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成都市武侯區小升初政策
1、堅持“就近入學”
公辦學校實行按戶籍劃片入學或多校劃片電腦隨機錄取入學。按照“學校劃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學”,區教育局依據戶籍適齡兒童少年人數,遵循入學劃片歷史沿革,結合學校分布、學校規模、交通狀況、新建小區、街道和人口變動等因素,科學劃定服務范圍,片區劃定后應保持相對穩定。
建立義務教育階段常住人口學齡兒童摸底調查制度,加強對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的預測分析,對服務范圍內出現常住人口中適齡兒童逐年增加、學位供給緊張的小學,實行“兩個一致”和“一套房屋優先解決一個家庭的戶籍適齡兒童就近劃片入學”,其他遷入的戶籍適齡兒童統籌安排入學。
2、堅持“免試入學”
嚴格執行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規定,保障所有符合條件的適齡兒童少年均有一個公辦學位。嚴禁通過筆試、面試、面談、評測、簡歷等任何形式或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成績、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選拔生源;嚴禁與社會組織、培訓機構掛鉤招生;嚴禁違規跨區域招生。學校須嚴格實施均衡編班,按照“班額、生源、男女比例等基本均衡”的原則,均衡分配學生、配置師資,不得以教育信息化改革等名義分班并取名。
3、堅持“公民同招”
公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實行同步招生。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入學及錄取工作均納入全省、全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平臺統一管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嚴格落實國家、省、市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規定要求,優先滿足本區戶籍適齡兒童少年、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及其他符合政策的適齡兒童少年入學需求,不得在成都市外招生。
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計劃按照“只減不增”的原則進行審核,并報市教育局同意后公布。招生報名人數超過核定招生計劃數的民辦學校,實行電腦隨機錄取;未超過核定招生計劃數的,直接錄取全部報名學生。民辦學校補錄面向符合民辦學校網報條件且未被民辦學校錄取過的所有學生,補錄仍未完成招生計劃的學校,不再招生。
保障入學權益
1、入學對象
公辦初中入學對象:
本區戶籍小學畢業生、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及其他符合政策的小學畢業生。
民辦初中入學對象:
符合民辦初中招生簡章中招生條件的小學畢業生(本市戶籍小學畢業生、本市學籍小學畢業生、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及其他符合政策的學生)。
2、特別提醒
雙胞胎(多胞胎)子女參加電腦隨機錄取時,家長可自愿提出申請“雙胞胎(多胞胎)綁定”電腦隨機錄取(中學于4月20日—27日、小學于5月8日—19日通過“成都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服務平臺”申請)。
因電腦隨機錄取導致多子女不能同時就讀同一學校(校區)的,家長可于5月26日—29日通過“成都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服務平臺”,申請擬入學小孩與已在讀大孩就讀同一學校(校區),區教育局參照家長意愿統籌安排入學。
小一、小升初信息采集、現場審核工作結束后至新學期開學前,戶籍從外地遷入或因其他各種原因未進行信息采集和現場審核的本區戶籍適齡兒童少年申請入學的,由區教育局根據學位情況統籌安排公辦學位。
03、規范入學管理
落實控輟保學職責
學校要認真履行義務教育控輟保學法定職責,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應入盡入。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的,其法定監護人應當持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檢查證明,于5月22日—25日向區教育局指定的戶籍適齡兒童入學登記點(學校)提交延緩入學申請,經批準備案后方可延緩入學。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一年,期滿后仍不能就學的,應當重新提出申請。
強化招生計劃管理
在招生入學系統和學籍系統中明確設置各學校各學段招生計劃數,落實招生計劃剛性執行。符合小升初政策入學是申請普通高中指標到校生的必要條件之一。
規范報名信息采集
運用“成都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服務平臺”實行一網通辦,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則,簡化入學手續。預防接種證明不作為入學報名前置條件,可在開學后及時要求學生提供;嚴禁采集學生家長職務和收入信息。
嚴格規范學籍管理
嚴格學籍注冊,逐校審核,確保學校招生計劃、招生結果和學籍注冊協同統一,并在每年9月至10月新生報名注冊學籍時實行逐一核對、批量導入。不得為超計劃、違規選拔、違規跨區域招收的學生辦理學籍注冊,并嚴肅追究違規學校責任。嚴格學籍轉接管理,學校不得接收未按規定辦理轉學手續的學生入學,不得迫使沒有申請轉學的學生轉學,由此造成學生輟學的,由相關學校承擔責任。學校不得以增班轉學選拔學生。區教育局通過學籍系統動態監測學生轉學情況,重點監管小學高段的批量轉學,堅決防止通過轉學提前搶挖生源。
小升初容易出現的四大誤區
誤區一
專挑名氣大的學校
重點學校報名人數非常多,綜合實力肯定不差,單純追求學校名氣,但未必真正適合自己的孩子。
建議
考慮學校時重點思考三個方面:
1、學校的教學理念是否適合孩子;
2、上學的路程遠近,因為初中課業壓力大,孩子年紀也小,路程過遠會很辛苦;
3、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抗壓能力,因為重點學校一般學習壓力都會比較大,老師講課進度也會相對快一些。
如果固執的把目標鎖定在,很可能錯失其他學校的機會。
另外,生源都是來自全市的牛娃,上課內容難度深、進度快,抗壓能力不強,是很難適應這種競爭氛圍的。
如果孩子實力較強,可以考慮大家常說的一類學校。如果孩子對英語感興趣,可以考慮外語特色的學校。如果要寄宿,則可以考慮住宿和管理都較好的學校。
如果孩子不愿寄宿,或者孩子比較愛玩,就要考慮就近入學,家長自己多關注關注??傊?,根據孩子情況,綜合選擇合適的學校,擇校不能跟風。
誤區二
小升初只是六年級孩子的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還沒到六年級,小升初離孩子還很遠。等到真正小升初的時候發現時間不夠用,很難上好的民辦初中。
建議
準備小升初,雖然不至于從小學一二年級抓起,但五年級開始還是有必要的。
知識是靠儲備的,六年級再開始準備顯然是比較倉促的,至少要在五年級開始準備,才能更好地應對小升初考試。
誤區三
過度焦慮
目前升學競爭激烈,孩子一次成績不好,不少家長就會感到很焦慮。
建議
想讓孩子保持好的心態,家長首先自己就需要有好的心態,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預估,而不要期望過高。
在小學升學的過程中,每年的升學內容雖然說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基本的概念一定要了解清楚。
如果自己無法了解的,可以多去參加升學相關的分析講座,或者泡微信群。
了解了小升初的政策、時間等相關內容,什么時間該干什么做到心中有數,就能更從容的應對,減少焦慮。
誤區四
經常批評孩子
有些家長動輒就對孩子批評訓斥,最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在升學的沖刺階段,自信心對于考生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建議
多從孩子身上挖掘長處和優點,對于他們每一點的進步都及時鼓勵和表揚。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慢慢建立起信心。
愿面臨升學的孩子,最終都能如愿以償,在理想的學校開始新的征程!
小升初學習方法:10個提高數學記憶力
(一)歸類記憶法
就是按照識記材料的性質、特征及其內在聯系,進行歸納分類,以便資助學生記憶。好比,學完計量單位后,可以把學過的所有內容歸納為五類: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和容積單位;重量單位;時間單位。前四類包羅公、市制和換算,第五類包羅世紀、年、月、日、分、秒及其進率。這樣歸類,能夠把紛紜復雜的事物系統化、條理化,易于記憶。
(二)諧音記憶法
這種記憶法便是利用某些識記材料的諧音來進行記憶,使學生印象深刻,不易遺忘。
(三)比力記憶法
有些數學知識之間是很容易混淆的,可以應用一些概念的對立關系,抓住概念中關鍵地方進行比力,便可資助學生區別和記憶。
(四)歌訣記憶法
就是把要記憶的數學知識編成歌謠、口訣或順口溜,從而便于記憶。好比,識記分數乘、除法法則,就可編出這樣四句歌訣:“分數相乘很分明,分子分母各相乘,分數除法紛歧樣,除數顛倒再相乘?!辈捎眠@種方法來記憶,學生不但容易記,并且記得牢。
(五)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一種有效的最基本的記憶方法,豐富的數學知識,靠死記硬背是容易忘記的,只有深刻理解了才能記牢。因此,對概念、性質的概括、法則的得出、公式的推導等過程都必需一清二楚。好比,各種面積公式,其中長方形面積公式是最基本的,其他圖形的面積公式都可以從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推導出來。學生理解了推導的過程和關系,就容易記住各種圖形的面積公式了。
(六)規律記憶法
即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進行記憶。好比,識記公制長度單位、面積單位、表現單位的化法和聚法?;ê途鄯ㄊ腔ツ媛撓?,即高級單位的數值_進率:低級單位的數值,低級單位的數值 進率=高級單位的數值。掌握了這兩條規律,化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規律記憶,需要學生開動腦筋對所學的有關材料進行加工和組織,因而記憶安穩。
(七)列表記憶法
就是把某些容易混淆的識記材料列成表格,達到記憶之目的。這種方法具有明顯性、直觀性和對比性。好比,要識記質數、質因數、互質數這三個概念的區別,就可列成表來資助學生記憶。
(八)重點記憶法
隨著年齡的增長,所學的數學知識也越來越多,學生要想全面記住,既浪費時間且記憶效果欠安。因此,要讓學生學會記憶重點內容,學生在記住了重點內容的基礎上,再通過推導、聯想等方法便可記住其他內容了。好比,學習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量 工作時間=工作效率。這三者關系中只要記住了第一個數量關系,后面兩個數量關系就可按照乘法和除法的關系推導出來。這樣去記,減輕了學生記憶的負擔,提高了記憶的效率。
(九)聯想記憶法
就是通過一件熟悉的事物想到與它有聯系的另一件事物來進行記憶。好比,從整數加、減法的法則聯想到小數加、減法的法則,由加法交換律、結合律聯想到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聯想可以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記憶方法。
(十)實踐記憶法
這就是通過學生動手動腦、實驗操作,得出結論來進行記憶。好比,學習了有關的面積、地積的知識后,可讓學生自已動手去量一塊地,算算畝產量;學習了統計圖表知識后,可讓學生畫一張自已所在班級身高、體重等情況的統計表或統計圖。學生通過親自實踐來驗證,就會得到久而不忘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