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總分怎么計算
1.3+3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數及總分
第一個3: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每門滿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總分450分;
第二個3:另外3門選考科目通常滿分為100分,采用等級賦分,總分300分,所以總共滿分為750分(上海選考科目單科滿分70分,高考總滿分為660分)
2.3+1+2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數及總分
高考總分750分
“3”為全國統一高考科目語文、數學、外語3門,每科滿分均為150分,總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計入考生總成績。
“1”由考生在物理、歷史2門首選科目中選擇1門,以原始分計入考生總成績,滿分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4門再選科目中選擇2門,以等級分計入考生總成績,每科滿分均為100分。
新高考賦分模式什么意思
等級賦分制是新高考規定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等級賦分制簡單來說,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后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
舉個例子,某次考試:學生A歷史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100分。學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為了76分。也就是不論分數論檔位,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此等級賦分制只針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選考科目,統考科目(語、數、外)仍按卷面分計算。
賦分的具體規則:
固定的比例及對應的等級、賦分區間。
以實際參加該科選考人數的成績為基數,將各考生原始成績從高到低劃分為A、B、C、D、E共5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
以上5個等級及各等級對應的比例及賦分區間是事先設定的固定規則,轉換后賦分成績滿分為100分,賦分起點為30分。
高考改革前后具體對比
1、考試科目變化
改革前:高考采取文理分科,科目有四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或是文綜);
改革后:取消文理分科;采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數外必考,物化生、政史地6選3考試。
影響:
文理分科,禁錮學習思維,不利于學生綜合發展。
文理分科后,對理科生而言,只顧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于文史知識的了解,以至于到了大學之后缺乏文化底蘊。
而對于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了“應試性人才”,顯然,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有利于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綜合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能夠繼續發揮綜合優勢,也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更為以后的就業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但同時也會造成為了高考分數,導致個別科目無人愿意選擇的局面,比如綜合評估較難的學科——物理!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后: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后,選三科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
影響:
首先,高校會逐漸重視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重視,有助于高三學生重視水平考試而不是單純當做高中畢業考試;
其次,改革后,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試排在高考之后,也有助于減輕高三考生的壓力,尤其偏科生。
最后,三科選三門考試,有利于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科興趣而不是機械簡單的應試。
3、外語考試
改革前:只有一次統考,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后:增加聽力考試;高中階段會組織考試兩次外語,取成績最高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影響:外語考試進行兩次,取成績最高者計入總分,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大手筆,兩次考試既可以給學生更多時間準備和復習。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
但也會形成不良競爭,即無論第一次考試好壞,都會參加第二次考試,因為無論如何都會選擇最好的一次作為成績。
4、綜合素質評價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了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后: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影響: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變教師評價觀念,推動教學改革;變革考試評價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優化學校整體工作,彰顯學校辦學特色。
新高考改革給高中帶來的優勢和挑戰
1、優勢:高中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根據自己喜歡的高校和專業的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三門選考科目。
2、挑戰:以浙江省為例,3門選考科目,可以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技術7門科目中任意選擇組合。這樣的組合排列達到了35種,這么多的選擇給學生選課和高中安排課程造成了巨大的挑戰。導致某些高中只限定了幾種選擇,開設幾種課程,學生只能在這幾種選擇中選課,否則無法開課。
35種選擇形式,造成學生選課并非從興趣和愛好的角度出發而選擇,他們會從科目的難易程度出發。浙江省_年公布的高考選科科目發現,物理是滿足高校專業選科要求覆蓋率最高的科目,達到了91%的覆蓋率。但是學生在選擇的時候,都避開了物理。從杭州市_年10月公布的選考數據發現,選考最多的是化學,然后依次是地理、歷史、政治、物理、生物、技術,物理列倒數第三位。
從志愿填報的角度來說,一個學生要填報80個專業志愿,由于批次合并后增加了區分高校層次的難度,對于家長和考生來說,如果對高校沒有深刻的研究和調查,志愿填報的時候就有可能會出現“一本分數,填報三本專業”的現象,這給考生和家長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新高考是什么意思
現行的高考制度是,3+X,也就是語、數、外加綜合。這次改革之后,高考科目調整為“3科統一高考科目+3科學生選課科目”。簡稱“3+3”,就是保持現行統一高考的語、數、外3科不變,將現行的文綜、理綜調整為由考生根據本人興趣特長和擬報考學校及專業要求,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科等級性考試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參加考試并計入高考總成績。
外語實行“一年兩考”,考生可以分別在4月份、6月份參加兩次外語考試,將其中高的一次成績計入高考總分。外語考試包括筆試和聽力。學生可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增加學生的選擇權。考試科目總分75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