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行測考試判斷推理題解法
(1)井田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度。開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商鞅變法。特點在于土地為國王所有,受田者只有享用權,耕地溝洫縱橫,實行奴隸集體耕種。它是奴隸社會的經濟支柱。
(2)屯田制:三國時期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度。曹操總結漢朝西域屯田經驗創制,分軍屯和民屯:軍屯是組織兵士進行農業生產,由將吏管理,收獲物全部交給國家;民屯是招募流亡農民墾荒并設官管理,屯田民享有土地使用權,按比例向官府交納收獲物。屯田制的實行,利于保證軍需供養,利于穩定社會秩序,利于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3)均田制:北魏和隋唐時期的較為完備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度。北魏孝文帝推行,隋唐沿用。特點在于政府把所掌握土地分給農民;土地不得買賣;以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為前提;受田農民負擔租調役或租庸調。均田制的實行,以法律形式確認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狀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促進少數民族的封建化與各族人民的融合。
(4)更名田制:清朝一度時期的農民個體土地所有制度。1669年康熙帝宣布明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的人所有,部分農民獲得土地。更名田制的實行,有利于調動農民的墾荒積極性,有利于促進社會生產的恢復與發展。
賦稅征收制度
(1)相地衰征制與初稅畝制:始于戰國的封建賦稅征收制度的萌芽,我國古代按地畝征收土地稅的開始。相地衰征制由齊國管仲創立,根據土地多少和田質好壞征收賦稅,承認私人對土地的所有權。初稅畝制在魯國開始實行,規定將公田交給耕者,按畝收稅,承認耕者對所耕土地的所有權。相地衰征制與初稅畝制的實施前提在于鐵農具的大量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顯著提高,大量私田出現以及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其實質在于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從而標志著井田制開始瓦解,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2)編戶制:兩漢推行的相對完整的封建賦稅徭役制度。政府把農民人口、年齡、性別和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造冊,編戶齊民對封建國家承擔田租、算賦口賦、徭役和兵役。編戶制是兩漢征收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的根據,利于加強對百姓的管理。
(3)租調役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時的封建賦稅徭役制度。其實施前提是均田制的推行,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規定受田農民納租調,服徭役兵役,即有田就有租,有戶就有調,有身就有役。租調役制的實行,有利于推動北魏社會經濟的發展。
(4)租庸調制:隋唐沿用北魏以來租調役制又有所創新的封建賦稅徭役制度。租是田租,調是人頭稅,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其實施前提仍是均田制的推行,重大變化在于隋朝開始推行以庸代役,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齡限制。租庸調制的實行,有利于保證農民的生產勞動時間,有利于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有利于保障政府的賦稅收入,是府兵制得以鞏固的重要基礎。
(5)兩稅法制:唐朝中期楊炎改革時的封建賦稅制度。其實施前提是封建經濟發展,土地買賣兼并嚴重,政府可直接支配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從根本上說是由于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占有關系和經營方式發生決定性變化,規定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按土地和財產多少,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兩稅法制的實行,統一了唐中期以來極端混亂的稅制,反映了封建社會經濟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新發展,擴大了納稅面,“惟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放松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開始改變過去以人丁為主的征稅標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和進步。兩稅法也有某些弊端,如對資產的評估沒有統一標準,商業與農業負擔不均等,而且在實行后期有大地主千方百計隱瞞財產,轉嫁賦稅而加重農民負擔的現象。
(6)募役法制和方田均稅法制:北宋王安石變法時的封建賦稅徭役制度。募役法制規定向應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戶收取免役錢,官僚地主也不例外,實質上是納錢代役。方田均稅法制規定按重新丈量后的土地多少以及肥瘠程度收取賦稅,實質上是按畝納稅。募役法制和方田均稅法制的實行,有利于減輕農民的差役負擔,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增加封建國家的田賦收入,從而有利于穩定北宋王朝的封建統治。
(7)一條鞭法制:明后期張居正變法時的封建賦稅徭役制度。其實施前提是封建社會漸趨沒落,商品經濟重大發展,特點在于將原來田賦、徭役和雜稅“并為一條”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征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分擔征收。一條鞭法制的實行,特別是納銀代役的規定,利于減輕農民負擔,表明農民對封建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利于農業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從而成為我國賦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8)攤丁入畝制與地丁銀制:清初封建賦稅制度。1712年清政府規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數作為征收丁稅的固定丁數,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時實行“攤丁入畝”辦法,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征收統一地丁銀。從一條鞭法制到攤丁入畝制與地丁銀制,由仍征收人頭稅轉向廢除丁稅,由賦役征銀轉向銀兩完稅,表明漢唐以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是封建社會漸趨沒落、商品經濟積極活躍和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于我國人口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省考行測考試判斷推理題解法(精選篇2)
核心成分分析法:我們可以把定義劃分出不同的定義要點,找到定義主要的成分,在于選項匹配,判斷選項是否符合題干中的定義要點。
1、主體:事件、行為的發出者,例如國家、銀行、個人、行政機關等。
2、客體:行為的承受者,即定義行為針對的對象,例如地球、動物、病人等。
3、原因:行為或是現象產生的理由。
4、目的:行為想要達到的目標、意圖。
5、方式:行為所憑借的手段,方式,方法。
6、性質:行為、現象等所歸類的屬性,例如心理活動、宣傳等
【例題1】客體行政文化是指作為行政管理對象的個人、群體和組織對行政主體(主要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評價,其評價標準會因各自利益的不同而呈現多樣性。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于客體行政文化的是( )。
A .某地環保部門加大對污染嚴重企業的監管力度,其嚴肅執法的態度受到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
B.小王是某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工作認真負責,他的主管領導和同志都認為小王是一名合格的工作者
C.個體經營者張某未按規定繳稅,稅務部門向其下達限期繳納稅款的通知書,張某不但置乏不理,還責怪稅務部門不該向其征稅
D.某市工商部門為支持當地中小企業的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這些企業實施優惠政策,這一舉措得到了廣大中小企業經營者的歡迎。
【解析】答案選D。定義的主體是行政管理對象(包括個人、群體和組織),定義的客體是行政主體(主要是指行政機關),行為是“做出合理的評價”。A項,當地群眾不屬于環保部門的行政管理對象,評價主體不符合定義,排除;B項的評價主體也不符;C項,張某的評價是個人的錯誤評價,不符合定義中的“合理評價”。D項符合定義,故選D。
【例題2】垂直綠化指的是利用攀援植物向空中生長進行縱向綠化的一種方式,以期達到在有限面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空氣和陽光來提高綠化的效率。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涉及垂直綠化的是( )
A.爬山虎爬滿了墻頭和屋頂
B.松樹林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
C.利用巴根草匍匐攀援的特性,人們在沙漠中逐漸開拓出一片綠洲
D.在丘陵地區,人們常使用飛機從空中播種的方式對山地進行綠化
【解析】答案選A。快速閱讀題干,得出垂直綠化的定義要點有:
①利用攀援植物向空中生長進行縱向綠化。
②在有限面積內最大限度的利用空氣和陽光提高綠化的效率。從這兩個定義要點看,BCD均不符合定義①②,A符合。
省考行測考試判斷推理題解法(精選篇3)
1.熱帶雨林氣候
位于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亞灣沿岸,亞洲東部的一些群島等,特點為全年高溫多雨。
2.熱帶季風氣候
分布于北緯10°至25°之間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特點是全年高溫,夏季多雨,有旱雨兩季。
3.地中海氣候
位于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大陸西海岸,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干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特點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4.亞熱帶季風氣候
位于在南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5.溫帶海洋性氣候
位于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特點是全年濕潤,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如歐洲、北美和南美的西海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