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主要地形單元的特點總結
高考地理主要地形單元的特點總結(精選篇1)
一、自然地理特征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主體部分位于20°N-32°N和100°E-120°E之間;其相對位置位于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東至東海;南海以北,北至秦嶺、淮河一線。
2.范圍:長江中下游地區、南部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包括省級
行政區瓊、港、澳、臺、粵、桂、云(滇)湘、鄂、贛、浙、滬、閩的全部和川、皖、蘇、豫、陜、甘的部分。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特征:平原、盆地與高原、丘陵交錯分布;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
2.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江南丘陵(我國最大的丘陵)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之稱)云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喀斯特地貌廣布)和橫斷山脈。
3.土壤:以紅壤為主(酸性較強、貧瘠),平原地區還有水稻土和紫色土。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濕潤)。常出現臺風、風暴潮、伏旱和洪澇等自然災害。
2.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南部沿海地區有小部分季雨林。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長江、贛江、湘江、岷江、淮河、京杭運河、珠江、錢塘江等
2.湖泊: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巢湖、太湖、日月潭等
(五)資源
1.礦產資源:有色金屬礦產豐富,如:攀枝花鐵礦(煤礦)個舊錫礦、平果鋁土礦、大余鎢礦、銅仁汞礦、大冶鐵礦、德興銅礦等(建議:查地圖冊,落實到地圖上)
2.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淡水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豐富,水電站較多,如:長江中上游地區的二灘、龔嘴、三峽、葛洲壩、安康等;珠江水系上游也有較多水電站。(建議:查地圖冊,落實到地圖上)
3.化學資源:鶯歌海鹽場(海南)布袋鹽場(臺灣、東南鹽倉)。
二、人文地理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布
(1)糧食作物:水稻;
(2)油料作物:油菜(長江流域地區);
(3)糖料作物:甘蔗(臺、閩、粵、桂、云、川);
(4)經濟林:竹、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蠶桑等;
(5)水果:熱帶水果作物,如: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等;
(6)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業;
(7)水產業:淡水養殖、近海養殖和海洋捕撈。
2.耕作方式和熟制:水田農業為主;一年兩熟或三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重要的商品糧(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漢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糖料作物(臺、閩、粵、桂、云、川)油料作物(長江沿岸地區)棉花(江漢平原和長江三角洲)黃麻、亞熱帶作物(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出口農產品(太湖平原、閩南三角、珠江三角洲)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查地圖冊,落實其位置)。
4.農業生產條件。
A.有利條件:①氣候:以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濕潤(少雨),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地形、土壤和水源: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網密布,既灌溉便利,也有利于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于發展林業生產。③農業基礎: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B.不利條件:①氣候:旱澇災害頻繁,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溫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臺風影響很大。②土壤: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黏重,不利于種植業的發展。③地形地貌: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農業發展。
(二)工業
1.工業帶(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如:滬寧杭工業區)南部沿海外向型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閩南三角工業區)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區和環北部灣經濟圈。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
3.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公路、內河航運和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
補充:(1)西南地區綜合性工業
A.優勢:水能、礦產、農林牧資源豐富;
B.表現:該地區已形成綜合性工業基地,鋼鐵、電力、有色金屬冶煉、機械、煤炭、紡織工業發展迅速。
C.主要工業中心:重慶、成都、攀枝花、貴陽等。
補充:(2)環北部灣經濟圈發展的區位優勢:①地理位置優越;②海洋運輸便利;③資源豐富;④勞力廉價且豐富;⑤巨大的互補空間。
補充:(3)南寧發展的區位優勢:
A.地理位置優越,南寧地處我國大西南出海通道;其面向東南亞、背靠大西南,是直接進出東南亞各國的“水陸門戶”、“橋頭堡”。
B.交通條件優越,海洋運輸和鐵路交通便利;
C.資源條件優越,有色金屬礦產資源豐富;
D.勞動力條件優越,勞動力豐富且廉價;
E.與周圍國家和地區互補空間大,且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為南寧提供了良
好的政策條件。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大米
2.傳統民居特點:注意通風散熱,以南北朝向為主,瓦房屋面較陡
(四)交通
傳統-船舶;現代-船舶、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便利。
(五)主要城市:上海、南京、廣州、深圳、杭州、福州、武漢、長沙、重慶、成都等
(六)生態環境及治理
1.長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旱澇災害頻繁。
2.低山丘陵地區:水土流失嚴重。
3.紅壤:
(1)特點: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壤黏重。
(2)改良措施:增施有機肥料、補充熟石灰以改變土壤的酸性,種植茶樹、油茶樹、杉木、馬尾松等耐酸性經濟林木以抑制土壤流失等。
高考地理主要地形單元的特點總結(精選篇2)
(1)四大高原
①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遠看是山,近看是川;世界最高、我國最大;
②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一望無際;
③黃土高原:世界上最廣的黃土分布區,土質疏松,水土流失嚴重,千溝萬壑,支離破碎;
④云貴高原:石灰巖廣布,喀斯特地貌。
(2)四大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盆地,周山環繞,內部平坦;
②準葛爾盆地:是我國第二大盆地,沙漠、戈壁廣布,邊緣有綠洲;
③柴達木盆地:海拔最高的盆地,沙漠、戈壁廣布,東部多沼澤、鹽湖,是典型的內陸高原荒漠盆地,素有聚寶盆之稱;
④四川盆地:是最發達的盆地,號稱天府之國,多低山丘陵,僅成都平原較平,多紫色土,又稱紫色盆地。
(3)三大平原
①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地勢坦蕩,沃野千里,低地多沼澤;
②華北平原:第二大平原,有黃淮海沖擊而成,地勢平坦;
③長江中下游平原:第三大平原,東西狹長,地勢低平,河網密布,魚米之鄉。
高考地理主要地形單元的特點總結(精選篇3)
一、自然地理概況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大部分位于35°N-50°N和105°E-135°E之間;其相對位置為渤海、黃海以東;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
2.范圍: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分,甘肅、寧夏的東南部,江蘇、安徽兩省北部。
(二)地形和土壤
1.地形: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主要位于第二、三級階梯;
2.主要地形區:主要地形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大小興安嶺、長白山地、遼東丘陵和山東丘陵等。
地質災害:多火山,如長白山地區、太行山地區等。
2.土壤:黃土(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地區,土質疏松)和黑土(東北地區,土壤肥沃)。
(三)氣候和植被
1.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部分屬于半濕潤地區,但黑龍江沿岸和長白山地地區為濕潤地區。常伴有寒潮、低溫、洪澇、春旱等自然災害。
2.植被:華北以落葉闊葉林為主,東北地區以寒溫帶針葉林為主。
(四)河流和湖泊
1.河流: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圖們江、鴨綠江、遼河、永定河等。
水文特征:水文特征南北差異大;水量北豐南少、水位季節變化南大北小、汛期北長南短、含沙量南多北少、結冰期北長南短。
(提示:水量大小和水位季節變化大小主要取決于流域內氣候因素特別是降水量的多少、降水強度、降水季節變化和氣溫高低;汛期取決于降水量多少、雨季出現時間和長短(外流河)或氣溫的高低(內流河);含沙量多少取決于河流流經地區的植被覆蓋狀況、土質狀況和地勢狀況;結冰期取決于河流流經地區緯度的高低。)
2.湖泊:興凱湖、長白山天池、鏡泊湖、松花湖、洪澤湖等。
(五)資源
1.礦產資源:大慶油田、中原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大同煤礦、朔州煤礦、撫順煤礦等;本溪鐵礦、鞍山鐵礦;招遠金礦。
2.化學資源:長蘆鹽場。
3.其他資源:東北地區土地和森林資源豐富。
二、人文地理概況
(一)農業
1.主要農產品及分布
(1)糧食作物:冬小麥(華北)春小麥(東北)水稻(長白山地灌溉地區和黑龍江沿岸)。
(2)油料作物:花生(華北);
(3)糖料作物:甜菜(東北)。
(4)經濟作物:棉花(華北)谷子(黃土高原)大豆(東北、華北)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等
(5)纖維作物:亞麻(東北)。
(6)水果:蘋果、葡萄和梨(華北和遼寧)桃、杏和柿(東北)等;
(7)畜牧業:山地放牧業和家禽圈養
(8)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
2.耕作方式和熟制:旱地農業為主;華北(兩年三熟或一年兩熟)東北(一年一熟)。
3.在全國農業的地位: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是全國最大水果帶。
4.農業生產條件。
A.有利條件:①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氣溫高,降水多,雨熱同期,水熱配合條件好。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B.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熱量不足,生長期短,受寒潮影響大;西部受風沙影響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鹽堿化嚴重。
(二)工業
1.工業帶(區):環渤海工業帶,其包括:遼中南和京津唐工業區;隴海-蘭新線工業帶。
2.工業特點: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突出。
3.工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1)存在問題:①高科技產業發展不足;②生產技術落后;③環境污染嚴重;④工業產品類型單一;⑤淡水資源不足。
(2)解決措施:①積極發展高科技產業;②加強技術改造;③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④增加產品類型;⑤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
4.工業發展條件:①農業基礎好;②鐵路網最稠密,交通便利;③礦產資源、水能資源、森林資源豐富。
(三)風俗習慣、民居和民族
1.人民主食:面食(東北,華北:盛產小麥,以面食為主;黃土高原:則以小米為主);
2.傳統民居特點:東北地區注意防寒保溫;黃土高原特色民居窯洞;
3.民族:漢族占絕大多數;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有:東北的滿族、朝鮮族;寧夏、甘肅的回族等。
(四)交通:鐵路、公路網稠密(注意:查地圖冊,熟記華北和東北地區的主要鐵路線)。
(五)主要城市:北京、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石家莊、太原、西安等
(六)生態環境
1.東北地區:黑土流失和沼澤地(濕地)破壞。
2.華北平原:易受旱澇、鹽堿、風沙威脅。(注意:分析其出現季節、成因及解決措施。)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注意:分析其成因及其解決措施;特別是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措施。)
高考地理主要地形單元的特點總結(精選篇4)
一、了解知識系統掌握內容結構
區域地理的知識系統一般都是從總論到分論??傉搹暮暧^上了解自然條件,如位置、地形、氣候、河湖、生物、資源等;還有人類活動如農業、工業、商業、旅游業、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論按分區論述不同地區的自然特征、發展狀況、人文景觀、人地協調發展等,以及地域之間的差異。掌握知識的層次、脈絡及相互關系,繪出知識系統圖或列出系統聯系表,是復習的重要環節。
結構是局部知識的組成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概括。復習時一般先要了解其組成要素,然后再考慮其相互關系,繪出結構式或關系式。如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與其他地理事物的相對位置;地形包括地勢、地形類型及分布、地形特征及成因、特殊地貌等;氣候包括氣候因素、氣候要素、氣候特征、氣候類型、氣候分布、氣候資源、氣象災害等;河流包括源流概況、水文特征、各段劃分、利用與改造等;湖泊包括類型、特征、演變、利用等;工業包括部門、布局、產品與市場、原料與能源、資金與技術等;農業包括類型、分布、作物或產品、耕作制度等;交通包括類型、路線、作用或意義、樞紐站或港口等;城市包括職能、規模、位置特點、發展方向等。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因果關系、主次關系、并列關系、包含關系等。繪制圖表時可把組成要素列在方框內,然后根據它們的關系分別用箭頭、大括號、破折號等聯系起來。
二、重視空間分布建立聯系線索
地理事物的存在,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變化,都需要依存于一定的空間位置,在此基礎上才有空間聯系、空間結構,以及空間思維、空間想像的出現。這一切要密切結合有關圖像,以具體的地理事物空間分布為憑借,展開想像,拓寬思路,建立聯系線索,使知識多方聯系,形成網絡,便于提取應用。例如:七大洲和曲大洋,要從名稱、位置、輪廓進行讀圖記憶,再了解界線及相互關系,最后還要從圖上掌握通過該大洲或大洋的重要經緯線,或通過其中部的經緯線,以作為參照。
在掌握某項地理事物空間位置的基礎上,即可進一步聯系記憶其他地理事物,形成聯系線索。如:七大洲四大洋——板塊分布——全球火山地震帶一年輕的褶皺山及其附近的高原——古老的高原——世界重要的平原——世界大河的分布。又如:七大洲四大洋——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氣候類型分布——世界自然帶分布。并由此可聯系植被類型的分布——農作物的分布——農業類型分布——土地利用類型等。
再如:把城市、交通線、區域三者聯系起來,按點、線、面結合,點連線,線穿點,點線帶面,來思考點的分布規律、線的延伸方向、面的區域特征。這都需要以圖像上的地理事物分布為基礎,才能分析聯系、總結規律、綜合特征、類比差異、了解發展變化,使地理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便于記憶、理解和應用。
三、掌握圖像要領熟悉判讀技能
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建立空間概念和發展形象思維都需要以圖像作為主要媒介。運用地理圖像是地理學習的特色和優勢,也是復習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學具。地理圖像類型很多,如各種地理事物分布圖(可分綜合圖與專題圖)、地理原理示意圖、地理景觀圖(單項或綜合、自然或人文)、各種等值線圖、各種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模式圖(成因、過程、分布)、系統聯系框圖等。它們或展示了地理事物的分布位置,或說明了地理現象的形成原因、變化過程,或展現了地理事物的具體情況,或以數據圖表的形式反映它們的數量特征,或從多個側面顯示它們的內部狀況、成因剖析、階段特征、分布規律、結構關系等,以直觀形象的手段幫助我們理解、記憶、分析、比較,因此在復習過程中一定要掌握主要圖像的組成要素、繪圖要領,并進而熟悉判讀技能。
在眾多圖像的判讀技能中,尤其要注意等值線圖的判讀。以等高線圖的判讀為例,先要閱讀等高線圖中的等高距數據,然后看高度遞增或遞減的方向,最關鍵的是觀察線間點和線上點高度的差異,如線間點高于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反之,如線間點低于線上點,則線間點的連線為集水線,地形為山谷。
由以上判讀要領可遷移到其他等值線的判讀上。如等高線圖中的分水線(地形為山脊),可相當于等壓線圖中的脊線,因而可判斷為高壓脊;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高;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暖流經過。同理,等高線圖中的集水線(地形為山谷)可相當于等壓線圖中的槽線,因而可判斷為低壓槽;在等溫線圖上即表示氣溫比同緯度地區低;在等水溫線圖上則表示有寒流經過。
此外,兩條等值線之間如有一閉合曲線,其數值的判定要領是: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低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低;反之,如閉合曲線上數值與高值相同,則表示其內部比周圍數值高。據此可以分析形成差異的原因,或說明該項等值線所顯示的特征。
對于各種統計圖表的判讀,要掌握繪圖的要領,知道縱橫坐標的含義,了解不同形式的圖表所表現的內容和意義(如柱狀、折線、曲線、餅狀、扇狀、三角形、金字塔形等),經過判讀,可說明特征、比較差異、分析原因、預測趨勢、根據定量分析作出定性結論。
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柱狀圖也是常用來分析氣候特征或判斷氣候類型的圖表。要注意先根據氣溫曲線的走勢來判斷所在半球,波峰式為北半球(7月氣溫高),波谷式為南半球(1月氣溫高);再看月平均氣溫數值高低來判斷所在溫度帶,同時計算年較差來分析氣溫變化;根據降水的月份分配看雨季的長短和遲早,還可大致計算一下年降水總量;最后把氣溫和降水二者結合起來分析,得出氣候特征(如終年高溫多雨、雨熱同季、夏干冬雨、溫涼濕潤、降水均勻、炎熱干早等),從而判斷氣候類型。
四、綜合區域特征類比區域差異
區域地理是多項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有機組合。復習區域地理,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區域特征,了解區域差異,并懂得因地制宜的道理。對中國區域地理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四大分區,還要外延至: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秦嶺一淮河以北與秦嶺一淮河以南、外流區與內流區、中國地勢的三級階梯、經濟發展的三個地帶,以及工業區、農業區、旅游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經濟特區等。世界地理也不要局限于教材中出現的13個分區和8個國家,也應外延至:大洲、大洋、重要海域、世界氣候區、全球地形分布、自然帶、工業區、農業區等。
區域特征就是自然和人文要素在區域內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體現。在一定空間范圍內,由于所處的位置、所具備的條件、影響的因素有別于其他地區,因此形成該地區所獨有的特征。區域差異是不同地區因自然條件、歷史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景觀、生產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不同而形成的差異。了解認識并綜合區域特征。分析比較區域差異,以便“因地制宜”地確定發展方向,制定國土開發整治或改造措施,并進而認識和理解我國地理國情、基本國策及有關政策法規。這是復習中國地理應該注意的。世界地理則應注意各大洲自然環境的差異性與整體性,并了解資源分布與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對當前世界中的地緣政治敏感區、民族矛盾尖銳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經濟持續增長區、高科技產業集中區、戰略資源豐富區、海陸交通樞紐區、生態環境脆弱區等,應掌握一二案例進行分析。目的在于學會方法,切忌堆砌大量所謂熱點焦點,進行猜題押寶,那是與“以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背道而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