就是這類題目中的典型。材料客觀描述楊成毅在救災過程中擅離職守的經過和理由,甚至還放出了人民與同事的高度評價來做煙霧彈,導致很多同學在作答過程中被迷惑,認為“人民的父母官,既是不按照規則辦事也是有情可原的”,從而得出不應該被免職的錯誤結論。這就是對政府身份的把握不正確。需要知道所謂政府身份,是需要同學把自己置身于政府工作人員的身份上思考事件的正確與否。
小編認為如果能了解以上三個角度,我們一定能夠順利解決評論分析中“觀點明確”的要求問題。考生們要明白在賦分過程中,觀點的正誤實際上并不影響后續的要點得分,我們只要繼續本著“寧濫勿缺”的原則尋找要一切與作答對象相關的要點,一定能夠在申論方面有所斬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