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
進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這樣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績優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這是正常心理,但是應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精選篇1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背景和興起的史實:
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1)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使自然經濟逐漸解體。(2)受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3)洋務派對民辦企業起了誘導作用。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地點是:東南沿海地區。
2、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一、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
短暫春天:
(1)時間:一戰期間(1915-1921)
(2)原因:a、辛亥革命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為我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歐洲列強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3)主要行業:紡織業、面粉業
(4)著名實業家:張謇、周學熙、榮氏兄弟
(5)為什么是“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
曲折發展:
(1)國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族工業得到了較快發展
原因:為了鞏固統治,國民政府推出了一些有利于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措施
(2)抗日戰爭期間: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
原因:淪陷區:一些廠礦或被日軍所毀,或被日軍以各種形式吞并
國統區:國民政府實施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統治,官僚階層壓榨民族企業牟取暴利
萎縮:
(1)時間:抗戰勝利以后(解放戰爭期間或1945—1949)
(2)原因:a、美國商品大量涌入中國市場,排擠了國貨(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b、官僚資本大肆進行經濟壟斷,擠壓民族企業;c、國民政府的苛捐雜稅不斷增加,通貨不斷膨脹。
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精選篇2
1、概述“一五”計劃的實施、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確探索,“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_對生產力的破壞等,總結其經驗和教訓。(11課)
(1)“一五計劃”(1953-1957)的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了初步基礎。同時,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3)中共八大的正確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確定的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八大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是正確的。
(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在這種左傾思潮影響下,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我國出現了建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
(5)1966——1976_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
(6)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國情,生產關系的變革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要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際的關系;國民經濟要有計劃按比例的進行,不要急于求成。
(7)_經驗教訓:要正確確定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2、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政策的內容和意義,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12課)
(1)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
①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
②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④決定實施改革開放。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新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
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精選篇3
▲古代農業
1、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①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
②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時期,曲轅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農經濟
①形成時間:春秋戰國
②形成原因:a、鐵犁牛耕的出現,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③特點:a、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b、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c、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④地位:在古代中國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
②奴隸社會(夏商周)——“井田制”(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度)
③封建社會——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魯國“初稅畝”,實際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戰國,秦國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農業政策
(1)重農抑商
①開始:戰國商鞅變法
②評價
a、保護農業生產,維護社會穩定,鞏固封建統治;
b、封建社會后期,抑制了工商業的正常發展,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魚鱗圖冊”(明朝,確定土地所有權和征收賦稅的依據)
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精選篇4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科舉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全國卷高一歷史必修二相關實用知識點總結精選篇5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變化表現:
(1)衣著:長袍馬褂(傳統)、西裝(外來)、中山裝、旗袍(中西合璧)
(2)飲食:西餐傳入并逐漸流行(19世紀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飯桌,一批專門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傳統),
外人來華后,西式洋房開始大量出現,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征;
20世紀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開始出現富貴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開始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
(4)風俗:
①主張“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變傳統婚姻制度,倡導婚姻自由
②社交禮儀:跪拜禮→握手、鞠躬;
稱呼:“老爺”“大人”→“先生”“同志”;
婚喪儀式:鋪張繁瑣愚昧→簡潔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陽歷”,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④讀報刊、看電影成為民眾生活一部分
局限:由于農村落后、封閉,農村社會生活變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貨進入中等生活水平的農民家庭,傳統的風俗習慣,堅如磐石。
變化原因:(1)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
(2)仁人志士的推動;
(3)民主思潮的促進;
(4)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2、現代:1949至今
變化表現:建國后,人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開放前,溫飽問題長期未能解決。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2).政府發動的“菜籃子工程”,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百姓的餐桌。(3).餐飲業發展,快餐盛行。
2)穿: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年輕人的服飾,逐步融入國際潮流。
3)住: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職工買到合適的住房
4)風俗習慣:
(1).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這是解放婦女、移風易俗的一項重大舉措,導致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的重大變革。
(2).黨和政府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于助人,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
(3).改革開放以后,實行了雙休日,休閑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變化原因:(1).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導致城鎮人口劇增,商品糧購銷矛盾突出,為此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這就穩定了物價,保障了城鎮人民基本物質生活的需要。
(3).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