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習方法的論文范文3篇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的重大轉折,大學生活的重要特點表現在: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學習上要求高度自覺。尤其是學習的內容、方法和要求上,比起中學的學習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大學學習方法的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大學學習方法的論文范文一
摘 要: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培養創新型科學人才是所有高等院校的重要目標.從精度和瀏覽、專與博以及細節和原理三個層次對大學生的學習模式展開討論,分別給出了各個層次上的學習方法和一些建議.
關 鍵 詞:學習模式;專與博;原理
作者簡介:王蓁蓁(1975-),女,江蘇南京人,金陵科技學院信息技術學院,講師.(江蘇南京211169)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金陵科技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jit-b-201207)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2-0214-02
在中學和小學教育階段,教師傳授基礎知識,學生則通過反復訓練來掌握它.但是到了大學教育階段,教育工作者則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訓練.[5]為了更好地指導大學生的學習,增強他們的創新能力,本文從精度和瀏覽、專與博、細節和原理三個層次對大學的學習方法模式展開了討論,給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
一、精讀和瀏覽
決定攻讀一門學科時,首先應該選定一本基本教材進行精讀.所謂基本是指其應是這門學科的一本全面、深刻、經典的著作,也就是說精讀了它,就會基本上掌握了該學科的全貌.所謂精讀是指要反復地閱讀它,不僅要通曉它,還要做到對其其本內容“倒背如流”,這樣學生就可以掌握這門學科的骨架.然而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因為對于該學科,其知識可能還不夠“豐滿”,因此學生必須瀏覽大批有關文獻和其他書籍.所謂瀏覽是指對于有些材料,學生不必全部通讀,可以選擇有關部分閱讀;同樣對于有些材料,學生也不必逐字逐句閱讀,可以“一目十行”掃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瀏覽并不要求學生完全掌握所看的內容,但是學生必須對其所看材料的基本知識要有較透徹的了解,對深奧的部分至少要做到有一模糊印象.只有通過上述“實效”性瀏覽,學生對該學科的知識才會豐富起來.
如果是在校學生,學科基本教材多由授課教師選定,學生基本不用操心.如果不是在校學生,或者是在校學生,但教師選定的教材不夠精深,此時人們選定較深教材和鉆研它就有一定的難度.在現今提倡“終生學習”的年代,應建議人們在不違背循序漸進的原則下,選擇經典著作作為基本教本.一般來說,不管多么深奧的書,反復閱讀十幾遍,總是能夠看得懂的.同樣,對于瀏覽的材料,自學者也應該類似處理.
精讀使人能夠站立,瀏覽使人能夠豐滿,兩者結合起來,人們就可以在該專業上進行創造性工作了.
二、專與博
梁啟超說:“無專則不能成,無博則不能通.”短短兩句話,深刻地說明了專與博的關系.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業務上,鉆研自己的專業,這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然而要想有所成就,僅僅只有專業知識是不夠的.時至今日,人類的科學知識早已超出了經驗范疇,為了表達其深邃思想必須使用數學.愛因斯坦在創立廣義相對論時,就曾經向數學家詢問數學的最新進展,最終其使用黎曼幾何表述了他的理論.自然科學也從人文學科中獲得了營養,如符號學、哲學都為一些學科奠定了研究基調.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實證論是一些西方自然科學賴以生存的哲理基石.[1]類似地,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數學化傾向,甚至是藝術也在追求理性表達力.可以說人類各類知識在基本原理上都是相通的.美國哈佛大學規定每個專業學生都至少要“精修”本專業以外六、七門功課,這是擴大學生眼界,讓知識貫通起來,從而達到上乘境界的絕妙手段.
現今的科學和技術越來越專門化,任何一種專業耗盡人的一生精力也未必能夠全部精通,因此“專”是我們所處的專家時代的一個特征.同樣,現今的科學和技術也出現了交融、溝通的現象,因此“博”也是學者在現今時代獲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只有“專”深、“博”學的人,才有可能取得最偉大的成就.
三、細節和原理
英國哲學家、數學家懷海特說:“大學的理想與其說是知識,不如說是能力.它的責任就在于使青年人的知識變成成年人的能力.”[2]而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的思想深度和洞察力.所以他又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在精神上是埋頭在書桌上的;在大學里,他就應當站起來環顧四周等大學的職能就在于使你能夠為原理而擺脫細節.”[2]
細節指的是一門學科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按照學生所獲得的訓練經驗,它能以一種類似“程序”的固定方式進行學習和操作;而原理卻是根本性的,它是一門學科的“抽象”思想,它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滋潤人的理智和創造力.人類的科技史告訴我們,所有民族無一例外地都重視知識和技能,但是在重視原理的程度上卻存在很大差異.凡是很重視原理的民族,他們的科學知識往往是系統性的,且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普適性.我們知道,具有很強理性的系統知識是很容易深化的,并且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和深化,它又以很大的概率保證人類的思想觀念遲早會發生革命性轉變,即導致人類在思想認識上不斷地突破和更新。思想觀念的巨大轉變,因此重視原理的民族往往在科學技術上居于領先地位.康德在談到幾何學時,說到:有的人死盯著圖形研究,而有的人卻站起來,從原理上立法,于是我們就有了幾何學公理體系.我們知道第一個純粹從原理出發的學科是歐幾里德幾何體系.關于它,愛因斯坦這樣評價道:“世界第一次目睹了一個邏輯體系的奇跡,這個邏輯體系如此精密地一步一步推進,以致它每一個命題都是絕對不容置疑的——我這里說的是歐幾里德幾何.推理的這種可贊嘆的勝利,使人類的理智獲得了為取得以后成就所必需的信心”.[3]哥白尼的太陽中心學說是對地心學說的突破,它導致牛頓力學和近代科學的誕生,隨后又出現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革命性理論.類似的,麥克斯韋爾的電磁理論促使電磁波的應用.圖靈關于計算本質的論述和圖靈機模型的構造,直接導致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出現.
可惜的是,很多人至今仍不重視或者很少重視原理和思想,他們認為原理和思想虛無飄渺,沒有實際意義.這種現象可能影響重大創造性的工作.我們知道,出現劃時代的理論和技術,一方面它是歷史上罕見現象,另一方面它又在短短的幾千年人類文明史中不時地出現.它們之所以罕見,是因為發現它們需要非凡的洞察力.而它們之所以能不時地出現,是因為創造它們時并不需要很多“東西”,有時僅僅需要幾條原理就夠了,甚至憑借人類的靈感也能構造出它的雛形.[3,4]只有當豐富它們或者論證它們時,才需要人們花費巨大精力.牛頓創立他的理論,只用了三大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也只用了(如重力和加速度等效等)幾個等效原理.雖然牛頓和愛因斯坦為他們的理論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那些勞動卻是“細節”性的(盡管許多細節也需要高度技巧和創造性智慧),也就是說每個受過嚴格訓練且不怕艱苦的人或許也可以完成,但是他們的真知灼見并不為一般人所擁有.由此可見,重視原理和思想的學習是多么的重要.今后在重視細節的同時,也應讓學生們聽從懷德海的教導,站起來環顧四周,勤于思辨,尋找原理,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突破舊有觀念,做出創造性工作.
四、結論
在大學學習的學生都處在一個新的起點,大學教育可能也是他們接受學校教育的最后一個階段.因此應研究大學生的思維特征、學習方法,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和引導,鼓勵學生“向前進,你就會產生信念”(達朗貝爾語),勝利就在那里,從而讓他們攀登科學的頂峰,努力書寫他們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霍金.時間簡史[M].許明賢,吳忠超,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2.
[2]菲利普·弗蘭克.科學的哲學——科學和哲學之間的紐帶[M].許良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6.
[3]王健吾.數學思維方法引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斯科特.數學史[M].侯德潤,張蘭,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5]陳躍,范銳,宋書中,等.大學本科生學習與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115-117.
大學學習方法的論文范文二
摘 要:1912年,蔡元培作為教育總長主持制定《大學令》,確定了大學“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的宗旨,于百年后的今天,這條宗旨依然適用.既然要將高深的學術與實踐相結合,并恰到好處地運用到社會需要的環節,在這其中學習能力的培養、方法的掌握必不可少.尤其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今天,當代大學生的學習方法更應不斷改進,以適應時代之需要.基于此,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以下簡稱《馬哲史》)課程學習,從學習方法之重要性、《馬哲史》課程的學習方法收獲及應用、現階段學習方法不足之處及改進方式這三個方面來小議本人對大學生新型學習方法的理解.
關 鍵 詞:新型學習方法;知識遷移;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293-02
一、學習方法之重要性
學習方法是通過學習實踐,總結出的快速掌握知識的方法.之所以強調“快速”,是因為掌握正確學習方法的核心即為效率.效率是成功的半個代名詞,同時也是這個信息化時代的代名詞.可以說,做任何事情,包括學習,正確的思路和科學的方法是取得預期效果的重要保證.因此,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按照現代教育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就要“加快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改革”.這就需要教育者“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個性原則、創新原則和愉快原則等現代個性化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貫穿于全部教學活動之中”[1],開展“因材施教”“教學民主”“考核靈活”的教學模式,將新型的教育模式、理念運用到教學中,從而激發學生們對于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其次,在信息資訊不斷高速更新的今天,于學校書本上學習的知識已遠遠不夠我們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面對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重視學習方法的學習與訓練.
再次,由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所致.研究、推廣學習方法固然重要,但不可簡單地迎合大眾,用單一的方法訓練、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應該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因材施教,這就更加突出了掌握正確、適當的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史》課程學習方法之收獲
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有很多種,譬如說:聯想法、理解法、提綱挈領法、分層法等.應用到《馬哲史》課程的學習中,我們采用了三種提高效率的具體學習方法,即:表格歸納法、文獻綜述法和小組集體研究學習法.
第一,對于表格歸納,可以將頭腦中雜亂的知識體系化、立體化.更加直觀地接收我們所要獲得的信息.利用橫行縱列,將原本兩個維度的概念相關聯.當然這不僅可以運用到《馬哲史》的學習,對于任何一門課程,只要它的內部各要素之間可以相互融會貫通,都可以運用表格的方式來體現,無論是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抑或是工程與技術科學類,均能加以運用.
第二,對于文獻綜述,若能熟練掌握該種論文的寫作技巧,必能鍛煉、培養我們多方面的能力.
文獻綜述,是指某一時間內,作者對某一專題,對大量原始研究論文中的數據、資料和主要觀點進行歸納整理、分析提煉而形成的論文.其專題性強,涉及范圍較小,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時間性,能反映這一時間段的歷史背景、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較高的情報學價值.通過以上對文獻綜述概念的界定,我們不難看出,這其中需要諸多能力方能將綜述表達清楚、完整.而我們從中得到的寶貴經驗,更是具有實踐性和現實性.
通過文獻綜述的撰寫,同學們受益匪淺:一是學會了應用中國知網、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網等優秀論文網站.這些海量的寶貴資源,不只應用于本門課程,還可以更廣泛地運用到其他領域.二是學會了如何深入研究一個課題,面對一個籠統的概念,如何從不同方面、多種角度進行切入,剖析.三是增強了宏觀歸納能力,面對各種材料,如何對其進行歸類、劃分;下載大量文獻,將其分類、整合,并能有條不紊地進行敘述、分析,并對側重點進行更深層次的剖析.
第三,小組集體研究學習的方法,充分鍛煉了我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在文獻綜述的過程中任課教師采取了分組的形式,由于組內每個人興趣與擅長的側重點不同,針對小組內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恰當的分工;學會真誠鼓勵小組成員,提高同學們的積極性,從“要我完成”到“我要完成”;小組討論過程中多溝通,增進同學們間的友誼;匯集多人智慧,共同將任務高效率、高質量完成,更加凸顯相倚為強的學術氛圍.
第四,馬哲課堂所培養我們的遷移能力,更是其真正價值所在.本人認為遷移能力主要體現為兩種:即“知識遷移能力”與“行為遷移能力”[2].
談到知識遷移,筆者在輔修金融學專業的《貨幣金融學》課程時,接觸到諸多學派的利率決定理論,其中,馬克思的利率決定理論占了重要篇幅,主要觀點為:“認為利率的高低取決于平均利潤率.”[3]為了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筆者遂將馬克思提出該經濟問題的時代背景與其哲學思想聯系,尋求其內在的關系.這種知識遷移方法可使學生對概念理解得更加透徹,從更多角度去分析問題,加深對知識的感悟.
若談到行為遷移,那一定屬于實踐的范疇.任課教師為同學們提供了充分的教學條件和機會,鼓勵同學們獨立思考問題與創作.今后面對各種學科,都會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想辦法獨立解決,通過實踐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升知識行為遷移的效果.
三、學習方法之不足及改進
第一,關于表格歸納法.其所表達的內容雖清楚直觀,但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小的問題:由于區域較小,所體現的信息量有限,故體現的內容多為主干、重點的內容,細枝末節被忽視了,這對我們對于知識的全面理解與掌握產生了一些阻礙作用.誠然,主要矛盾對于事物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次要矛盾也不容忽視.對于該種情況,最有效的辦法便是一定要將表格與文章解釋相結合.表格未表示清楚的環節,務必通過文章解釋闡釋清楚,不可以單單關注表格而忽視了一些必要的零散知識點.
第二,關于文獻綜述.現如今,文獻綜述這種論文形式早已廣泛被應用于各個研究領域,但是關于其缺陷,仍然是需要被反思的:一是其準確性值得進一步考究.文獻綜述的內容多是根據各種文獻整理、搜集而成.這些文獻的作者于行文時很有可能夾雜了某些主觀色彩,將自己過多的思想觀點融匯到綜述中,這種做法會使同學們在接受信息時產生歧義,不能客觀地對研究內容進行理解;二是初期撰寫文獻綜述時,由于寫作經驗不足,同學們很有可能只是單純地進行資料的疊加、匯總,而缺少個人觀點,得不到學術水平的提升.面對各種不足,本人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自己多思考、多研究.盡量閱讀零次文獻與一次文獻,從而減少信息接收過于主觀化的弊端;“熟能生巧”,經常進行文獻綜述的撰寫;對于一個研究熱點,不單要了解不同學者對它的理解,更要自己進行思考與分析,進一步說,文獻綜述的總結一定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個人真正的收獲.
第三,小組集體研究學習方法.誠然,組內共同學習方法使同學們的效率大大得到提高,但其中依然存在細微的瑕疵:個別同學的積極性未被調動起來,不能及時完成教師、組長布置的任務.對于這點問題,應該由教師、組長、學生個人共同努力改變.教師可以加強對工作成果的檢查力度;對于同學們的進步也可以及時提出表揚,加強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動力;組長應該盡全力去幫助同學,及時與組員交流心得,抓住每個人的興趣點,根據不同的特點去分配學習任務;組員更應該端正學習態度.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參與收集資料、構思主題、理順脈絡、撰寫論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朱振林.大學個性化發展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0:188,189,190.
[2]史念珂,馬躍美,白彥壯.應用柯氏模式提高大學生知識遷移能力[J].局解手術學雜志,2007,(4).
[3]王玉琴.貨幣金融學[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
大學學習方法的論文范文三
摘 要:大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是大學教學改革的重點,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從三個部分就大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方法進行探索,力求做到“傳道、授業、解惑”,為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關 鍵 詞: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手段;自主學習
韓愈在《師說》中開宗明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就是教師的神圣的職責.尤其是近幾年西方價值觀的導向,使得很多青年道德修養日漸滑坡,道德淪喪的威脅觸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因此,教師應該把傳授“道”放在首要位置的同時,首先做到“身正為范,學高為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授業”方式,需要教師將各種不同的“道”巧妙地滲透到不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同時,自覺不自覺地獲取“道”.在價值多元化、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后者的作用正愈益明顯.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會做人做事的道理,達到“解惑”的作用.
課堂是大學生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才能在短短的一節課上完成“傳道、授業、解惑”,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的人才呢?我認為大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把自己置于主人的地位上去學習,把學習當成自己,自覺自愿的事情.而學習積極性的根源在于學生內部學習動機,而這種積極性一旦被調動起來,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自主學習不僅能開發出學生潛在的能力,而且能夠使他們的各種能力得到提升.
大學生課堂自主學習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教師授課及引導
首先,教師要明確大學生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才能成為適應社會的德才兼備的人才,也就是教師要有明確的培養目標.
1.學生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2.要有一定的寫作能力,正確的思維邏輯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清晰地表達能力
3.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就是會做人
其次,針對社會所需要大學生具備的素質進行有目的地培養,制定有效地授課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引導學生學會如何看書
在老師講課之前,學生一定要認真閱讀每個章節的內容,扎實了解所學的內容,同時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從而學會思考問題.課外再為同學推薦一些課外學習資料,使學生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增加知識量的獲得.
2.課堂講解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弟子規》所闡述的中華傳統美德的精髓也深刻地影響著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目的,首先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深厚的愛國情操,有清晰地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講授《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這門課程意在培養學生掌握、分析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對內對外政策的能力.講到美國發動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事件的內容達到“授業”目的的同時,幫助學生深入分析美國為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它所采取的經濟殺手,用金錢收買打壓和它意見不同的國家,甚至以人權高于主權來出兵干涉別國內政,導致許多國家深受其害,使學生認識到這樣一個推行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國家所宣揚的價值觀的虛偽性.講到對待二戰德、日兩國的不同態度,正好反映《弟子規》所闡述的:“過能改,歸于無”,如:德國前施羅德以謙虛恭敬之心在被納粹屠殺的波蘭人墓碑前下跪,為德意志民族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而日本,多次否認二戰中犯下的種種罪惡,這正如《弟子規》中所說的“倘掩飾,增一辜”.進而從國家引申到學生也要形成知錯就改的做人態度.通過老師結合當前發生的時事的講解,讓學生站在理性的高度正確地看待我們國家和黨制定的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增強愛國情感、責任感、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用辯證思維的方法去分析、解決問題.
3.設計案例分析,學生參與討論
在學生讀書和教師講解基礎上,學生對所學內容有全面的了解后,老師選擇一些針對每章內容的案例讓學生分析,但這些案例是通過“老師讀”“學生聽”的方式展開,這樣在于培養學生集中精力獲取所聽知識的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來分析教師所給的案例,在準確性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高問題分析的理論性和概括性.
二、學生參與課堂講課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講課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在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通過學生的講課,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清晰條理地表達問題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并針對學生個體在講課中存在的優、缺點進行個別指導,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1.學生講課準備階段
給學生題目后,學生進行一周時間的準備,這個過程可提高學生查閱資料、整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并且培養學生找到問題的切入點,理清思路的能力.
2.講課實踐階段
讓學生上臺講課,與同學分享他的知識成果,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是一次挑戰,要求大部分學生要勇于突破自我,挑戰自我,發現自己的潛能,樹立自信心.通過講課環節,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檢驗,而且也檢驗了學生是否掌控課堂現場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能力.通過講課準備內容的不同,所取得課堂效果的不同,培養學生做事認真負責的態度.
3.教師點評階段
教師在學生完成課堂講課任務后,對講課學生進行針對性地點評,對學生起到醍醐灌頂的效果.這個點評不僅包括內容、形式,而且注重教會學生講課技巧.還讓學生學會得體的教態,使得學生對自身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起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的效果.教師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通過學生講課中所體現出來的素質,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方向為考研的同學、考公務員、當教師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自我發展方案和建議,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有些學生因受網絡錯誤導向的影響,會對一些國際事件認識不清楚,老師應及時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利用視頻影像等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的結合
大學生在課堂學到的更多的是理論知識,而社會更加需要有實踐能力的人才.在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時間和機會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職場對人才的需求,使學生在校期間為將來就業打好扎實的基礎,做好充分的準備.教師用一定的影像資料來為學生從認知能力到實踐能力的提高搭建一個很好的平臺.
1.通過用一定課時播放《職來職往》,使學生對現代大型企業對人才的招聘標準有了明確的認識.使學生明確了在校期間,應該珍惜寶貴的學習時間,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2.通過職場達人提問和應聘者的回答環節,以及在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討論分析下,通過應聘成功者和失敗者個性品質的分析,明白“做事先做人”的道理.一個成功的應聘者除了要具備扎實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人品道德,謙虛、認真踏實的做人態度,能夠從最低做起的工作態度,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3.學生根據職場成功應聘者所具備的素質要求,對自己做一個準確的定位后,定出一個具體的努力目標.注重在校期間發掘自己的潛能,明確自己適合做什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