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安徽卷高考作文預測范文
2016安徽卷高考作文預測范文一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肖伯納: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周國平: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要求: 選好角度,確定立意; 題目自擬; 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不少于800字。
關于審題
審題立意時,可以從肖伯納或者周國平的角度進行立意,也可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大致可分為三個角度:
從肖伯納的角度,看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這是用悲劇(消極)的眼光看人生,是從占有欲或者從滿足或從功利的角度來說的,體現了悲劇的人生觀。占有欲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滿足的無聊是雙重悲劇。這兩種悲劇的根源都關乎欲望,沒有實現欲望就痛苦,實現了欲望就無聊、空虛。這樣看來,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與叔本華的悲劇觀是一樣的。叔本華認為,痛苦是與生俱來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限大的,而實現欲望的能力是相對的。這兩種的矛盾很難調和,因此,人很難得到永恒的快樂,總在痛苦與無聊、空虛之中搖擺。可以從欲望與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從周國平的角度看,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創造;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這是用審美的眼光看人生,為得到而尋求、創造的過程以及得到后品味、體驗的過程,都是同樣幸福的事情。周國平的話強調人不應當從功利的角度去審視生活,而應從審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從而可以提出:創造(或者體驗)的過程就是快樂、幸福;立足于創造,收獲快樂人生;藝術的、審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樂和充滿Ji情的。
整體上把握材料,可以從淺層和深層角度來立意。
從淺層次看,肖伯納和周國平因視角、心態的不同,帶來了認識、觀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態、視角會產生不同的認識與結果。
從深層意義來說,肖伯納與周國平的出發點是一樣的。肖伯納揭示出這兩大悲劇,就是告誡人們,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視人生的結果。因為太重視結果,追求結果時,就會把過程視為一種苦役;另外,要是太看重結果,那么,即使實現了結果,也會因太關注結果而忽略了過程的快樂,陷入無聊、空虛。肖伯納是從反面來說的。周國平則從正面來說,生活的快樂,人生的幸福,應更注重創造的過程,以審美的眼光關注過程,也就是說在追求、創造的過程中,要是擺脫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許多瑣屑的煩惱和渺小的痛苦,活得豁達些。因此可提出:幸福、快樂既可以體現在結果上,又可以體現在過程中,只是要注意的是,放在結果上,往往是只能收獲短暫的快樂,而放在過程中,既能體會過程的快樂,也能體會到收獲結果的快樂。也可由此得出,擺脫了占有欲,就能收獲快樂;癡迷占有欲,就會陷入痛苦與無聊的泥淖之中。
其它有關契合內容的立意都應該算切題。
作文佳作賞析
找尋生命的無限
帕斯卡爾對人有這樣一種認識:人既偉大又悲慘。人認識到了自己所能取得的有限,不會諸事順遂己愿,卻仍渴望著無限,因生命中未得的殘缺而不斷追求。
正因如此,未得的悲傷被巧妙地轉化為追尋的快樂,這一份對無限的渴望使人清醒地定位自己,付出無悔的努力。遙想當年《法國大革命史》這部巨著的形成過程,是著者卡萊爾在失去原稿,不復可得的悲慘遭遇中,重新鼓起勇氣,再次完成,并更為精益求精的第二部成書。這部書是卡萊爾的夢想,是在一直渴望取得的頂峰。倘若就因一次失去的悲慘,認定此生無法企及,那卡萊爾何嘗能在找尋未得,找尋無限的過程中重拾作為一個史學家的欣慰和喜悅呢?
所以,對生命無限的渴望,對未知的那種期盼,恰是人們創作的不竭源泉。紀伯倫曾指出:“一個人不在于他成就了什么,而在于他企求成就的東西。”在找尋生命的無限中,人們練就了堅持不懈的品格,他們品嘗了人世的悲歡,終于在找尋無限,追求未得中暫且放下了不圓滿的缺憾,努力形成別具一格的偉大。
的確,就算人在知、情、意方面總會有個限度,可這也提供了一個未得的契機,使自己突破已往的極限。正如當年的培根,為了潤色自己的隨筆與人生箴言,時刻將筆記本放在身邊,不斷修改。或許在旁人眼中,那已經是足夠完善的作品了,但培根認為他的文字還遠未達到滿意的標準。這也就Ji發他去不斷超越自我,近于完美。
而今,當人們讀著《培根隨筆》時,是否品味出了那因“未得”而更上一層的語言?又是否體會到找尋未得,渴望無限所給予的活力和熱忱?它確實融進了人的生命,讓他們的議論文章都有了熱度,讓他們的智慧匯聚為文明的長河。
從中,我們可以知悉人的偉大和悲慘了。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是有可悲之處,那是人終將走往的限度。可當我們知曉了無限,進而追求和創造,在這一過程中,方顯出生命的本色,達到更高的境界。
其實,生命的意義也便是這樣。從二律背反中清醒過來的人們,在得和未得間感慨不已,弱者安于所得,但強者找尋生命的無限,讓卑微的生命鑄成一座永恒的雕像。
點評:這篇文章延續了小作者一貫的風格,語言優雅而有哲理意蘊,厚積方能薄發,這與她扎實的閱讀功底密切相關。整體思路架構清晰,各部分有序有效展開,材料能夠有效支撐觀點,思維思想是作文的靈魂,小作者平時的思維訓練是有效的。
2016安徽卷高考作文預測范文二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支考察隊深入非洲腹地考察,請了當地部落的土著人做背夫和向導,由于時間緊需要趕路,這些土著人背著幾十公斤的裝備物資健步如飛.奇怪的是,他們每走一步,就叫一聲自己的名字。一連三天,都很順利的按計劃行進,大家都很開心,可是第四天早上,準備出發的時候,土著人們都在休息不走了。好說歹說就是不愿出發,隊員們都很奇怪, 這時土著人的頭領解釋道,按照他們的傳統,連續三天趕路,第四天必須停下來休息一天,以免我們的靈魂趕不上我們的腳步!
上面的材料引發你怎樣的感悟與聯想?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守住自己的靈魂
靈魂可以是很多:夢想、信念、性格、情感------無論那一樣都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所以我們要拼盡全力去守住我們自己的靈魂。
守住靈魂要守住夢想。夢想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它不斷Ji勵著我們勇敢向前。守住夢想,林書豪成功了,他守住了他自己的夢想,完成了他的夢想,他成功了。項羽放棄了他的夢想,也放棄了生的信念,他沒有守住年少時的堅定的夢想,沒有完成年少時的頑強誓言,所以他失敗了,烏江自刎成了一代霸王最后的終點。若四面楚歌之時守住他的靈魂,他的夢想不放棄,渡烏江而不是自刎烏江,那么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也未可知啊!守住靈魂要守住夢想,如此結局終會不同。
守住靈魂要守住信念。有了堅定的信念,我們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前進的方向。在戰爭年代中華民族的人民奮起反抗,他們有著堅定的信念一一保衛自己的家園。所以中華兒女不畏強敵,不怕犧牲,奮勇奮斗,所以我們勝利了,正是那堅定的信念,支持著一個又一個中華兒女。援助緬甸時,一位遠征軍的帶著士兵為了中華兒女的信念,寧愿拼死戰斗也不愿放棄作為一位軍人的信念,犧牲了,但他的信念將不斷的傳給他的后人,他的信念將鼓舞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他的靈魂將永垂不朽!守住靈魂要守住信念,如此靈魂必將長存于世。
守住靈魂要守住情感。情感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它存于我們的心中,若我們不能守住我們的情感,我們必將變成失去靈魂的一具具行尸走肉。情感包含很多:親情、友情、愛情-----若我們丟失了親情,我們的靈魂就是不完整的;若我們丟失了友情,我們的靈魂就是孤單而寂寞的;若我們丟失了感恩之情,那么我們的靈魂就是冷酷無情的;若我們丟失了感動,那我們的靈魂就是冷淡的;若我們丟失了憤怒的情感,那我們的靈魂就是懦弱無能的,所以只有守住我們的情感才能守住我們的靈魂。
只有守住夢想,守住情感,守住信念,守住那些我們與生俱來可又極易忽視的東西,我們才能守住自己的靈魂!
【作文名師點評】
該文采用了分解法,把靈魂這個核心概念的內涵給細化了,所以,上來第一段就總括全文,“綱”的作用十分明顯。不過我還是希望提及一下作文材料,由此引出自然而不突兀。
下面主體部分就順理成章了,三個分論點,引出事例,進行分析。思路清晰。
三個主體段的層次也基本相同:分論點+解說+事例+分析+結論。非常的好,很標準的段落。
有兩點值得注意:
1、 全文第一段與第二段之間,應有一個過渡段,不然顯得生硬些。這個過渡段,要用作文材料為論據證明一下自己的觀點是來自材料且正確。
2、 第四段與第五段之間也應該有一段,這一段應該“聯系實際”,聯系學生、社會的實際,或警示或針砭,表明作文的目的性、針對性,以提高文章的現實意義。
2016安徽卷高考作文預測范文三
閱讀下面文字,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孟賁是戰國時代著名的勇士,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從無畏懼,總是勇往直前,所向披靡,因而常常使敵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于是,有人問孟賁:“生命與勇敢相比,您認為哪一個更重要呢?孟賁不假思索地回答:“勇敢!”“那么,拿顯赫的官位與勇敢作比較呢?”“還是勇敢!”孟賁的回答斬釘截鐵。“若用萬貫家財與勇敢相比,您認為什么更重要呢?”孟賁的回答仍是毋庸置疑:“勇敢!”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感想和感悟呢?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用生命書寫 勇者無敵
勇者是無敵的,但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勇者,必須像孟賁一樣,具有置生命、官位、萬貫家財于不顧的勇敢,將用生命書寫“勇者無敵”的燦爛與輝煌。
勇者,是懂得舍生取義的英雄。 英雄是在關鍵時刻逞出來的。甲午海戰中,被日軍偷襲的北洋水師狼狽不堪,但軍隊的斗志并未被擊垮。當“致遠”號身中九彈,船身傾斜,仍在丁汝昌的指揮下全速沖向日本旗艦時,勇者的精神瞬間暴發出來。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但儒家的舍生取義”精神,卻彰顯無疑,同時也暴露出大清王朝積貧積弱的國情。面對列強,我們不僅需要勇者,更需要智慧,我們應該改革弊端,強大自己,才有制海權,才有話語權。因此,正如麥克阿瑟所說:在戰場上,“只有勇敢的人,才配活著。”
勇者,是敢于破釜沉舟的強者。有一副對聯說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雄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它揭示了勇敢頑強精神的真諦。齊楚白勺之戰時,齊桓公見楚國兵馬多于己方,且長勺地處楚國境內,對楚國地形十分有利,如果打持久戰,自己終會寡不敵眾。于是齊桓公下令,每名戰士只得攜帶三天的口糧和兵器,其它的雜物全部拋棄。將士們見自己若不在3天內取得成功,必將挨餓受凍,便都做好了決一死戰的決心。次日,齊桓公親自督戰,一鼓作氣,將楚國打敗。自此扭轉了楚強齊弱的情況。從此走上稱霸諸侯的道路。可見,勇者成為強者,還須具備破釜沉舟的勇氣和舍我其誰的膽量干勁。
勇者,是舍棄萬貫家財的智者。勇者需要智慧的輔助,才能成為英雄。90年代亞洲經濟危機,剛剛起步的三星集團面臨巨大的壓力。最黑暗二年,三星集團資金池一度見底,在艱難境況下,集團號召員工捐出自己家的金銀首飾,幫公司渡過難關。上至總裁,下至普通職員,紛紛出力,使公司得以繼續運轉,渡過了那最黑暗的時期,成為今天世界電子產品巨頭。勇敢、強悍,不是莽撞和硬拼,頭腦發熱,而是善于運用頭腦,理性和智慧地處理問題,化解矛盾,走向成功。所以說,生活需要的是勇者,而真正的勇者是敢于善于運用智慧,理性地處理問題的人。
綜上所述,倘若沒有丁汝昌的舍生取義的勇氣精神,北洋水師的傷亡會更大;倘若沒有齊桓公那“破釜沉舟”的一計,齊國也許無法成就千秋霸業;倘若沒有三星員工理性的相助,蘋果也許將會獨占鰲頭。但所幸的是,世界上沒有倘若。因此,成功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理性和智慧。勇者無敵,狹路相逢勇者勝;智者無敵,對手如林智者贏。
【修改與點評】
1題目《用生命書寫勇者無敵》比較深刻地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審題立意的關鍵是:不偏題、不跑題,擬題精準,題目鑲嵌關鍵詞。
2.開篇引用材料,是必須的,簡述材料,得出結論—中心論點也是必需的。語言必須簡練,
3.中間運用了并列式的結構安排,結構文章。段落謹嚴:列觀點+引述+論述+結論。
4.結尾總結上文的三個分論點,收束全文。然后再次闡述了勇敢與智慧相輔相成的關系。升華深化了文章中心,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敢是勇氣+智慧的產物。
2016安徽卷高考作文預測范文四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這是莊子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漫不經心拒絕所謂的“無用”時,其實放棄了很多隱藏在“無用”后的“大用 ”。比方說,參加公益活動,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我們融入社會有著大用;再比如說閱讀名著,有人說無用,實際上對豐富我們的閱歷有著大用。
請根據以上材料,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選好角度,確定立意,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自擬標題; 除詩歌外,文體自選; 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用規范漢字書寫。
【文題解析】:先要提煉出材料中的三個概念:“無用”、“有用”和“大用”。其一,可以分析“有用”與“無用”的辯證關系,同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有些人看來有用,有些人看來無用,或者在此時無用,在彼此有用。世俗所謂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說的“無用”,可能關鍵時候有大用。其二,可以談“無用”與“大用”之間的聯系。中國人喜歡從實用(功利)角度判斷有用還是無用,這就排斥了看不見的精神世界。所謂無用之用,很大程度上是指精神世界的一切。全文可就為什么人們不知無用之用展開,談無用之用的內涵,談無用之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關于“無用之用”的文本
莊子與惠施關于“無用”的辯論不只一次,我們先從最簡明扼要的談起。在《外物》中,惠施直接發難。原文大意如后:
惠施對莊子說:“你的言論都是無用的。”
莊子說:“懂得無用的人,才可以同他談有用。譬如地,不能不說是既廣且大,人所用的只是立足之地而已。但是,如果把立足之地以外的地方都挖掘直到黃泉,那么人的立足之地還有用處嗎?”
惠施說:“無用。”
莊子說:“那么無用的用處也就很清楚了。”
以上這段數據在說什么?譬如一個年輕人在學校念書,這時學校以外的世界各地對他都是無用的。但是如果把這些無用之地都消除的話,他在學校念書又是為了什么呢?他原本以為有用的學校至此也變成無用了。換言之,有用與無用之間不可采取二分法去切割,因為它們是相互為用的。
因此,任何東西都有用,就看是否用對地方。莊子在《逍遙游》與惠施再度談到類似的題材。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把他栽植成長,結出的葫蘆有五石的容量。用它來裝滿水,則它不夠堅固,無法負荷本身的重量。把它剖開做成瓢,它又寬大得沒有水缸容得下。這葫蘆不可說不大,我卻因為它沒有用而打碎他。”
莊子說:“先生真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個擅長調制不讓手龜裂的藥物,世世代代都以漂洗絲絮為職業。有一位路過的客人聽說這件事。愿意出一百金購買他的藥方。他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說:我們世世代代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金而已,現在一旦賣出藥方就可以賺到一百金,就賣給他吧!這位客人拿了藥方,便去游說吳王。正好越國興兵來犯,吳王派他擔任將領,冬天與越人在江上作戰,結果大敗越人,并因而得到封地做為獎賞。”
他接著說:“能夠不讓手龜裂,所用的藥方是一樣的;但是有人獲賞封地,有人不得不繼續漂洗絲絮,這是因為所用之處不同啊!現在你有五石大的葫蘆,為什么不綁在身上當成腰舟,讓自己浮游于江湖之上,卻還要擔心水缸容不下它呢?可見先生的心思還是不夠通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