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
高一地理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篇1)
1人口遷移:(1)必須改變定居地(2)改變定居地須持取一段較長時間(3)必須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線2人口流動:短期離開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現象(人口遷移是人口流動的一種形式)3分類(1)按人口遷移空間范圍的不同劃分:國際遷移和國內遷移(省際遷移和縣際遷移(2)按人口遷移方向的不同來劃分:農村到農村,農村到城市,城市到城市,城市到農村
4引起人口遷移的因素(推力/排斥力與拉力/吸引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自然生態環境因素(氣候,土地,水源,地形,資源,植被,礦產等)1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的地域差異2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
二經濟因素1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2經濟布局3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三政治因素1戰爭2政策(經濟政策,人口政策如接納移民)
四社會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家庭和婚姻是影響青年人口遷移的重要因素)
5我國當代人口遷移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口意愿性遷移較少20世紀50——70年代的人口遷移均以行政調動為主20世紀80年代以來自發性人口遷移較多(城鄉地區間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人口大量流動的根本原因)6人口遷移的影響P16
7世界人口的遷出國與遷入國各有什么特征P21
第四節地域文化與人口
1婚俗中包含著許多影響出生率的內容,如初婚年齡的大小、混贏得俄穩定程度2宗教對人口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鼓勵生育)
3中國文化對人口發展的影響:一是從早婚早育(為了增加勞動力)到晚婚晚育
二是從多子多育到少生優生三是從“學而優則仕”到“全民皆商”四是從安土重遷到四海為家
高一地理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篇2)
1產業活動所具有的區位特征與產業部門的科技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2與自然環境的聯系最為密切:農業(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和礦業(石油在地質歷史時期生成)其開采活動受石油礦藏狀況和運輸條件的限制。
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較少的是工業生產(由于需降低省成本,勞動密集型產業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與地理環境條件關系不大的是商業和服務業(主要面向消費人群)3P52
4生產協作類型:某種產品生產過程中多道工序之間的聯系(布匹的生產)相對獨立的零部件廠的生產聯系(汽車生產)
5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類型一:自發和規劃建設類型二:傳統(礦產)資源新興(硅谷,中關村)技術和資金——規模效益
6商貿聯系:區際貿易(更密切,自然資源,資本,技術,產品,勞動力,信息,市場)國際貿易(存在關稅,貨幣匯率,制度差異,貿易壁壘等)7現代物流業:產生原因:滿足區際間物資源流動的需要作用P55
8科技與信息加強的意義:提高企業的運營效率與經濟效益,增強發展后勁。9技術的擴散類型:近鄰擴散、等級擴散、位移擴散。10我國紡織業的“產業集群現象”原因P58
第二節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類型
1農業區位因素一自然因素P60
1光照:影響因素(緯度、海拔、氣候)——年輻射量;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的地域分布)
2熱量:活動積溫(指標):對農業的影響(產量、種類、耕作制度、栽培方法)3土地:接近水源、城郊土地(城郊農業,高效農業)、土地類型、土地肥力4地形;坡度與高度
5水源
二技術經濟因素P611勞動力
2技術裝備和生產技術(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等)——提高勞動生產率
3種植方式:單作、間作、套作、混作、連作等耕作制度:一年一熟、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三年五熟、一年三熟等——落實作物布局的具體形式三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影響產品價格,農業類型與規模
2交通運輸:條件改善和保鮮冷藏技術的改善(影響園藝業、乳畜業、商品農業)3農產品消費狀況4政府政策
2綠色農業:特征(無污染、無公害)和核心(綠色)及根本途徑(更新傳統觀念、依靠技術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注重生態經營)3農業專業化與綜合發展是相互促進的。
4幾種常見的農業地域類型:熱帶種植業農業、地中海式農業、混合型農業和商品化農業P63-64
5集約型農業:勞動集約化、資金集約化(生產資料投入為主)、技術集約化6亞洲水稻的種植特點P65
7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種植和牧羊業(混合型)
8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降水豐富的地區,非洲的埃及和尼日利亞、南歐的部分地區、美國密西西比河下游地區和南美洲北部。
9我國的水田(平地水田、梯田水田)和旱地(平地旱地、坡地旱地)P66
高一地理單元知識點復習提綱(篇3)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