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從業會計基礎知識點(2)
第一,負債是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
第二,負債的清償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
(3)分類:負債按其流動性不同,分為流動負債和長期負債。
流動負債是指將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內償還的債務,包括短期借款、應付票據、應付賬款、預收貨款、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應交稅金、應付股利、其它暫收及應付款、預提費用和1年內到期的長期借款等。
長期負債是指償還期限在一年或者超過一年的一個營業周期以上的債務,包括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等。
3.所有者權益
(1)定義: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
說明:企業資產形成的資金來源有兩個,一個是債權人,一個是所有者。債權人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形成企業負債,所有者對企業資產的要求權形成企業的所有者權益。
(2)特征:(易考簡答題)
第一,除非發生減資、清算或分派現金股利,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
第二,企業清算時,只有在清償所有的負債后,所有者權益才可還給所有者;
第三,所有者憑借所有者權益能夠參與利潤分配。
(3)內容(需要牢記):
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者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等。其中,前兩者是由企業所有者直接投入的(例如溢價發行股票),而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是企業在生產過程當中所實現的利潤留存企業所形成的部分,因此,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又統稱為留存收益。 所以,也可以表述為: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等。
〔例1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所有者權益是指企業所有者在企業資產中享有的經濟利益
B.所有者權益的金額等于資產減去負債后的余額
C.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
D.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留存收益等
答案:AB
解析:除非發生減資、清算或分派現金股利,企業不需要償還所有者權益。因此,C的說法不正確;所有者權益包括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和留存收益等。因此,D的說法不正確。
(二)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
經營成果是企業在一定時期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最終成果,是資金運動顯著變動狀態的主要體現。反映經營成果的會計要素也包括三項,即收入、費用和利潤。
1.收入:
(1)定義: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2)分類:按企業經營業務的主次分為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收入一般指的是營業執照注明的主營業務所取得的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一般指的是營業執照注明的兼營業務所取得的收入。
(3)收入與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關系:
收入表現為企業資產的增加或負債的減少,或兩者兼而有之(部分收入還債),最終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增加。
注意:
1)并非所有資產增加或負債減少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增加都是企業的收入;(例如接受投資)
2)收入只包括本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
3)收入不包括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固定資產盤盈、出售無形資產收益等。
〔例1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收入是指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形成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
B.所有者權益增加一定表明企業獲得了收入
C.收入只包括本企業經濟利益的流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客戶代收的款項
D.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屬于收入
答案:ABD
解析: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產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所有者權益增加不一定表明企業獲得了收入;收入不包括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固定資產盤盈、出售無形資產收益等。
2.費用
(1)定義: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
(2)分類:按照其經濟用途不同,費用可以分為生產成本和期間費用。前者計入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后者不計入產品成本而直接計入當期損益,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營業費用。
(3)費用與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關系:
費用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廣告費,部分欠款)最終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減少。
(4)費用和生產成本的關系
企業的產品銷售后,其生產成本就轉化為銷售當期的費用,稱為產品銷售成本或主營業務成本,計入當期利潤。
注意:
1)并非所有資產減少或負債增加而引起的所有者權益減少都意味著企業發生了費用;(例如抽回投資)
2)費用不包括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自然災害損失等。
〔例1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生產成本均可以直接計入產品成本
B.制造費用屬于期間費用
C.自然災害損失屬于費用
D.費用表現為企業資產的減少或負債的增加,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最終導致企業所有者權益的減少
答案:CD
解析:生產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費用,其中,制造費用一般不能直接計入某項產品成本,而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計入有關產品的成本;期間費用包括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營業費用;費用不包括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自然災害損失等。
3.利潤
(1)定義: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它是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內生產經營活動的最終結果,即收入與費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額,它是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
(2)內容:經常用到的利潤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凈利潤,三者的關系如下: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
凈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其中: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成本-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利潤-期間費用
(3)利潤與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關系
從企業的產權關系來看,企業實現的利潤是屬于所有者的,企業發生的虧損最終也應由所有者來承擔。因此,利潤大于零(實現利潤)時,一方面表現為資產的凈增加或負債的凈減少,另一方面表現為所有者權益增加;利潤小于零(發生虧損)時,一方面表現為資產的凈減少或負債的凈增加,另一方面表現為所有者權益減少。
〔例17〕利潤總額=營業利潤+其他業務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
答案:×
解析: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支凈額,其他業務利潤是營業利潤的一部分。
六、企業會計等式
會計等式是反映會計要素之間平衡關系的計算等式,也稱為會計恒等式。
(一)反映財務狀況的會計等式
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
或:資產=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
或:資產=權益
簡要解釋如下:
企業的資產只有兩個來源渠道和歸屬,一部分資產來源和歸屬于債權人,另一個部分資產來源和歸屬于所有者。歸屬于債權人的部分形成負債(即債權人權益),歸屬于所有者的部分形成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權益和所有者權益總稱為權益。
等式的含義:
(1)該等式反映了企業任何一個時點資產的分布狀況及其形成來源,無論在什么時點,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都應該保持上述恒等關系。
(2)該等式反映的是企業資金的相對靜止狀態,也稱為靜態會計等式。
等式的意義:
該等式表明在同一時點上,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之間的恒等關系,是最基本的會計等式,是復式記賬法的理論基礎,也是編制資產負債表的依據。
強調:等式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針對的是同一時點,否則等式不成立。
〔例18〕下列等式不正確的是()。
A.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權益
B.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
C.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初所有者權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權益
D.債權人權益+所有者權益=負債+所有者權益
答案:B
解析:等式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針對的是同一時點,否則等式不成立。所以,選項B不正確,但是注意選項C是正確的,因為期初所有者權益+本期增加的所有者權益=期末所有者權益,而期末資產=期末負債+期末所有者權益。
經濟業務類型(共計四類九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