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故事的波瀾起伏說課稿
為什么武俠傳奇、偵探言情等故事叫人喜歡不商量?也許你會說,是它們的情節太曲折吸引人了。是的,文似看山。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復,峰回路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說的就是文章情節的曲折搖曳。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故事的波瀾起伏精彩說課稿,歡迎參閱!
寫出故事的波瀾起伏說課稿
一、導入
文章若一味平鋪直敘,沒有起伏變化,像流水賬, 那是很難贏得讀者喜歡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筆下的文章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呢?我們首先必須具備搜集故事的能力。
二、能力闡釋
1.搜集故事的能力。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恐怕沒有人不喜歡看吧?為什么呢?因為蒲松齡學會了用耳朵閱讀,專門擺攤請人喝茶,喝茶是假,想聽人家說故事是真,那花妖鬼狐的故事多吸引人啊。這是因為故事本身就是曲折離奇搖曳多姿的。蒲松齡的本事在于善于搜集,于是成就了《聊齋》,也成就了蒲松齡。身邊經常揣一個本子,凡聽到生動的、曲折的故事,就把它記錄下來,稍作整理,就會因生活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使你筆下的文章騰挪跌宕、變化多姿。平時閱讀時注意摘抄,凡是富有故事性的材料要用心記住,天長日久,我們的腦海就會成為好故事的寶藏,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時候開采,什么時候就能有豐碩的收獲。我國古代優秀的章回小說,哪一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張弛起伏、扣人心弦的。
2.曲說故事的能力。
什么叫“曲說”?很簡單,這是相對于“直說”而言。本來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實說出來,就是變化多端的。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變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實。你不能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讓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讓它平面。因為人們的閱讀習慣不接受,審美的欲求不能滿足。如實直陳,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機就行了,拍下來就得了,還多一點真實感呢。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不喜平”,就是閱讀習慣,就是審美要求,我們必須遵循。因此,“曲說故事”就成了寫作者的一大能耐。說書藝人都是“曲說故事”的大師,你說哪一段故事說得不是煞有介事,讓你哭,讓你笑,讓你緊張,讓你瘋狂。其中奧妙就是一個“曲”字。即“尺水”也能“興波”,更何況是生活故事呢?
“曲說”的哲學依據是事物的偶然性和多變性。我們不能只看到必然的一面,而忽略了偶然的一面。我們不能只看到常態的一面,而忘記了變態的一面。其實很多必然都是隱藏在偶然背后的,很多常態都是潛伏在變態之中的。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態、變態、偶然、必然,我們就能在筆下展現事件的矛盾沖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復雜性,就能
顯示出一定的波瀾。如小說《項鏈》,讓女主人公為之付出十年辛勞和青春的項鏈竟是贗品,直到最后才被道破,這不僅使主人公大吃一驚,也使讀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細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三、技法例說
如何“曲說故事”?這就涉及到一個方法與技巧的問題了。古人創造了許多技法技巧,應該說都很管用。比如:懸念法。在寫復雜記敘文時恰當運用設置懸念的方法,能夠使讀者產生一種對事件發展和人物命運緊張的期待和熱烈關切的心理狀態。寫作時可抓住讀者的這種心理,在文章開頭或情節展開的關鍵時刻運用各種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聞
其聲后見其人”,先寫結局后敘過程,先寫問題(事件)暫后交代為什么(背景介紹),或者借助間接描寫,或“猶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會讓讀者產生一種非看下去不可的強烈沖動,從而獲得引人人勝的效果。再比如:巧合法。俗話說,無巧不成書。天下就有許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入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讓讀者感到意外吃驚,又要感覺結局本該如此。又如:誤會法。就是利用人物間的一次或多次誤會,并且又不急于解釋,于是一波連一波,推進事件矛盾復雜變化,造成情節的不斷展開,最后誤會解除。有時還可以是一個誤會剛剛消除,一個新的誤會又產生,而且誤會之間都有前
因后果的聯系,形成連環誤會。誤會法的巧妙運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聳一峰,美不勝收。還有抑揚法。“抑揚”本指聲音的高低起伏。在寫作中則指作者情調先低沉后高昂、觀點先含蓄后顯露、筆力由柔變健的控制和運用。可分為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和抑揚交錯三種。先抑后揚或欲抑先揚運用得體,就會造成如同平緩的水流突然跌人深巖,隨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這種手法的運用不僅使文章結構完整,首尾正反照應,而且曲折生姿。抑揚交錯的寫法更使行文波瀾起伏,跌宕多姿,生動感人。當然,還有倒敘法、補敘法、夸張法等等。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體運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懾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
為了把這些技法說得具體一點,這里結合下面一篇為小說《項鏈》續寫的短文來點評一下。
我這兩天才發現在精神病院工作真難,尤其是當一個女護士,我都快被那個新來的患者折磨死了,而且女護士都不敢戴項鏈了。
(開篇就設計了一系列懸念: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精神病患者?女護士為什么不敢帶項鏈?倒敘手法引人入境。)
你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昨天我們醫院來了一位女患者,是由一位婦女和兩位警察送來的。那位婦女和警察都是一副狼狽相——那位婦女的脖子之上露著一道鮮紅的血痕。兩個警察的紐扣也所剩無幾。
(為什么會有如此狼狽相呢?又是一個懸念,留給讀者想象。)
昨天我當班。只見那兩個警察正按著一個看上去五十歲左右(后來知道她才三十多歲)、頭發披散著的女人。她的鞋只剩下一只,眼睛半睜著,一副精疲力竭的樣子。我想湊近看清她的臉,可沒想到竟惹下了大麻煩。我的項鏈從頸上墜到她臉的正上方。(“項鏈從頸上墜到她臉的正上方”這一句表達不太妥當。)她半睜著的雙眼突然全睜開,直勾勾地盯著我的項鏈。她仿佛從哪兒又獲得了許多力量,掙開了人們的手。她那雙瞪得大大的眼睛露出兇惡的目光,嚇得我直往后退。可她誰都不追單追我,她那雙手伸得長長的,手指叉開,仿佛要撲上來掏走我的心似的。我早嚇得六神無主,繞著醫院的長凳拼命跑。她那張恐怖的臉,那披散的頭發,那伸得直直的胳膊……你能想象出有多嚇人嗎!更要命的是她那驚人的速度——頭發都直了,幸虧這時送她來的那個中年婦女叫嚷著:“快扔掉你的項鏈!”這一招還真靈。由于在那種情況下我早被嚇壞了,便扔了出去——我那漂亮的項鏈被我一把拉斷。她看到了扔在地上的項鏈,便撲了上去。她那時的樣子,讓你覺得你面前的這位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頭猛獸,一只餓虎。她上去把項鏈當作她的仇敵,又唾又踩又踩,把我那可憐的項鏈弄成幾截撒得滿地都是。
(這段文字里用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渲染了緊張氣氛。她為什么見到項鏈并不撿卻是“又唾又踩又跺”呢?三設懸念。)
我被嚇了個半死才逃離了她。那三個送她來的人告訴了我她奇怪的病癥:她早晨去公園散步時不知怎的瘋了。她的瘋與眾不同:她既不說瘋話.也不亂跑。只要見了戴項鏈的少女便開始發瘋。先是追那些少女,速度驚人,絕不亞于一頭獵豹;追上后猛抓猛撲,像一頭餓虎。將別人的項鏈拽下來后便又唾又跺直至項鏈達到不可修復的地步,然后她便滿頭大汗地笑著走開。
(“她早晨去公園時不知怎的瘋了。”莫泊桑再三捉弄小說主人公命運的正是這個時候、這個地方;此處關照一筆便于讀者追溯事情原委,為文章解釋懸念作暗示,也使文章的文脈與原文更貫通,不過導致奇怪病癥的原因是什么?這個患者到底是什么人?依然是懸念。)
我真不懂天下竟有這樣的病人。她的那位送她的朋友在那兒不住地嘆氣,也讓人搞不懂,(她的這位朋友是什么人?也是懸念)可后來的事更令我搞不懂。不久,一個叫路瓦栽的先生趕到醫院,為她辦理了登記手續,我才得知那個病人叫瑪蒂爾德。(噢,文章到此,前面的懸念基本都得到解釋了:患者的不幸又是源于項鏈;依據原文信息推知,她的朋友就是弗來思節夫人,她嘆息也是因為項鏈。)他自稱是她的朋友,但我的一個同事認出他是那女人的丈夫。(無巧不成書,有人認識路瓦栽先生,這為下文的情節作了伏筆。)
我才不關心這些,我只關心他能否替那個瘋子賠我的項鏈。我本想詐他一筆錢來賠我的假項鏈,可看他那蒼白沮喪的臉,我便決定說實話:“路瓦栽先生。您的朋友弄壞了我的項鏈。您能否對此負責呢?我的那串項鏈雖然是假的,但也還值五百法郎……”當我說到他的名字,他面無表情;當我提到項鏈時,他的臉開始抽搐了起來;當我說到項鏈是假
的時,他非但沒有感謝上帝,卻突然怔住,說了兩個字“又是……”便昏過去了。
(結尾出人意料,而且作者細致地刻畫人物內在情感的漸變過程:面無表情——開始抽搐——突然怔住——昏過去。起因是項鏈,高潮是一個“假”字。)
《項鏈》原文情節層層推進,好比一步一步登上滑梯的高處,然后從上面直落而下,爬得越高,跌得也越重。層層推進就是文章的蓄勢、鋪墊,最后的直落而下則是蓄勢之后的總爆發,是震憾人心的爆響。一盤好菜,會令人有滿嘴余香的感覺,同樣,一個好的結
尾,也會令人回味不絕。這樣的結尾,又可稱之為“豹尾”。我們學過的課文如《藥》、《荷花淀》等都有這樣的藝術特點。續寫文以第一人稱講述瑪蒂爾德在聽到“假項鏈”這個消息時,終于經受不了再次的打擊,精神崩潰了的不幸。情節合乎人物性格發展規律,合乎生活實際。文章結束時,她的丈夫也昏過去,應該是可能的,因為就是假項鏈弄得他家破
人瘋的。文章情節跌宕不多,但想象豐富,懸念迭出,前呼后應,扣人心弦,“藏頭”技巧用得不錯。文章內容給讀者的震撼比原文更強烈,讀者不能不深思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
四、課文鏈接
1.《德軍剩下來的東西》片段。
戰爭結束了。他回到了從德軍手里奪回來的故鄉。他匆忙地在路燈昏黃的街上走著。一個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氣和他講:“到哪兒去?是不是上我那里?”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婦。”他回頭看了女人一下。他們兩個人走到路燈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來:“啊!”他也不由得抓住了女人的肩頭,迎著燈光。他的手指嵌進了女人的肉里。他們的眼睛閃著光,他喊著:“約安!”把女人抱起來了。
一個落泊女人在街上拉客,拉的竟是自己的戀人!她該是怎樣的羞愧難當,痛苦萬分啊!讀者不能不思考起來:侵略者剩下來的是些什么東西?文章正是運用了合乎事理的巧合,收到了巨大的藝術力量,震憾了每一個讀者。
2.《在柏林》片段。
一列火車緩緩地駛出柏林.車廂里盡是婦女和孩子,幾乎看不到一個健壯的男子。在一節車廂里,坐著一位頭發灰白的戰時后備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個身體虛弱而多病的老婦人。顯然她在獨自沉思,旅客們聽到她在數著“一、二、三”,聲音蓋過了車輪的“咔嚓”聲。停頓了一會兒。她又重復起來。兩個小姑娘看到這種奇特的舉動,指手畫腳,不假思索地嗤笑起來。一個老頭狠狠地掃了她們一眼,隨即車廂里平靜了。
“一、二、三”,這個神智不清的老婦人又重復數著,兩個小姑娘再次笑了起來。這時那位灰白頭發的戰時后備役老兵挺了挺身板,開了口:“小姐,”他說,“當我告訴你們這位可憐的夫人就是我妻子時,你們大概就不會笑了。我們剛剛失去了三個兒子,他們是在戰爭中死去的。現在輪到我們自己上前線了。在我走之前,我總得把他們的母親送往瘋人院啊。”車廂里一片寂靜,靜得可怕。
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老婦人重復數數,又加以小姑娘們一次又一次笑的渲染,然后再陳述原委。文筆看似平常,實際上是在設置懸念。正因為有了前面的懸念和渲染,后面的陳述才有懾心動魄的力量,才會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戰爭多么可怕。
3.《范進中舉》片段。
范進向丈人借錢去參加鄉試,不僅被拒絕,還遭到奚落。如果范進因此不去鄉試了呢,也就沒有了后來的矛盾沖突,而范進偏偏要去,他覺得不去試一試對不起老師的教誨;范進去鄉試如果不中也就罷了,他偏偏中了;中了之后如果從此一帆風順也就萬事大吉,而他偏偏又狂喜得發瘋了;他如果從此瘋癲一生,也就沒有續寫的必要了,而胡屠戶一巴掌下去,他又清醒過來了。是不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處處出人意料,讓人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呢?
4.《裝在套子里的人》片段。
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掛著帳子。他一上床,就拉過被子來蒙上腦袋。房里又熱又悶,風推著關緊的門,爐子里嗡嗡地叫,廚房里傳來嘆息聲——不祥的嘆息聲……他躺在被子底下。戰戰兢兢,深怕會出什么事,深怕小賊溜進來。他通宵做噩夢,
到早晨我們一塊兒到學校去的時候。他沒精打采,臉色蒼白。
這是一段描寫別里科夫多疑和膽怯性格的文字。作者以夸張的手法,描寫人物可惡又可悲的命運,達到了批判沙皇專制制度的罪惡的目的。
當然,一篇文章往往不只用到一種方法,而是綜合運用幾種方法,筆底生瀾,尺水興波,讓文章平中見奇。比如《祝福》,先寫祥林嫂在魯鎮人的新年祝福聲中凄慘地死去,再寫她的不幸遭遇。這是倒敘的方法。祥林嫂被捆綁的原因以及后來的遭遇,則是在祥林嫂第二次來到魯四老爺家才讓讀者知道,這是補敘的方法。《林黛玉進賈府》中“寶黛相會”時,黛玉早在心里有了“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的陳見,這是先抑后揚。寫黛玉見王熙風時設置了懸念:“這些人個個皆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而且還有對比手法運用其中,這就突出了人物的特殊地位。同時也要注意,文章騰挪跌宕,波瀾起伏,激發閱讀興味,但一定要適度、自然,不可脫離生活,故弄玄虛,或者節外生枝,故作驚人之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