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總結
高三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總結精選篇1
1、文化的影響——為什么要加強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
(1)文化與社會:
①文化作為精神力量,在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中能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
②文化由經濟、政治決定,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先進文化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落后文化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
③文化與經濟相交融,經濟建設中科技、教育、人才越發重要,文化產業、文化消費不斷發展,文化生產力在經濟格局中越來越重要。文化與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設、公民的政治參與需要文化素養;西方國家借助文化滲透推行霸權主義,必須反對文化霸權主義。
④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逐漸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對個人:
①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文化環境和文化活動。
②文化影響人的交往行為和方式;影響人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③文化對人的影響具有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特點。
④優秀文化塑造人生,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文化傳承與創新
(1)文化多樣性與文化傳播:
①世界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文化共同構成;文化既是世界的,各族文化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族文化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優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認同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態度與原則——
意義:文化是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態度與原則:
A、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繁榮。
C、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③文化傳播的途徑與特點——
途徑:商貿活動、教育、人口遷徙
特點:依托現代信息技術的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④推動文化交流的意義:
A、有利于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B、有利于外來文化傳入中國,利于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實現文化創新,促進中華文化的發展。
C、既要熱情歡迎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又要主動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2)文化創新:
①原因:
A、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和基礎,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B、文化創新有利于推動實踐的發展,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
C、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②途徑和方向:
A、根本途徑——立足實踐,堅持與人們群眾實踐相結合
B、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系,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C、處理好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間要相互交流、借鑒與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又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
D、堅持正確方向,克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傾向
3、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
(1)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2)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呈現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巨大貢獻,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③體現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有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人民克服困難、創造幸福、共創美好未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3)中華民族精神
①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②原因:
A、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維系中華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精神特征和共同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精神火炬。
B、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利于應對相互激蕩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是建設全面小康、和諧社會的需要。
③途徑:
A、必須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做民族精神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B、最重要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繼承和發揚中華優良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D、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4、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措施:
①關鍵——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②根本途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③奏響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文化。
④發揚中華優良傳統,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長處,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加強文化創新。
⑤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⑥主要內容——發展教育、科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業;根本目標與任務——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
⑦中心環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⑧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做先進文化的傳播者。
⑨必然要求——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提供物質基礎
(2)文化發展的中心環節——思想道德建設
①原因:
A、思想道德建設是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規定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B、中華傳統美德做為中華文化的精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D、有利于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和修養。
②措施:
A、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
B、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的基礎,是推進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集中體現。
C、在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是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途徑。
D、學習科學理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辨別錯誤思潮的能力,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
【“發展中特文化”還可關注】
文化市場與傳媒商業化的影響:
①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可喜變化,滿足人們多樣化文化需求,充實精神生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采取群眾喜聞樂見方式,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引導人們科學消費,推動生產的發展
②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引發憂慮現象,有些部門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肆意生產、銷售品味低下的文化產品;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娛樂的名義,內容荒誕庸俗,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體單純追求轟動效應,熱衷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等
高三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總結精選篇2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1)和平與發展是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全球性問題。
(2)含義:和平問題是指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戰爭的問題。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發展和其他全球性問題解決的前提。
發展問題是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發展問題。發展和繁榮是人類永恒的課題。今天,全球發展的最突出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即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3)戰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脅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戰后世界發展是主線,但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依然嚴峻。全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是南北發展不平衡問題。
(4)和平與發展的相互關系:和平與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和平是發展的前提條件,發展經濟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礎。
2.建立國際新秩序:
(1)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
(2)建立國際新秩序是解決和平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3)國際新秩序必須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
3.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1)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出現了多極化的趨勢。蘇聯解體后,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格局開始形成。同時,國際形勢總的趨勢是由緊張趨向緩和,由對抗轉為對話。當前,世界正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2)多極化意義: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助于扼制美國搞單極世界由它來“領導”國際社會的圖謀;同時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和國際關系的民主化。
4.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
(1)當代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綜合國力含義及構成:是指一個主權國家生存和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這其中包括主要由政治決策、動員和組織能力、反應能力構成的政治力,主要由國民生產總值、經濟構成和經濟發展前景構成的經濟力,主要由軍隊的數量和質量、武器裝備、戰術技術等構成的國防力,主要由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質構成的文教力,主要由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作用、影響和外交上的能力構成的外交力,主要由人口的數量和質量、地理位置、氣候、資源等因素構成的資源力。其中,經濟力和科技力已經成為決定性因素。)
(2)在當今世界,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龍頭。世界各國都以發展經濟和科技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努力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力圖在未來世界格局種占據有力地位。當前,大力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增強國家實力,是我們的基本立足點。我們要著力于發展科學技術和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力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高三年級政治上冊知識點總結精選篇3
1、影響消費的因素
影響消費的根本因素是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
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人們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對各種商品和服務的消費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費水平也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如果預期收入高,消費水平可能就高。③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系。人們的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
影響消費的另一個主要因素是物價水平。一般說來,物價上漲,人們的購買力普遍降低,會減少對商品的消費。
影響消費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質量、外觀、包裝、廣告,購買方式,商店位置,服務態度,售后維修和保養等。
2、不同的消費類型
按消費對象分,可分為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為錢貨兩清消費、貸款消費和租賃消費。
按消費目的分,可分為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3、消費結構與恩格爾系數
消費結構反映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會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變化而不斷變化。
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重。恩格爾系數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經濟指標。
恩格爾系數的經濟意義:恩格爾系數過大,必然影響其他消費支出,限制消費層次和質量的提高。恩格爾系數減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改善。
變化原因:①根本原因: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②直接原因: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
4、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
①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受到別人評價的影響,受別人行為的帶動。)——要作具體分析,盲目從眾不可取。
②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喜歡追求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效果。)——有時可以推動新工藝和新產品的出現,但展示個性要考慮社會的認可,還要考慮代價。為顯示與眾不同而過分標新立異是不值得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出于向上看齊、人無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康的。
④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消費行為講究實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商品。)——是一種理智的消費。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我們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但也不提倡過于節儉。)
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我們要避免跟風隨大流,避免情緒化消費,避免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
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綠色消費的核心是可持續消費。)
④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作風。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
6、綠色消費的含義?特征?
綠色消費是以保護消費者健康和節約資源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各種消費行為的總稱,核心是可持續性消費。特征是:節約資源,減少污染;綠色生活,環保選購;重復使用,多次利用;分類回收,循環再生;保護自然,萬物共存。
7、為什么堅持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優良作風。這種精神可以幫助我們克服物質生活上的困難,獲取新的成就。實踐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人,難以戰勝困難,成就事業。艱苦奮斗作為一種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應該發揚廣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