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數學的學習方法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涉及到各個領域,但有些孩子偏偏對數學不感興趣,覺得枯燥無味,也有些孩子對數學很有興趣,但是學習起來很吃力,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那么學習數學到底有沒有捷徑呢?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初三數學的學習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初三數學的學習方法一
一、數學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
1.預習方法。
初一學生往往不善于預習,也不知道預習起什么作用,預習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問題和疑點。學生預習時應要求學生做到:一粗讀,先粗略瀏覽教材的有關內容,掌握本節知識的概貌。二細讀,對重要概念、公式、法則、定理反復閱讀、體會、思考,注意知識的形成過程,對難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記號,以便帶著疑問去聽課。方法上可采用隨課預習或單元預習。
2.聽課方法。
在聽課方法的指導方面要處理好“聽”、“思”、“記”的關系。
“聽”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識,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1)聽每節課的學習要求;(2)聽知識引人及知識形成過程;(3)聽懂重點、難點剖析(尤其是預習中的疑點);(4)聽例題解法的思路和數學思想方法的體現;(5)聽好課后小結。
“思”是指學生思維。沒有思維,就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1)多思、勤思,隨聽隨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膽提出問題;(3)善思,由聽和觀察去聯想、猜想、歸納;(4)樹立批判意識,學會反思。可以說“聽”是“思”的基儲關鍵,“思”是“聽”的深化,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本質的內容,會思維才會學習。
“記”是指學生課堂筆記。初一學生一般不會合理記筆記,通常是教師黑板上寫什么學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記”代替“聽”和“思”。有的筆記雖然記得很全,但收效甚微。要求學生:(1)記筆記服從聽講,要掌握記錄時機;(2)記要點、記疑問、記解題思路和方法;(3)記小結、記課后思考題。使學生明確“記”是為“聽”和“思”服務的。
掌握好這三者的關系,就能使課堂這一數學學習主要環節達到較完美的境界。
3.深后復習鞏固及完成作業的方法。
初一學生課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書面作業,忽視必要的鞏固、記憶、復習。
以致出現照例題模仿、套公式解題的現象,造成為交作業而做作業,起不到作業的練習鞏固、深化理解知識的應有作用。要求學生每天先閱讀教材,結合筆記記錄的重點、難點,回顧課堂講授的知識、方法,同時記憶公式、定理(記憶方法有類比記憶、聯想記憶、直觀記憶等)。然后獨立完成作業,解題后再反思。
4.小結或總結方法。
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時,初一學生容易依賴老師,習慣教師帶著復結。我認為從初一開始就應培養學生學會自己總結的方法。在具體指導時可給出復結的途徑。要做到一看:看書、看筆記、看習題,通過看,回憶、熟悉所學內容;二列:列出相關的知識點,標出重點、難點,列出各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這相當于寫出總結要點;三做:在此基礎上有目的、有重點、有選擇地解一些各種檔次、類型的習題,通過解題再反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歸納出體現所學知識的各種題型及解題方法。應該說學會總結是數學學習的最高層次。
初三數學的學習方法二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科學.它是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而且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說,學好數學對于我們每個同學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初中階段,我們就逐漸開始接觸比較難的數學知識了,但是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所以只要一步一步的學好每一階段的知識,學好數學是并不難的。
進入初中后,在數學課的平時學習中,要做到以下幾點,能夠保證將所學的知識掌握牢固。
1.課前認真預習.預習的目的是為了能更好得聽老師講課,通過預習,掌握度要達到百分之八十.帶著預習中不明白的問題去聽老師講課,來解答這類的問題.預習還可以使聽課的整體效率提高.具體的預習方法:將書上的題目做完,畫出知識點,整個過程大約持續15-20分鐘.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將練習冊做完。
2.讓數學課學與練結合.在數學課上,光聽是沒用的.當老師讓同學去黑板上演算時,自己也要在草稿紙上練.如果遇到不懂的難題,一定要提出來,不能不求甚解.否則考試遇到類似的題目就可能不會做.聽老師講課時一定要全神貫注,要注意細節問題,否則“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3.課后及時復習.寫完作業后對當天老師講的內容進行梳理,可以適當地做25分鐘左右的課外題.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書.其課外題內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課。
4.單元測驗是為了檢測近期的學習情況.其實分數代表的是你的過去,關鍵的是對于每次考試的總結和吸取教訓,是為了讓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師經常會在沒通知的情況下進行考試,所以要及時做到“課后復習”。
期中期末階段的學習中要將平時的單元檢測卷整理整齊,并且將錯題再做一遍.如果整張試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復印將試卷重做一遍.除試卷外,還可以將作業上的錯題、難題、易錯題重做一遍。
如果想得高分,在選擇、填空、計算題上是不能丟分的。在考數學的時候思想不能開小差,而且遇到難題時不能想“沒考好怎么辦啊”等內容。在通常情況下,期末考試的難題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種。遇到這種題目要沉著冷靜,利用題目給你的一切條件進行分析。在期中、期末考試中有充足的時間,將自己的速度壓下來,不是越快越好,爭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鐘的時間檢查。
最終提醒大家:多做題有一定作用,但上課聽講、認真答題及提高準確率、總結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還要將所學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當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了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初三數學的學習方法三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感興趣,才能把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在學習的對象上,使感知覺活躍,注意力集中,觀察敏銳,記憶持久而準確,思維敏銳而豐富,激發和強化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培養學習興趣呢!數學學科由于自身的內容局限性,有很多學生認為數學天天就是算來算去,一點意思都沒有,所以有些學生干脆就放棄了這門學科。所以新東方一對一韓兵兵老師告訴學生主動去接觸數學,了解數學,嘗試著與數學做朋友,有時間找兩道題算一算,解一解,一開始你可能算不對,偶爾算對一道你會很高興,會很有成就感,時間長了你的準確率自然就會提高,這樣慢慢地你就會喜歡上它。這和我們玩球是一樣的,比如說你不喜歡玩籃球,但如果你主動去接觸它,有時間就去投投籃,拍拍球,一開始你可能投不進去,偶爾投進一個,你就會很高興,時間長了,你投進的多了,你也就喜歡上籃球了。所以,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學習主動性自然就會增強,成績也就會跟著提高了。
師者,解惑也
在學校上課時要認真聽老師講課,因為上課老師講授的解題方法往往具有代表性,是最為合理或簡便的,如果把關鍵的話語漏掉了,則可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其次,新課標對學生在能力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要多動手實驗,一方面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觀察分析推理能力,以上雖是老生常談,但是卻可以讓我們提高學習效率,不磨刀背。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考是學習方法的核心和靈魂。思考的源泉是問,在學習中應注意不要輕易放過任何問題,有了問題也不要急于求人,力求獨立思考,另外還要特別注意思維的嚴密性,在解題中如果考慮不周密則顧此失彼,妨礙了數學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不少學生在教師評講完試卷總覺得自己懂得解題知識卻不會解題,就認為自己笨,理解力差,卻沒從自己的學習方法去找原因,知識雖有認識層次,卻還未達到靈活運用層次,因此遇到了些陌生的題目就束手無策。要真正把握知識,找出知識的內涵和外延,在解題過程中聯系已學的有關知識,構思解題思路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考試中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性,從而變的得心應手。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其中我有一位學生學習很刻苦,每天學習到很晚,做大量的習題,但是成績平平,原因在于他只重視做題的數量而不重視質量,做了很多重復的題又不善于總結,白白浪費時間做了無用功。我們不必每一分鐘都學,但是學習時每一分鐘都要有收獲。這就像N個0相加結果仍是0,而N個0.0001相加的結果就不是0.0001了,所謂積少成多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數學基礎差的學生,寧可集中時間做好幾道題,也不能只貪圖數量而忽略了質量,出現“貪多嚼不爛”的現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平時多與同學交流,要虛心、多想、多問。博取百家之長為己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其實好的學習方法有很多,各人都有自己的絕招,只要大家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就一定有收獲。
恒也,衡也
學習不但要持之于恒,而且要“持之以衡”。“持之以衡”的意思就是平衡各學科的學習時間。學習最忌諱偏科,“木桶原理”說得好:把成績看成一個盛水的木桶,它的側面有五塊木板,而這個水桶的容積是由最低的那塊木板決定的,而不是由最高的那塊決定的。所以,在保持優勢科目的同時要把差補上來,同時注意不要讓好科目變成差科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