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冊地理必修一知識文綜考點
高一下冊地理必修一知識文綜考點精選篇1
1.大氣圈的組成與結構;低層大氣的組成,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氣的垂直分層及特征。
2.大氣的受熱過程;全球性大氣環流及氣壓帶風帶。
3.大氣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4.常見的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伏旱。
知識結構
一、大氣的成分
1、干潔空氣: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氣
3、固體雜質
二、大氣圈的結構
1、對流層
2、平流層
3、高層大氣
三、大氣運動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熱不均
2、水平運動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
3、水平運動原動力:水平氣壓梯度力
四、大氣水平運動受力
1、水平氣壓梯度力:決定原始風向、風速
2、地轉偏向力:改變風向,不改變風速
3、摩擦力:改變風向,減小風速
五、大氣環流
1、三圈環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緯、中緯、高緯
2、季風環流
(1)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
(2)分布:東亞:溫帶季風氣候;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六、海陸分布影響環流
1、北半球氣壓帶呈塊狀分布
(1)一月,大陸上是高壓,海洋上是低壓
(2)七月,大陸上是低壓,海洋上是高壓
2、南半球氣壓帶呈帶狀分布
七、常見天氣系統
1、鋒面
(1)冷鋒
(2)暖鋒
(3)準靜止鋒
2、氣旋與反氣旋
高一下冊地理必修一知識文綜考點精選篇2
1、巖石圈的結構: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都是由巖石組成。
2、沉積巖的特征:層理構造、化石(僅沉積巖中有);如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圖):
(1)突破口----巖漿巖只能由巖漿生成,故只有一個箭頭指向巖漿巖。
(2)環節名稱: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
巖漿巖、變質巖---外力作用---沉積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作用---變質巖
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重熔再生---巖漿
4、地質作用:內力作用使地表高低起伏;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趨于平坦。
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往往某一種作用占主導。
5、板塊構造學說: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平緩,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板塊相撞,大陸--大陸:山脈
大陸--大洋:大陸上形成山脈或島嶼,大洋處形成海溝。
板塊張裂,裂谷、大洋中脊(海嶺)。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中脊
重要例子:阿爾卑斯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地中海逐漸縮小)
喜馬拉雅山: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
東亞島弧鏈、馬里亞納海溝: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
落基山: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
安第斯山: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印度洋板塊:包括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澳大利亞大陸;
6、概念辨析:地質構造:背斜、向斜、斷層
地貌、地表形態:山嶺、谷地
7、流水作用:
流水侵蝕:峽谷、瀑布、河流上游V形河道。如長江三峽、黃土高原溝谷發育
流水沉積:沖積扇(山前);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入海口)
8、風力作用:
風蝕地貌:風蝕蘑菇、風蝕洼地、新疆魔鬼城
風積地貌:沙丘、沙壟、黃土高原的成因
高一下冊地理必修一知識文綜考點精選篇3
(一)晝夜交替
1.(1)晝夜現象產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發光;
(2)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轉。
2.晨昏線的判讀:在晨昏線上任找一點,自西向東越過該線進入晝半球,說明該線是晨線,反之是昏線。
3.晨昏線與赤道的關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終年晝夜平分。
4.晨昏線與太陽光線的關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線上太陽高度為0度。
5.晨昏線與地軸的夾角變化范圍:0°~23°26′
6.太陽高度的分布:晝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線上=0°。
7.晝夜交替的周期:一個太陽日=24小時
(二)地方時的計算
1.地方時計算原理:
①地方時東早西晚(同為東經,經度越大越偏東;同為西經,經度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經偏東時間早)
②同一條經線上地方時相同
③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即1°=4分鐘)
2.地方時計算方法:
某地地方時=已知地方時±4分鐘×兩地經度差
說明:①式中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邊用加號,在已知地的西邊用減號。
②經度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經或同為西經相減;一為東經一為西經相加。
③計算步驟:確定兩地經度差;換算兩地時間差;判斷兩地東西方向;帶入計算。
3.晝夜長短的計算
⑴晝弧:任一緯線落在晝半球內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緯線落在夜半球內的部分。
⑶計算:①晝長=晝弧對應的經度數÷15°;
②夜長=夜弧對應的經度數÷15°
(三)區時的計算
所求地的區時=已知地的區時±兩地時區數差
說明:
①時區數的計算:當地經度數÷15°,商四舍五入得時區數。
②時間差的計算:同減異加——兩地同為東時區或西時區相減;一為東時區一為西時區相加。
③加減號的選用條件:東加西減(同為東時區,時區數越大越偏東;同為西時區,時區數越小越偏東;一東一西,東時區偏東時間早)。
(四)光照圖的判讀方法和步驟
1.標自轉方向,判斷晨昏線
2.定日期:
⑴北極圈出現極晝(或南極圈出現極夜)為6月22日;
⑵北極圈出現極夜(或南極圈出現極晝)為12月22日;
⑶晨昏線與經線重合,為3月21日或9月23日。
3.時間計算:
⑴找特殊時刻點:
①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6點;
②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8點;
③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12;
④平分夜半球的經線地方時為24點或0點。
⑵依據經度相差15°地方時相差1小時,東早西晚,東加西減的原則推算時間。
4.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
⑴由日期定直射點的緯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
⑵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線是平分晝半球的經線,即地方時為12點的經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