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實踐
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我總是抓住一切機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如教到《圓明園的毀滅》時針對該不該重建圓明園這個問題展開辯論,同學根據自己所持的觀點去搜集資料圖片,經過課前充分的準備,在辯論會上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群情激昂,雖然大家到最后誰都沒說服誰,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一種理念已種在了大家的心里,那就是學語文是有趣的事,要學好語文就要去找很多的資料,看很多的書。除辯論賽外,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也是一種經常常做的事。如在教《黃河是怎樣變化的》一課時要求同學去調查一條附近的河研究一下他的變化原因,并且用文字的方式寫下來。學生不僅從中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鍛煉,同時也受到環保等教育。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
要造就語文這座金字塔,大腦中總是要積累一些語言文字的,古人也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說法。可見語言文字的積累是學好語文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一環。怎樣讓學生積極有效的投入到積累文字的過程中來呢?我是這樣做的:在黑板上設立名人名言欄以及古詩角由學生根據學號輪流上來寫自己喜歡的古詩和名人名言,把他們推薦給大家。每天上語文課前,這個同學就領著大家念一下,說說自己對它的理解,其他同學就把這些記錄在自己的摘記本上,當天的內容當天記,并且把他讀書熟,甚至背出來。這個活動全班參與,不僅練了字也提高了同學的責任心,在文字上也有進項。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熏陶
怎樣使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在學生身上扎下根來呢?這還需要長期的熏陶。如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情感思想,這不是一下子可以形成的需要長期的耳濡目染,需要老師長期有意識的培養。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必要的語文知識
小學階段,教學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是非常必要的。語文學習必定涉及語言知識學習,知識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識,如何教知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認真研究。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的語言積累
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范文,這就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匯,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欣賞漢字的形象美,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熟練的語言技能
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善于把自己獨特的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進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據不同語言材料和不同交際場合適當地使用語言,最終形成良好的語感。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語文教學必須牢記葉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為了不需要教”。教學中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葉圣陶說:語文學習首先是一種習慣。“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資本會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享受著它的利息”。良好的習慣既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前提,同時也是語文素養的一種體現。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顯然,這段話在指出提高人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的同時,也強調指出了提高人文素養的基本途徑——“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基本方法——“熏陶感染,潛移默化”。這就是說,人文素養的提高是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在指導學生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之中.是與培養語文能力同步進行的,絕不是在培養語文能力之外,另外“附加”提高人文素養的環節。也就是說,培養語文能力和提高人文素養,在語文教學中是統一的,不要人為地割裂。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高雅的言談舉止
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儒雅氣質和文明舉止。與人交往態度要大方,談吐要文雅,能根據不同場合選擇合適的措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的觀點。要勇于承認自己的不足,欣賞他人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文明地和他人溝通和交際。
看過“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