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秋國慶哪幾天三倍工資
國慶節(jié)法定假日為10月1日、2日、3日三天,由于今年中秋和國慶節(jié)一起放假,中秋節(jié)法定假日為9月29日,因此,中秋節(jié)、國慶節(jié)8天假期里,有四天是三倍工資,分別是:9月29日、10月1日、2日、3日,有四天是雙倍工資,分別是:9月30日、10月4日、5日、6日。
加班費計算公式:
法定節(jié)假日加班費=月工資基數(shù)÷21.75天×法定節(jié)假日加班天數(shù)×300%
休息日加班費=月工資基數(shù)÷21.75天×休息日加班天數(shù)×200%(若用人單位不安排補休)
中秋節(jié)到底是怎么來的?
中秋節(jié)則是由傳統(tǒng)的“祭月”而來,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神話故事中,嫦娥奔月后,眾人為了紀念她,于是有了中秋節(jié)。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上古時期的《周禮》,“中秋迎寒夜”便是古人崇敬月神祭祀典禮的描寫,古代帝王也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國古人把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部分,農(nóng)歷七、八、九三個月為秋季,八月居秋季當中,因此稱為“仲秋”,八月十五又居“仲秋”之中,所以又稱“中秋”。中秋節(jié)從唐朝發(fā)展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節(jié)也有“秋節(jié)”、“八月節(jié)”、“月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女兒節(jié)”等諸多名稱。
中秋節(jié)最早起源于古人對月亮天體的崇拜,古人缺乏對宇宙自然科學現(xiàn)象的認識,將日月這兩大天體,視為代表著世界的兩極,因此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動。月亮遙不可及的神秘色彩,也引發(fā)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廣寒宮玉蟾”以及“唐明皇游月宮”等神話故事和傳說,都是古人豐富現(xiàn)象力的表現(xiàn)。
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
一、秋暮夕月
夕月,就是祭拜月神。傳說在戰(zhàn)國時代,齊國有個丑女,名叫無鹽,年幼時曾虔誠拜月,后來以超群品德入宮。某年八月十五在宮中賞月,正巧齊宣王也在宮中游逛,看到月光下的無鹽,覺得她美麗動人,于是就冊封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的習俗,從此就流傳下來。
二、嫦娥奔月
后羿因為射下天上的九個太陽,為民除害,深受天下百姓的尊敬和愛戴。隨后就娶了美麗善良的嫦娥作為妻子。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從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于是便向王母娘娘求得兩顆長生不老的仙丹,服下一顆可以長生不老,服下兩顆可以升天成仙,后羿不忍撇下妻子自己升天,所以就把兩顆仙丹交給嫦娥珍藏起來。
后羿有個徒弟,名叫逢蒙,是個小人,嫦娥將仙丹藏進百寶匣時,被他偷窺到了,就打起了仙丹的主意。三天后,后羿帶領弟子們?nèi)メ鳙C,逢蒙稱病沒去,等后羿走后,就手持寶劍威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自知不是逢蒙的對手,就手疾眼快地打開寶匣,把兩顆仙丹一口氣都吞了下去。嫦娥吞下仙丹后,立刻感覺身體輕飄,已經(jīng)能夠飛了,于是飛出窗口,飛向天空。因為牽掛丈夫后羿,所以嫦娥就降落在離人家最近的月亮上。
后羿回家后,侍女們向他講述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又驚又怒,惡徒逢蒙已經(jīng)逃亡,后羿悲痛欲絕,頓足捶胸,仰望天空呼喊妻子的名字。朦朧中發(fā)現(xiàn),當天晚上的月亮格外明亮,恰好這天是八月十五日,并且月亮里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于是后羿便便派人到嫦娥最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遙祭月宮里的嫦娥。從此以后,每逢八月十五,老百姓們也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祭拜嫦娥,為漂亮、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三、中秋起義
元朝末年,朱元璋聯(lián)合各地反抗力量,準備發(fā)動起義。軍師劉伯溫想出一條妙計,利用中秋節(jié)大家互相饋贈麥餅的機會,在麥餅中夾帶字條,傳遞起義信息,約定于八月十五日晚上同時舉行起義。后來起義成功,朱元璋便傳下口諭,每年到了中秋節(jié),便把當年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日糕點賞賜群臣。從此,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四、燒塔起義
元朝末年,劉福通、韓山童等白蓮教首領利用宗教作掩護,發(fā)動農(nóng)民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普遍響應。潮汕人民為了與周邊地區(qū)的起義軍步調(diào)一致,按事前密約,在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的地方用瓦片建塔,燃燒大火,作為起義的行動信號。后來,燒塔就成為中秋節(jié)的習俗,被世代流傳下來。
五、舞龍驅(qū)疫
相傳在很早以前,香港銅鑼灣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之后,出現(xiàn)了一條大蟒蛇,到處作惡,危害鄉(xiāng)鄰,村民們非常氣憤,大家齊心協(xié)力,終于將蟒蛇降服。可第二天卻發(fā)現(xiàn)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區(qū)便爆發(fā)了瘟疫。這時,村中的父老忽然在夢中被菩薩告知,只要在中秋節(jié)舞動火龍,就能將瘟疫驅(qū)除。從此以后,每到中秋節(jié),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下來。
六、兔爺治病
傳說在古時候,老北京城里鬧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有人染上,吃什么藥也不管用。嫦娥看到人們的病苦,非常難過,就派玉兔到人間為百姓消災治病。
于是,玉兔就變成一個少女,來到北京城,走街串巷,治好了很多的病人。玉兔為人治病,什么報酬都不要,只借別人衣服穿,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一會兒是女人,一會兒是算命的,一會兒又是賣油的,最后走遍北京城內(nèi)外,直到瘟疫消除。
中秋節(jié)賞月的來歷
每逢中秋來臨,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jù)《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秋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jié)”,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jié)在八月內(nèi)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中秋節(jié)的習俗介紹
中秋節(jié)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jié)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jié)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淵源。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月餅
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來歷史悠久。“月餅”一詞,在現(xiàn)存文獻,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發(fā)展至今,中秋節(jié)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jié)的必備習俗,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中秋除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fā)》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jié)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jié)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jié)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nèi)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guī)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jié)。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shù)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