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實行新高考的省份
浙江、上海等2省市是第一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個3為語文、數學、外語,第二個3為3門選考科目。
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4省市是第二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高考采用3+3模式,不分文理科,其中第一個3為語文、數學、外語,第二個3為3門選考科目。
河北、遼寧、江蘇、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等8省市是第三批新高考改革省份,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新高考政策如何選科
1.提前做好職業規劃,父母要幫孩子把好關。很多家長覺得,剛上高中就考慮孩子未來做什么工作有點太早了,其實一點也不早,現在的選科組合都會影響未來大學的專業選擇。比如你想學機械制造、計算機編程、建筑設計等等,這些專業基本都要選物理,還有一些醫學類的專業,必須要選生物,有的還要選化學。
2.高一新生入校兩個月后,基本可以了解適應高中的知識體系和學習節奏,因此,建議學生依照本人實際情況,找準定位,早做生涯規劃,家長、老師和學校也要進行多方面聯動,幫助學生盡早發現其智能優勢,適時確立符合自己優勢的人生理想和目標。
3.在選科之前,我們要確定我們大致的高考報考方向,也就是之前一直在講的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不想學工科,醫學又或者是經濟學,統計學的,我們就可以先確定選擇歷史學科,其次是物理,再根據這兩科的學習成績來選擇究竟是選物理還是歷史,畢竟最后的高考分數也是很重要的。
4.根據我們的學習成績,高考的專業,我們去做減法的時候,確定了我們是選擇物理或是歷史,我們再根據剩下的考試科目的成績,確定我們應該選擇哪幾科就好了。這就是我們的綜合選科,它不是一個固定的選課方式,而是發揚我們的優勢來避開我們的劣勢。
新高考3+2+1模式怎么選科
1、學業成績
要看自己在某一學科中的學習成績與是否勝于另一學科中的成績。如果你在這個學科上取得的成績遠遠超過了其他學科,那么你應該首先選擇這個學科。學業成績至少要看三、四次主要考試的位次對比,再做決定,選擇哪一科。
2、興趣愛好
要看自己是不是特別喜歡該科目,如果你特別喜歡這個科目,那么一般應該先選這個科目。
3、職業傾向
如果不想讀工學專業,物理可以不選;選考歷史、地理、政治三門,是絕對不能讀醫學專業的。不同高校的不同專業的考試科目要求不一樣,學生根據要報考的院系和專業所要求的必考科目選擇自己的選考科目。這里需要強調一下,各個學校同一個專業其選考科目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新高考選科組合
(1)歷史+政治+地理選科組合:
藝術專業、傳媒專業。一些致力于考取漢語言文學、新聞學、社會學、國際政治等專業的考生幾乎選擇的都是這個傳統的文科綜合。
(2)歷史+政治+生物選科組合:
日語、體育、醫學類普通生。生物成績在3門理科當中更為優秀。,除去生物系以及生物工程類的專業對生物有明確限制要求以外,其他大部分專業很少對生物科目有較高要求。
(3)歷史+化學+地理選科組合:
對物理不感興趣或物理成績很差,而文科特別優秀的學生是最佳選擇。
(4)歷史+地理+生物選科組合:
日語、體育、醫學類普通生。地理生物學習起來相對簡單,特別適合體育專業學生。但競爭力很大。
如何合理選擇高考科目
1.專業方向
現在該專業與學生的選修課掛鉤。例如,如果學生選擇物理,他們可以申請90%的專業。然而,有些學生的物理成績很差,所以他們不得不選擇回避。其實,對學生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定自己的專業。最好弄清楚一些學校的專業。
雖然專業名稱相同,但不同學校對學生的要求不同。對于同一專業,有的學校可能會要求學生選擇物理,有的學校則要求學生選擇物理或化學。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明確了自己的專業,可以直接指導學科組合。在確定幾個選項組合后,他們可以決定自己的課程選擇。
似乎只是高中科目,但也影響了我們如何申請高考。因此,在選題時,必須著眼長遠。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還要考慮未來專業的選擇。一些專業的局限性是什么?我們需要提前了解他們。
2.結合自身實力
學生基本上都有一點偏科,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好科,也有自己的弱科。比如物理,有些人很容易學,老師也很容易理解,而有些人學習起來很辛苦,很累。每天花了很多時間,但學習成績還是沒有提高。
不過,在正常情況下,即使你的薄弱科目也不應該比全班平均分低多少。否則,問題很可能是你自己的。如果你的主修科目能與你選擇的專業相對應,那就更好了,但如果不能,就盡量嘗試其他科目的組合。
3.綜合辦學能力
雖然理論上有12種不同的學生組合,但大多數學校不能提供這么多的組合。畢竟,它對學校的教學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學校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很高,學校不可能單獨為幾個學生設置幾個班。這也會造成教師資源的極大浪費。
據了解,大多數學校直接給出幾個具體的組合,學生只能從這些組合中進行選擇。基本上,學校會把重點放在自己的強項上。比如這所學校的物理教學實力很強,老師也很強。他們可能專注于物理,并進行各種學科組合。這樣的學生盡量選擇學校教學,但他們未來的表現會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