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有哪些看點
《長安三萬里》有哪些看點
《長安三萬里》與追光以往的作品相比,技術上又實現了新的挑戰和突破:有著最多的人物不同狀態版本、最多的二級角色、最多的場景、最多的同一場景氣候變化和天氣變化,以及制作層面燈光的高復雜度。此外,除了觀眾認為的高難度動作戲,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電影中的大量文戲反而更考驗動畫的精度和表演的功底。
《將進酒》這場戲是影片中的高潮之一,從故事板、設計,到動畫表演,再到特效、配音,整體都很有挑戰:眾詩人在碩大的鯤鵬伴隨下從黃河暢游至銀河,天宮中的眾仙向他們舉杯致意,整幕劇以“李白式”的超現實主義在瑰麗絢爛的光影中給觀眾以極佳的視覺享受。尤其是《將進酒》的詩情感飽滿、豪放無比,為了能從視覺呈現上匹配這首詩,主創反復嘗試了很多次,光“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句話就做了很多版本。且這場戲是在李白念詩的聲音里完成的,臺詞、音樂、畫面都需要做到和諧,非常考驗視覺想象力。主創表示:“我們留下了視覺化的《將進酒》。很多年后大家提起這首詩,不只是名家的解讀,不只是戲劇的演繹,還有一幫人用動畫的形式呈現了這些千古名句。”
《長安三萬里》講了什么樣的故事
追光動畫《長安三萬里》正式上映。沒有神話傳說,沒有正邪纏斗,沒有家庭場景,也沒有愛情故事,這部長達168分鐘的動畫電影以全新的思路,呈現出一幅由唐詩浸染而出的絢爛畫卷,并于其中探討了頗具深意的人心旅程。
很難用一句話簡述《長安三萬里》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這部電影里能看到李白、高適的人生與理想,包括他二人、杜甫等一眾唐朝詩人的群像,其中呈現了不止48首被吟誦出的唐詩意象,呈演了邊塞戰火、安史之亂,更有長安城的繁華與衰落……《長安三萬里》找到了一個別致的入口,帶領觀眾“夢回唐朝”。
從李白、杜甫,到王維、王昌齡、賀知章、李龜年,這些對人們來說十分熟悉而又遙遠的名字在《長安三萬里》中得到了生動的”落實“,而帶領人們走近他們的別致切口,是高適。
在《長安三萬里》中,高適眼中的李白,除了人們都熟悉的浪漫和天才,明顯更加立體和全面,求功名中的屢屢失意呈現出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肆意灑脫背后“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的悲涼色彩。
有觀眾統計,《長安三萬里》中前后共吟誦了48首唐詩,當熟悉的詩句響起,大銀幕前無數的小聲誦讀“回應”也成為該片放映中獨有的影院“景觀”。
《長安三萬里》導演是誰?
《長安三萬里》是由謝君偉、鄒靖導演的一部歷史動畫電影。
《長安三萬里》為什么會是三萬里
《長安三萬里》片名:其實取自明代詩人陳子龍《從軍行》中的詩句,“夢到長安三萬里,海風吹斷磧西頭”。其中“長安”代表的是大唐詩人追求的理想之地,而“三萬里”則是大唐詩人們和理想之間的距離。
《長安三萬里》的出現讓人感慨,在各種封神宇宙之外,國產動畫電影終于將目光投向了歷史的富礦。具體題材選擇大唐盛世至安史之亂,一眾詩人的人生沉浮,挑動了每個中文語境生長之人的文化DNA。
片子前半段并未將重點落在大唐風華上,而是著墨于恢弘氣象的陰暗面,即舊門閥的資源壟斷、朝政的日益衰敗與青年才俊的壯志難酬。鮮衣怒馬的新科進士,一日看盡長安花,而商人之后李白干謁權貴吃了閉門羹,高適發現自己的家族在京城人心中早已沒落。后來兩人都有了一定詩名,但高適十分清楚,自己寫詩針砭時弊,只會招致權臣忌恨,絲毫無益于仕進。
高適與李白,性情一內斂一飛揚,都空有報國理想,懷才不遇。主創拎出頗具當下性的這點,狂者李白、狷者高適由此變得親切起來,激起今人共鳴。我們天資各異,但都有過李白那一份自命不凡,在世間碰壁后,亦會生出逃離規則束縛的出離心,在他的大起大落里,我們唏噓不已,同時感到一股提振人心的力量。高適沉潛修行,于亂世中大器晚成,我們欽佩他的信念感,也羨慕他最終在疆場回轉天地。
在歷史改編方面,《長安三萬里》基本遵循了“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在高適不救李白、高適與吐蕃之戰等情節上,該片有比較主觀的演繹,但圍繞這些事件本來也有不少論爭,是存在創作發揮空間的。
《長安三萬里》適合孩子看嗎
對于孩童來說,觀看此片最大的樂趣或許是找到課本里熟悉的詩詞跟著念誦。但168分鐘的時長和厚重的情節,只會讓他們坐立難安。除去對于歷史和古典文學感興趣的學生,應該說,與這部動畫最能共鳴的,是在社會上緩慢受錘的普通人。
影片的最高潮出現在后半部分,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在齊州加入道籍后與高適、杜甫、李邕以及岑夫子、丹丘生痛飲,遂作《將進酒》。在動畫效果的加持下,已經些許滄桑的中年李白手里捧著一碗清酒,高呼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豪爽地與每一個人碰杯。清酒入口,醉了詩人,詩仙李白乘著一只颯爽英姿的白鶴飛到天上,把詩興和美酒也都帶到了天上。在璀璨華麗的云端,李白與神仙共飲,與鵬鳥共飲,與仙鹿共飲。這段鏡頭讓觀眾感覺,就在這樣半醉半醒的夢境中,詩仙終于得到了他畢生追求的不羈和自由。而所有的不如意,都在那一句“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中消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