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公民的義務說課稿
《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本課所依據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他人的關系”之“權利和義務”。該部分的課程目標是“了解憲法與法律對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規定,能夠正確行使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理解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含義,法律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意義的認識能力,提高踐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明確忠實履行應盡的義務的要求;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三、教學重點:
公民在享受權利是必須履行義務
四、教學難點:
1、公民為什么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
2、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義務的權利
五、學情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公民的義務。對此,學生面臨著三個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對履行義務的意義知之不多;二是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總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三是對履行義務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履行義務是大人的事,與小孩子無關。這些問題有必要讓學生通過學習及時予以解決。由于本框設計中設置了學生需要討論的問題,因此討論積極性比較高,學生之間相互評價、提問的互動氛圍濃烈。
六、教學方法:自學指導法、設疑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
七、授課過程
(一)情景導入:一個作家曾經說過:“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一份權利也有他應盡的義務。如果每個人不僅知道自己的權利,而且知道自己的義務,這將有利于全人類的幸福。”法的大廈是由權利、義務共同構筑的,權利與義務相互依存、不可分離,履行義務時享受權利的需要,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需要,所以我們要做到忠實地履行義務。那么,作為公民,我們必須履行哪些義務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內容。
(二)展示目標:同上
(三)自學指導(一):請大家迅速閱讀教材14-16頁,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下面幾項活動,看看哪組完成的最棒!
活動一:請學生仔細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任務:
(1)、經過思考,分四組分別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將相關內容分別填在表格中。
(2)、幾個學生介紹自己填寫的內容后,其他同學對此發表自己的見解。
(3)、小明的上述活動,哪一項義務是我們必須履行的?
小組交流成果后教師小結:我們在社會中生活,不僅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基本權利,還要對他人、對社會履行相應的義務。這些義務來自親情、道德、紀律、法律等各個方面。其中,法定義務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必須履行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基本的文本閱讀,從書本中尋找有關知識的能力)
※質疑:閱讀15頁小珊的事例,通過小珊應該不應該納稅問題思考:為什么說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呢?
學生討論后教師總結(見相關鏈接):未成年人該交稅時也要交稅。如果納稅人不交稅,國家就沒錢發展教育、國防和公益事業了。未成年人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是履行應盡的義務,是光榮的。相反,如果違反稅法不納稅,則要受到法律的追究。
所以,我們不能只獲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強調)。對于法定義務,我們必須履行。(設計意圖:通過閱讀引發學生思考,幫助學生認識“每個人即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從而增強義務觀念;增強學生納稅意識使之自覺履行依法納稅的義務。)
活動二:朗讀并請學生說說馬克思的話的意思。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馬克思
學生交流成果:在我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因此,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權利,而且要增強義務觀念,依法履行義務。我們每個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責任感,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
活動三:理解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下列有關權利與義務的法律規定說明了什么?
1、憲法第42條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第46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為:公民的某些權利和義務是相互結合的。
2、憲法第49條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二者在法律關系上是相對應而存在的。有權利就有義務,有義務就有權利。每個公民既是權利的享有者,也是義務的承擔者。不能只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也不能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
3、公民履行納稅義務,享有國家把稅款用之于民的福利。
學生交流后教師總結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公民正確地行使權利,忠誠地履行義務,作出更多的貢獻,國家才能更加富強,才能提高更好的條件來保障公民的權利。
活動四:閱讀教材16頁正文部分,完成下列任務:
1、我國公民應履行哪些基本義務?(學生大聲朗讀并熟記憲法規定的義務)
教師歸納:公民的基本義務主要有幾類:第一類是公民對國家履行的義務。第二類是公民對社會履行的義務。第三類是公民的其他義務,如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上面的規定。重點強調: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義務是公民的基本義務。(設計意圖:加深對基本義務的理解,從而自覺履行應盡的義務)
《公民的義務》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品德八年級下冊第二課第一個框題《公民的義務》。
第一部分:說教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設置是基于初中生面臨的兩個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對履行義務的定義知之不多;二是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總想多享受權利、少履行義務。主要幫助學生認識履行義務的原因。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既要履行法定義務,又要履行道德義務等問題。從知識承接性和延續性來看又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我與他人的關系”之“權利與義務”3.1理解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履行自己的義務;3.2知道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自覺履行受教育的義務,確立本課目標為:
1、知識目標: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內容;道德義務和法定義務的關系;
2、能力目標:增強對公民在行使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義務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對履行道德義務重要定義的認識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明確履行法定義務和道德義務的重要定義,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做負責任的公民。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明確道德義務的重要定義,增強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的責任意識。
重點依據:(1)法定義務是做為公民的資格的底線,而自覺履行道德義務是每個公民的更高追求;這有利于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也有利于社會文明的進步。(2)在道德義務履行上,學生缺少主人翁的責任感,尤其在學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小事上,過多的注重權利而看不到自己的義務。
2、難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難點依據:雖然學生對權利與義務有一個淺顯的了解,但利用抽象的辯論來得出結論,對學生來說是一次轉折的嘗試。
第二部分:說教法:根據本課內容,結合初二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規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采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
2、設疑討論法;
3、情感激勵法;
4、相近內容比較法;
例如:在本課難點的處理上,先通過案例分析,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主動去發現權利與義務的共同點與不同點。通過教師設置情景,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經過比較,從而總結出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在重點處理上,道德義務的履行上,主要采用情感激勵法,激發學生情感,把知識內化為能力,外化為行動。
第三部分:說學法。
八年級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還需要提高,遵循學生的思維規律,結合本課實際,擬采用以下學習方法:1、案例分析;2、小組討論;3、比較分析等方法。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于本課在知識體系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所以本課采用在總結上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問題來啟發導入,即:權利與義務有什么關系?做為公民我們都需要履行哪些義務?
二、啟發誘導,解決問題。
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精神,發展學生學習能力,我首先通過幻燈展示一則案例分析,激發學生興趣,然后提出問題:“小明一天都享受了哪些權利?履行了哪些義務?”,從而使學生比較輕松地找出小明一天中的權利和義務:如環境權,舉報權,受教育權等,教師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分析說明受教育權、舉報權等一些權利,既是我們公民的權利,也是我們的義務!然后教師以受教育權為例,讓學生討論:我們是否可以只享受受教育的權利,而不去履行做作業、按時上學、認真聽講等受教育的義務,從而解決本課的難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二者是一致的,沒有權利也沒有義務,既要增強權利觀念,也要增強義務觀念。
教師通過讓學生對比分析小明的義務中哪些是他必須做的,哪些是可以做也可以不做的,從而得出什么是法定義務,什么是道德義務,教師總結法定義務是做人的底線,道德義務是文明的更高追求。利用幻燈展示:憲法的部分內容,讓學生了解公民的基本義務,尋找生活中的道德義務。學生通過發現家庭、班級、學校、社會上的不道德現象,感受履行道德義務的重要意義。教師通過情感激勵,使學生理解道德義務應從我開始,宏揚民族精神,從而突出本課重點。
看了“公民的義務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