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姑娘教學反思 蠶姑娘課后反思
蠶姑娘教學反思篇一
我看看沒有學生舉手發言了,就對同學們說:“誰能把剛才四位同學說的四句話連起來變成一段話,具體說說你對蠶的了解。”下面沉默了片刻,一位學生舉手了,我讓他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我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了不起,但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能否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有條理地說。”此時,有幾位同學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它靠吃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語文課上對兩年級學生進行的一次隨機性的和生成性的說話指導訓練,在備課時,我僅僅想通過教師的簡要介紹來讓學生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有個念頭,何不讓學生簡單說一說,看看學生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
蠶姑娘教學反思篇二
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好時節,蠶也不例外。在暖洋洋的春光里,它們迫不及待“鉆”了出來。《蠶姑娘》是一篇富含知識性,但又不乏童趣的文章,生動的語言形象地介紹了蠶孵化出來后生長、結繭、由蛹變成蛾的過程,而且課文中生動形象的插圖也十分惹人喜愛。對這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一、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收集和積累。
盡管這篇課文中畫了許多插圖,蠶的一生也介紹地十分明了,但對于現在的孩子來說,蠶仍是十分陌生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鮮少有人親眼看到蠶寶寶了,更別說蠶床、蠶山、繭子了。因此,我預先布置了學生回家收集有關蠶的知識,學生有的從《拓展閱讀》中了解到蠶其實還喜歡吃生菜等其他食物,有的從網上查到蠶絲的用途,有的從課外書上找到蠶一生的生長圖片,還有的在爺爺奶奶的指點下認識了桑樹、蠶床和蠶山。當我提出“你對蠶了解多少”時,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學習課文自然也興趣十足。
二、扶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學生自已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葉圣陶先生如是說。語文教學不僅要教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學生“會學知識”。學生會學,才能更主動地獲得知識。本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著幾乎一樣的結構,連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對這樣的文章,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點詞,訓練朗讀,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當無味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采取了先教后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理解領悟“又……又……”的用法,找出關鍵動詞“吃、睡、脫、換”。后面幾個自然段讓孩子自學,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密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學”的樂趣。在了解每次蠶眠的過程,讓學生通過多次朗讀,體會“醒了,醒了”的興奮,領悟到生命成長的快樂,感受到生命的音符,對生命充滿不盡的敬意。
蠶姑娘教學反思篇三
今天我上了語文課《蠶姑娘》,這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上課一開始,我先從謎語開始導入新課:一條小小蟲,自己蓋新房,躲在新房里,變個飛仙女。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農村里來的,所以蠶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多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一:
有孩子說:“蠶小時候很丑,長大了可以變成蛾。”“說的真不錯。”又有孩子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恩,你說的是對的。”也有孩子說:“蠶會吐絲結繭,我們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蠶絲做的。”“你懂得的知識真多”還有的孩子說:“蠶是從蠶卵里生出來的。”“你說的完全正確”。這樣之后就沒有孩子舉手發言了,于是我鼓勵孩子誰能把剛才的極為小朋友的發言連起來說,具體的用一段話來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課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為沉默是金還是不會。大概一分鐘左右,班上開始陸續有孩子舉手了,只是數量還是很少。于是我讓其中的一位孩子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誰能夠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說。”此時,又有幾位孩子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然后就吃著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通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教學案例在語文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范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范、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課堂上,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為心聲”,先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先徹底、周全地想清楚,在這之后,學生的說話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條理,此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我認為我上面的一個教學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我鼓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知道什么說什么,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只語地表達出來,然后啟發學生將這些“片言只語”按照條理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會暴露出來,此時我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發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并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理順自己的思維并組織語言,最后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
看了“蠶姑娘教學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