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
“青青的是你的佩帶,悠悠的是我的情懷。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不能主動來?” 生活是我自己的事情,縱然我做得再好,縱然我待你如已出,你依然會說長道短的評價。我能奈何?
現實的生活,我們總會被人說長道短的評價,某一天,你會接到小道消息,“你怎么怎么”,你會驚訝:“你怎么知道?”對方說某某人說的,哦,某某是誰?你或許會疑惑,因為那個某某你根本不認識,但你的故事早已經被不少不認識的人添油加醋津津樂道評價過。
像我等喜歡在微博微信圈曬曬的人,自己曬的時候想著無非就是給以后的日子留個念想,但是看你朋友圈的人不一定這么想,他們不一定會光明磊落的評價你,而是會在背后悄悄議論你怎樣怎樣。或許,你知道后會有所不適會反感,甚至會難受。我想說,不管別人怎樣的評價,要一直不卑不亢站在自己的位置,堅持自己的原則,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人生百態,也注定了眾口難調,一個人如果沒有人評價那才是不正常的。
現代科技的發達,很多不會電腦的人也都會上網了,即使不會打字,只要能識字就可以手寫,就可以玩微信微博了。大家的視界開闊了,在網上知道的事情多了,現實生活中聊天的時候,可以脫口而出這個明星劈腿了,那個明星抓進去蹲了。然后,一起聊天的就會深入追問“為什么……”,會玩微信微博的就把網上看到的添油加醋說出來,順便對那個根本不認識的明星一番評價。評價是好是壞,人家明星根本不知道。只因為你評價得再有勁,你的生活永遠和明星處在不同的層次。你去擁擠的菜場買回幾個菜滿頭大汗炒好,邊數落孩子的不是同事的不行,邊剔著牙縫對明星評頭論足,而那時候被你說得一文不值的明星卻很光彩的在國外逍遙。評價他人,最多過個嘴癮而已。
毫無疑問,現代科技的發達還營造了一批網絡暴民。他們不僅在現實中罵罵某些墮落的明星,他們還會在網絡里直接跟帖評價,在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人云亦云罵這個罵那個,這種無腦人所發出的所謂“評價”特別讓人討厭。不管你是評價他人還是被人評價,要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做一個有原則的自己。
“青青的是你的衣領,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縱然我不曾去會你,難道你就此斷音信?”
生活著是我的信念,努力生活讓我縱情,縱然你再喜歡評價,也妨礙不了我的精彩。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2)
古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文化的特點原本就是雅俗共賞。文化的多元化更是如今社會的基本形式,所以面對這樣分(紛)繁雜亂的社會,如何審視文化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課題。我以為,面對如此的考驗,我們應當學會雅俗共賞,去粗取精。
“雅俗共賞”,是我們面對這樣一個文化沖擊,文化融合時首先要具備的能力。對于如此大的一個世界,充斥著無數民族,無數的文化。他們各自具有其自己的特點。如美利堅文化熱情外露,英格蘭文化拘謹內斂。這些文化所產生的物質文化更是天差地別,美國黑人的街舞繞舌,英國紳士的藍調爵士。這些都是文化上的差異,這些也是多元文化構成所不可避免的因素。我們,作為新一代中國崛起后面臨世界狂潮沖擊的新生代,有一顆包容,共賞的心是必需的。歷史的教訓告誡我們,只有包容并學習先進,才能被歷史所接納,被世界所承認。而應該有一顆進取,平淡而寬容的心去面對。只有敢于面對任何沖擊。才能堅定的繼續矗立著。
“去粗取精”,是在學會包容之后智者的選擇,這是一種進步的手段。文明文化的發展,自然是人類的努力,但是想要進步,要求發展往往一些先進的思考,在我們接受了之后,該做的就是去篩選,更甚者就是去吸取,去吸收。古代中國先進的四大發明,對于阿拉伯人來說他們是接納,并雙手拿著交給了歐洲人,而歐洲人從阿拉伯人手中接過他(它)們并把他(它)們融入在了自己的文化中,才有了“新航路的開辟”。學會吸收才是進步的開始,如今英語的使用已可說是百分百,我們的成長正是充斥著英語歌曲。電影,這才是一種文化的吸收。反之,日本的漫畫,動畫進入中國后只給大部分青少年留下迷戀游戲,電視的結果,這又是否該值得我們仔細思索。
故而,最終最值得我們審視自己,審視文化的是:如何培養自己一種真正的審美能力。可以說,只要有人類的地球,必然會仍然充滿各式各樣的文化。我們在面對如今文化生活的同時,該學會的是一種真正的審美能力,審視文化,審視生活。這才是我們該抱有的態度。我們青少年是社會的新血液,我們應當走近經典,在成長過程中,真正體會到文化的“美麗”之處。
最后,我希望面對文化,面對當今的分(紛)繁復雜的挑戰。我們,作為炎黃子孫,始終該對我們五千年淵(源)遠流長的漢文化保有一顆尊敬,崇尚的心,在面對世界文化狂潮襲來之時,堅定著我們的信念。傳承發揚我們的文化。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3)
剛柔并濟,和諧自我 任何事物都是一個矛盾體,人也是一樣。人自身充滿著矛盾,比如在人的心中,就有硬的東西,也有軟的東西,它們對立著,也統一著。只有處理好它們的關系,發揮好它們的作用,才能剛柔并濟,和諧自我。人首先是自然產物,需要適應自然環境,才能生存。人在適應自然環境中“硬”和“軟”像兩把利劍,都發揮著作用。人在困境中,需要“硬”,需要剛強,勇敢地面對困難,克服困難,戰勝困難。比如人們在前行的路上,遇到一座山。翻山是很困難的事,沒有堅毅的性格就知難而退了。有了剛強和堅毅,就能征服大山,到達新的天地。但是,面對自然,人是渺小的。人在強大的自然面前,“軟”的一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想生存,就不能硬碰硬,否則只能“碰壁”。還比如翻山越嶺吧。我們的目標是過山,但是遇到危險的峭壁和溝壑,我們不能冒險強過,而需要“軟”下來,尋找新的途徑,或繞道而行,或借助某種工具,這就需要有水的“柔性”。“高山難阻柔性水”,不是說水硬要過山,而是繞山而行,奔向大海。人要學習“柔性水”這種以柔克剛的精神。人是社會的產物,離不開交際。
在交際過程中,人的“硬”和“軟”都發揮著作中。就說“硬”吧。在強盜面前,你能不硬嗎?不硬他就搶你東西,要你性命。在壞人面前,你能不硬嗎?不硬他就欺負你,得寸進尺。當了單位的主要領導,你能不硬嗎?不硬工作就拿不起來,單位就一盤散沙。再說“軟”吧,也是人之交往的必須。在親情中,在友情中,人需要“軟”,需要謙和,對待親朋好友需要柔情。那些出生入死指揮千軍萬馬的將軍,應當是硬漢子,但也有軟的時候。劉__承將軍是響當當的硬漢子,一只眼照樣馳騁沙場,指揮若定,可在淮海戰役中,看到犧牲了那么多戰士,他“軟”了,流淚了。“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古今中外許多叱咤風云的硬漢子也都有柔情似水的一面,這樣他們的形象才更加完美。 人身上的“硬”和“軟”,就像兩條腿,兩條腿不和諧走路就順拐了。人身上的“硬”和“軟”也像鳥的兩個翅膀,是互補的,缺一不可,但也必須協調運用。兩個翅膀如何運用需要大腦指揮,人的“硬”和“軟”也需要大腦協調。該硬則硬,該軟則軟。只有這樣,人才能像有著兩個翅膀的鳥一樣,在天空自由翱翔。人才是和諧的自我。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4)
蛹之所以能化成美麗的蝴蝶,是因為它經歷了痛苦拼搏;蛙之所以能孕育出璀璨的珍珠,是因為它經歷了被沙礫折磨的考驗;雛鷹之所以能展翅翱翔于天際,是因為它忍受了千萬次摔打的疼痛。其實,人也是一樣,人之所以能夠有所成就,也是因為人經歷了頑強拼搏這一過程。
人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不經歷風雨,怎能看見美麗的彩虹?不經歷艱難困苦,怎能取得輝煌的成就?不經歷時間的考驗,怎能獲得一份屬于自己的真摯感情?我們要在經歷失敗、頑強拼搏的過程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不斷前進,在前進過程中努力尋找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直至走向成功。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他經歷了幾千次失敗,才找到適合做燈絲的材料——鎢,為了找到適合做燈絲的材料,他試了幾千種材料,做了幾千次試驗,終于成功了。他的成功是輝煌的,也是來之不易的。他的成功源于他不怕失敗、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奮斗過程。試想,如果愛迪生一次失敗后,就輕易放棄了,如果他失敗100次后,就撒手不干了,那么,燈泡的問世,也就是天方夜譚了,可見,成功,就是一次次失敗的過程累加而成的。
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也是如此。貝多芬在一次音樂指揮過程中突然耳聾。但他在那以后并未放棄自己的音樂之路,而是更加努力,他在創曲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他在耳聾的情況下創作出了聞名世界的《英雄交響曲》和《命運交響曲》,贏得世人矚目。貝多芬的成功也源于他不斷奮斗的艱難過程。
屈原放逐卻著《離騷》;左丘失明卻成《國語》,司馬遷遭受宮刑,卻著成了《史記》……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在經歷挫折后,不斷拼搏,在拼搏過程中不斷進步。他們的成功正是因為他們不甘失敗,永不言棄的奮斗過程,在拼搏中收獲美麗,在拼搏過程中收獲成功。
人生莫過于此。有人認為,結果比過程更為重要,其實不然。不經歷過程,怎會有結果?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結果并不代表一切。有時,你雖然失敗了,但如果你在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進步,即使在他人眼中你是敗者,但與自己相比,你依舊獲得了成功。
成功源于過程。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5)
人類天生對未知的事物產生好奇心,也因此有了探索的欲望。然而,探索的驅動力并不僅僅是好奇心。更深層次的內在需求和自我實現的愿望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好奇心是探索的一個重要驅動力。人們對陌生事物產生的好奇心常常是一種自主的學習和探索行為。好奇心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現象,可以促使人們接受新信息和體驗新事物。在探索過程中,好奇心讓人們嘗試新鮮感和多樣性,帶來探索所必需的動力和能量。
另外,自我實現也是探索的一種重要驅動力。自我實現是人們根據自己的生態需求和價值觀追求自我完善和個體發展的過程。在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中,人們能夠發現自己的創造力和潛能,從而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實現自我價值。
探索的另一種驅動力是內在需求,這種驅動力是來自于人類的心理需求,如自治和成就感,與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密切相關。當人們探索新領域時,所能帶來的自我增進與成就感,可以滿足在人類內在需求中所追求的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探索過程中,人們會獲得最大化的自主控制和成就感,達到積極應對挑戰和擁抱變化的境界。
此外,探索還能塑造人們的認知和心理發展,使人們的思維更加開放、靈活和適應性更強。以科學為例,科學家通過探索未知領域而發現了新的物理規律和醫學發現。對于人類的普遍發展來說,探索的價值在于對未知領域的認識和發現,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綜上所述,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動機不僅是好奇心驅動,還包括自我實現、內在需求等重要因素。人們在探索過程中,也可以從中獲得自我成長和滿足內在需求的滿足感,進一步推動個體身心健康和社會文明的發展。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6)
一個人走入陌生的世界,去探索、去發掘,誠然有好奇心的驅使,但個中要義卻遠遠不止于此。
陌生的世界意涵豐富,可以是從未踏足過的土地,可以是從未涉足的領域,這種未知召喚著人類不斷求索。小時候的我們總問“十萬個為什么”,山的那邊是什么?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天空中的星星為什么會發光?我們對腳下的土地,對頭頂的星空,總有著強烈的好奇。這種好奇,是求知的本能,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探索的本能。
陌生的世界是未知的,需要你從“這片世界”出來,“這片世界”是你熟悉的世界,可以是讓你放松警惕的世界,也是讓你舒適的世界。踏入陌生和未知的世界,不僅需要好奇,更需要勇氣與責任。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林覺民本可以與其摯愛的妻子相守一生,但他想到的是未來造福天下百姓的新的中國,他不懼流血,這是社會擔當;當新冠疫情在武漢不斷蔓延,面對未知的新型的病毒,全國各地的醫務工作者馳援武漢,不懼犧牲,這是社會責任。
探索陌生的世界,也意味著不斷探索人類的認知邊界。當神舟飛船不斷飛向太空,這是不斷打破人類空間束縛;每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每一個哲學的問題的辨析,每一個科學問題的提出,都不斷突破人類的認知局限。既有人類對未知的敬畏,也有人類不斷打破鎖鏈精神的彰顯。如果說好奇心是一個人樂意求索的起點,那么面對陌生世界的一往無前,既是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也是一個人挑戰自我極限、認知邊界的勇氣。這里的“樂”,是經歷了挫折與困苦之樂,是“喜看稻菽千重浪”之樂!是“探界者”鐘揚之樂!
現在的我們,可能許多人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適圈”里,沒有壓力,沒有痛苦,但也由此而少了人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面對未知的、不確定的世界,我們更應該做“探界者”,帶著勇氣與責任,探索自己的邊界,探索人類認知的邊界,在“樂意”中發現“至樂”。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7)
千年前,屈原仰天發問:“遂古之出,誰傳道之?”李白寫道:“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小兒辯論日之遠近,這些都體現了先民對陌生世界強烈的好奇心,我們睜開眼睛驚奇地看到世界,伸出自己的觸角,踏上探索陌生世界的道路。
毫無疑問,對于個人而言,好奇心是自我意識覺醒的標志。對陌生世界投以好奇的眼光,這意味著無止境的理性探索的開始。我們把自己當作一顆種子,當我們對陌生世界好奇,開始自覺追問,這就意味種子開始發芽。“樂意”,體現了一個人主動求知的精神。從人類整體而言,我們在天性中就懷有對求知的欲望,智人戰勝尼安德特人,重要的原因就是好奇心帶來的獨特想象力。因為對陌生世界的驚奇而想知道究竟,然后就有了哲學的探究和科學的發展。據康德所言,啟蒙就是“人類脫離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狀態” 。好奇心讓我們擺脫蒙昧,去探索陌生的世界。
然而,雖然好奇心是我們探索陌生世界的內驅力,但是能夠促使我們遠航的不僅僅只有好奇心。人具有“安其所習”的天性,熟悉的世界帶給我們安穩,我們可以對陌生世界好奇,但是就像兒童一樣,我們總是想要觸碰又縮回手,或許是出于對未知的恐懼,或許是能力所限,讓我們遲遲沒有邁出走向陌生世界的第一步。而此時的好奇心就像是火苗,隨風而散。
因為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人人具備,但是能夠走出安穩,踽踽而行去探索陌生世界的人卻總是寥寥無幾。這不禁讓我們思考,除了好奇心,我們還需要具備什么才能使得這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勢?
好奇心只是我們探索陌生世界的起端。要打破熟悉世界帶來的安穩,還需要我們具有對現實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龐龍在《寬容序言》中寫道,要離開無知山谷,需要先驅者的引領,“一個首先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挑戰的人的名字,才能把人們引向新的自由。”也許是對當下的不滿,對幸福的追求,又或許為了完善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需要我們首先審視腳下的土地,就像《秋水》中,河伯看到浩瀚的北海,發出“觀于北海,乃知爾丑”的感嘆,我們驚奇地看到陌生的世界,向往出走,而支撐你邁出第一步的,是你想要改變當下的勇氣和求變求新的精神。
人人手里都握著好奇心的種子,但是能夠起航探索陌生世界,還需要用理性的精神看待世界,更需要有堅忍追求的勇氣和意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洞穴里的人第一次走出洞穴看到陽光,我們不僅僅只是覺醒,要繼續爬上山巔,并且從登山的過程中得到極致的快樂,就要保持謙遜的內心,持久的好奇,然后堅決地走向陌生世界,這是人類永遠向上的姿態。
2023年上海卷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精選篇8)
陌生世界神秘陸離,指向著未知的變換的遠方。古往今來,探索陌生與未知,構筑了人類不斷發問和形成結論的過程。人天然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激發了好奇心,驅使著我們探索陌生世界,從而不斷占據領地,形成更為熟悉的認知。然而“樂意探索”絕不僅僅依靠好奇心來驅動,它指向更為深廣的意義。
好奇心,是對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屬性空白時,本能地想添加此事物屬性的內在心理。人類天然恐懼“空白”,以防自己陷入生存的虛無。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就強調好奇心在個體探索世界中的作用。好奇心雖源于一種本能,卻能形成最有效的、最執著的力量源泉。牛頓的“熟蘋果”,瓦特的“熱水蒸氣”,李白的“鐵杵”,是孩童和成人對于世界的好奇,繼而成為他們不斷生長和向前探索的思想來源。從這里開始,有人走向規律,有人走向發明,有人走向文學。
然而,好奇心貧乏而珍貴,好奇心似乎是孩童的特權,或者指向善于思考且保有魅力的智慧者。當成年世界襲來,好奇心的領地被侵蝕,人類之探索卻從未結束,反而更加“迫切”和“樂意”,更為主動和積極。我想那更多的是來自生存需要和心靈救贖。《百年孤獨》里往外探索的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基于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踏上了探索馬孔多四周陸地的道路,他在孤獨中踽踽獨行,樂此不疲。探索絲綢之路源于經濟發展需要,探索航天之路源于科技發展需要。需要引發目的,使得人類樂意為之,行為不竭不枯。切實的需要,是人類不斷往前探索的“無可奈何”和“心甘情愿”。然而探索不應帶來傷害,即需要不以傷害為前提,漠視人類共同利益的探索和擴張只能是溝壑難平,平添其罪。
當生存已經滿足,好奇心之外,還有更多的心理需要。人們在糾結之后也樂意為之,從而企圖達到自我救贖。成熟帶來麻木,消費主義的時代讓我們的心靈被捆綁,被引導。有些人從嘔啞啁哳的環境中躍起,企圖在已知世界里探索未知世界更多的可能性。木心曾說:“所謂的無底深淵,下去,也是鵬程萬里。”在這種心靈的深淵中,有人探索到更多的可能性。李子柒、滇西小哥等都在相對陌生的世界,即在遠離城市的,心靈富足的世界里發光發熱,繼而又將陌生的中國世界介紹給世界。她們給了想要救贖心靈的當代人一種啟發:我是否可以從自己已知的痛苦中出走,在陌生的田園世界或者其他世界尋找到我自己的可能性。現代年輕人在思考,也樂意去探索更多方式的生活。但是逃離不是目的,探索到合適自己的陌生,才能不虛此行。
人之伊始,就是在一個人探索陌生世界。人們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繼而都是主動地探索學習,所以人生不必自設重點,也不必考慮重點,探索和尋找就是其本來的意義。當好奇心逐漸枯竭,前路總是陌生,往前走,帶著好奇心,保持獨立的姿態,創造你自己的新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