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李白為什么忘記與高適的約定
《長安三萬里》李白為什么忘記與高適的約定
《長安三萬里》李白忘記與高適約定的原因:1、展示李白的不拘小節,2、展示李白和高適的性格差異。
高適、李白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布衣白身,但布衣和布衣是不同的,高適是非常典型的農民布衣,比一般農民,高適是耕讀傳家,官方記載也相對詳細,比較好寫。
而李白是商賈布衣,說得直觀一些,他和西門慶處于類似的社會生態位,西門慶非常符合我們對豪商富賈或者說暴發戶的刻板印象,但李白不一樣,從兩漢到唐朝,大商賈這個階層基本是世家豪族的旁支,簡單來說他們也讀書,是儒商文化的源頭。
古代商貿和今天商貿最大區別是,運輸風險非常高,因此非常依賴地方武裝勢力,也需要四處結交人脈。
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李白從小跟隨家里人,不是家里應酬,就是外出應酬,還有商貿旅途中的應酬,當然最少不了的是和地方主管商貿賦稅的官吏打交道,如果完全沒有文化水平是兜不住這些人情往來的,也很難去進行跨地域的大宗商貿,你看西門慶就只能在清河縣橫行,出了清河縣啥也不是,他也只配和高官家仆打交道,但李白家里的能量層級不一樣,是能直接和中上層官僚打上交道的,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文商李白,記不住和高適的約定也是不可能的。
最大的可能是,他約了一堆人,而不只是高適。
《長安三萬里》為什么是三萬里
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三萬里”是一個象征性的數字,代表著大唐江山的廣闊和壯麗。在這個數字中,也可以解讀出一些具體的含義。
首先,“三萬里”可以代表著大唐江山的壯闊和廣袤。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其疆域遼闊,橫跨亞歐非三大洲,涵蓋了現在的中國、中亞、南亞、西亞等地。這個數字“三萬里”正是為了展現大唐江山的遼闊和壯麗,同時也表達了對大唐盛世的向往和敬仰之情。
其次,“三萬里”也可以被理解為心理距離的象征。在電影中,長安是大唐群星的理想之地,而“三萬里”則代表著他們與心中理想的距離。這個距離既可以是實際的距離,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距離。在故事中,人物們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需要不斷地跨越各種障礙和難關,他們需要克服困難、堅持信念、勇往直前,最終才能到達理想之地。
綜上所述,“長安三萬里”中的“三萬里”是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數字,它既代表著大唐江山的廣闊和壯麗,也象征著人物們為了追求理想而需要跨越的心理距離。
《長安三萬里》劇情簡介
安史之亂后數年,吐蕃大軍入侵西南,大唐節度使高適交戰不利。長安岌岌可危。困守孤城的高適向監軍太監回憶起自己與李白的一生往事。
《長安三萬里》出品公司有哪些
上海追光影業有限公司、北京阿里巴巴影業文化有限公司、天津貓眼微影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微夢創科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聯合出品)
《長安三萬里》中蘊含著哪些歷史素材和史實依據
李白
《唐才子傳》里記載,李白年輕的時候“喜縱橫,擊劍為任俠,輕財好施。”
在這部電影里,李白便自然而然地吟誦了“撫長劍,一揚眉。”
除了人物的特性之外,李白的性格復雜度在電影里也有所體現。
第一個階段是開元年間。他對高適說:“我們身當如此盛世,當為大鵬。”在歷史上,李白也留下過“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佳句。
第二個歷史階段是天寶年間。李白受玉真公主的引薦入朝做官。“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后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而后游歷各地。
第三個階段是安史之亂。在御赦回鄉,路過白帝城的時候,李白留下了名篇“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在《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里,重大的歷史事件基本上都得到了還原。
哥舒翰
為準確展現唐史,主創團隊潛心三年,找了很多古籍,并去到相關地方采風。
導演謝軍偉、鄒靖站在潼關城樓之時,深感哥舒翰就站在旁邊,頓時靈感乍現。
鄒靖表示:“遠方黃河洶涌,看著前面的山脈,仿佛哥舒翰的掙扎就發生在我身邊。因此,這種感覺會給我做這些場面、建筑、風光產生巨大的幫助。”
看過電影的你,一定會對“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這首詩有非常深刻的印象。
玉真公主
有人曾說,唐代仍是貴族時代的結尾,平凡人想要靠能力做官依舊困難重重。
科舉錄取的數量少之又少,想要取功名,要去求人。玉真公主作為有可能影響到錄取結果的一個人,在片中,我們看到高適在玉真公主面前舞槍,王維在玉真公主面前賦詩,均在謀求玉真公主那寶貴的舉薦機會。
曲江宴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中進士,甚至當了狀元之后要探花,即考中的人可以去各個名園里邊采花、看花,最后來到曲江宴。
詩板
在唐朝各處都有現成的詩板,鼓勵文人墨客題詩。詩板在當時的普及就好比我們今天的二維碼。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在電影里展現出黑云壓城之感,沉痛感十足,以非常現實的表現方式去呈現,較為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