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歷史主觀題審題與答題技巧
一審:審問題
審問題指的就是在主觀題作答時首先應該去看的題目的問題,而不是材料。
即看清楚每道題有幾小問、問的是什么、是“根據材料”還是“結合材料”、分值怎樣等。
二審:審材料
歷史主觀題往往呈現大量的文字、圖片、圖表等等類型的材料。
審材料具體的做法是“可圈可點”,重點標記材料提供的時間、人物、數字變化、名詞、文獻出處、關鍵語句、引號省略號等項目,這些信息往往跟答案有直接關系。
答題規范——下筆如神序號化,規范化。
如果一道題需要回答多個知識點時,在答案表述時一定要序號化,一般寫成①②③…即可,層次清晰,一目了然,這樣既容易寫又容易被閱卷老師看清楚。
在撰寫答案時一定要使用專業術語,組織答案的語言要規范化,即要盡量使用教材表述,切記“口水話”。
用史實說話,論從史出。
歷史主觀題當中有些問題是讓考生談認識、啟示、評價、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等等,這類題的回答雖然在于學生自己的表達。
談認識、啟示等必須要有充分的史實支撐,談評價必須要有全面、正確、科學的角度。
中考歷史知識點大全
人類的形成
1.人類的出現:
猿類——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
2.人類的進化:
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四個階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亞奧都威峽谷“能人”;
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
晚期智人——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山頂洞人
3.人種及分布:
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澳洲 ;
黃色人種——亞洲 ;
黑色人種——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會: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隨著生產的發展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財產公有,以采集和魚獵為生。家務勞動為主,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
父系氏族社會:婚姻相對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從事犁耕業和畜牧業占主導,出現商品交換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領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原始,物質相當匱乏,只有依靠集體才能生存。
6.比較:父系氏族社會代替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點:
⑴ 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⑵ 都實行財產、分配公有制。
不同點:
⑴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
⑵母系氏族社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會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⑶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解體。
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1.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前約3500年)——尼羅河流域——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權力與尊嚴的象征
古巴比倫(前約3500年)——兩河流域(“新月沃地”)——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
古印度(前約2500年)——印度河、恒河——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古中國(前約2070年)——黃河、長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與大河的關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條件)
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日光充足,適合人生存;大河定期泛濫——提供水源和肥土,利于農業生產。
3.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4.種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過程中形成。
社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下一等級不得從事上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的等級不得通婚。影響: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西方文明之源
1.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悉尼文明
2.古希臘繁榮的成邦:雅典、斯巴達
3.雅典城邦的自然條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
氣候濕潤,適宜種經濟作物。
4.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內容:擴大公民權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5.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繁榮的表現
政治上, 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頂峰;
經濟上, 奴隸制經濟高度繁榮;
文化上 文化昌盛。
6.斯巴達成邦:崇尚武力,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
7.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1)羅馬歷史發展線索
羅馬城(公元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滅亡(476年,歐洲奴隸社會結束)
(2)主要戰爭及戰役
布匿戰爭(羅馬——迦太基) 坎尼戰役以少勝多
(3)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建立羅馬帝國。
8.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沿革:最初舉行賽會祭神,前776年—394年共舉辦290多屆。
現代奧運會開始于1896年,每四年舉行一屆。2004年在希臘雅典舉行,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行。
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一世紀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
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
2.七世紀中期,日本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頒布新詔書,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
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3.大化改新的內容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
經濟上 收回貴族土地為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定期收稅。
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4.伊斯蘭教的產生: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
622年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622年是伊斯蘭教歷元年。
5.伊斯蘭教建立的作用:尊重一神“真主”安拉,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
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政治、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
中古歐洲社會
1.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日爾曼人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2.8世紀,宮相查理·馬特進行改革,實行有條件的土地分封,規定得到土地的人必須為封建主服兵役。
3.改革后果: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農民。
4.公元1世紀,耶穌創立了_。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_會成為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在精神和文化領域,神權凌駕一切。
主要事件:751年宮相“丕平獻土”,使教權凌駕于皇權之上。13世紀,教會建起“宗教裁判所”。
5.10世紀,歐洲出現了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
如:威尼斯、牛津、曼徹斯特。
6.由于西歐城市是在教會或封建主的領地上產生的,封建主對城市市民加強剝削,使階級沖突日益尖銳。
12世紀,法國瑯城的城市市民與封建主展開了10年的斗爭——市民爭取城市自治權。
7.早期資產階級的產生:西歐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市民階級(手工業者、商人、銀行家)中的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為資本主義的興起裝備了條件。
8.15世紀中期,定都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
著名建筑有圣索非亞大教堂。
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希波戰爭:公元前6世紀,古代伊朗地區建立了波斯帝國。
前5世紀,波斯帝國三次出征希臘,最后希臘戰勝波斯,史稱希波戰爭。
為紀念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中的長跑英雄菲迪皮茨設立了馬拉松賽跑。
2.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的馬其頓國發展起來,并控制了希臘。
亞歷山大繼承馬其頓王位,史稱亞歷山大大帝。他出兵東征,建立地跨歐、亞、非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3.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印度文明)。
4.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羅馬帝國,多次發動戰爭。
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羅馬帝國擴張的影響:一方面充滿暴力,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透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
6.羅馬帝國與中國的交往: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甘英出使大秦。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阿拉伯數字:前身是印度梵文的字頭文字(即:阿拉伯數字的創造者是古印度人)。
阿拉伯人加以改造,12世紀初,傳到歐歐洲。16世紀,與現在的寫法基本一致。
2.亞歐商業往來的途徑:絲綢之路
3.阿拉伯的輝煌文化:創立完整的代數學;
巴格達醫院院長阿齊斯寫成外科醫學著作《醫學集成》;醫生依本·西拿著有《醫典》。
4.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到中國元朝大都任官,游歷中國大江南北,返回后完成《馬可·波羅行紀》。
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向往。
1.文字的出現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3000年),對以后字母文字產生重要影響;
楔形文字——兩河流域(古巴比倫)蘇美爾人(3000年),被西亞古代各民族所采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22個),為以后歐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礎。
2.世界三大宗教
1.古代科學家
① 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浮力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
② 亞里斯多德:創立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邏輯學,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2.古代文學家
① 荷馬(古希臘):《荷馬史詩》,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②索福克勒斯(古希臘悲劇作家):《俄底浦斯王》。
③《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間故事集,《阿里巴巴》、《阿拉丁和神燈》。
④埃斯庫羅斯:古希臘悲劇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臘喜劇之父
3.建筑特色
羅馬式建筑
特點:拱頂、多梁柱、平面呈十字架形
如:麥加大清真寺
哥特式建筑
特點:高、直、尖和強烈的向上感
如:巴黎圣母院
中國古典建筑
特點:中軸對稱、層次分明、主體突出
如:故宮
中考怎么樣才能實現逆襲
正確的學習心態是逆襲的關鍵
要實現逆襲,首當其沖的是學習心態,心態決定成敗,正確的學習心態決定能否在兩個月內成績獲得提升。
1、堅持不懈地學習
成績的提升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絕非一朝一夕而成,學習是馬拉松式的學習。如果學生在前面兩年半的時間已經蹉跎歲月,現在懊悔,還有機會,雖然很難,但并非沒有希望,必須要堅持學習,每天都要認真讀,認真背,上課認真聽,課后認真學。
有時候會思想松懈,這很正常,適當地休息或放松有必要,如果緊張的學習之弦崩得太緊,反倒影響學習的效果。而如果一旦放松之后,不能繼續堅持,就會一瀉千里。因此需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就像跑馬拉松的運動員,始終提醒自己,還有最后一公里,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到最后。
2、愉快輕松的學習
不但要堅持不懈地學習,還要輕松愉快地學習,為什么要輕松愉快地學習呢?這和成績一般有關系,如果學生成績好,不會擔心中考落榜,而成績一般的學生,最擔心的就是學習成績上不去,這無形中會加重心靈的重擔,每天想著自己成績怎么提高,每天進不了多少。這種思想會加重心靈的負擔,使學生學習效率降低,難以放下思想的包袱。
如果輕松愉快地學習,不要存著負擔,考試能考多少就多少,享受努力拼搏的過程,只要能夠努力學習,心靈就又滿足的快樂。
3、迎難而上的學習
迎難而上非常重要,對于各科成績一般的學生,實在難以短時間內提高成績,肯定會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例如不懂的知識點,成績很差的科目。怎么突破呢?必須要迎難而上,敢于啃“硬骨頭”,例如英語成績很不好,就要天天讀英語,天天背英語,中考總能夠提高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