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鳥教學設計 灰椋鳥說課稿
《灰椋鳥》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三至第五自然段。
2.學會本課7個生字,其中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認識兩個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找出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欣賞、品讀、想象,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及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能憑借文中具體的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起學生對鳥類、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課文,感受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
難點:理解植樹造林的意義及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揭題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指名朗讀課題,相機指導“椋”的讀音及形近字(“涼、晾、諒、驚”等)。齊讀課題。
2、通常來看,像這種寫動物的文章,會向大家介紹些什么呢?通過預習課文,你們知道這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嗎?
二、初讀課文:
1、出示自讀要求:
(1)自由朗讀1至2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通過初讀課文,你知道灰椋鳥是一種怎樣的鳥?
2、學生自讀課文。
3、檢查反饋:
(1)出示生字詞,多種形式讀
(2)理解詞語
(3)檢查句子朗讀。(PPT出示)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相機正音
三、再讀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1、自由讀文,想想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瀏覽課文,找出文中哪幾小節寫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
(1)指名回答
(2)讀讀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
(3)讀完這三小節,你發現了什么?
3、學生嘗試給課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班級交流
4、學習第1、2節。
(1)那課文什么地方提到灰椋鳥樣子的?指名回答。(PPT課件出示相應語句)
(2)作者的意思是說——(引導學生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出示課件,了解灰椋鳥)
(3)既然沒什么好看的,“我”后來為什么又忍不住要去看?
(4)引讀第2節:于是,一天下午……下了車……棕紅色的水杉落葉……我們……
5、那文章的最后一節作者又寫了些什么呢?
(1)指名朗讀第6節。
(2)說說這節主要內容。
(3)引讀:在回來的路上,我想……(PPT課件出示相應句子)作者的意思是說——(引導學生把反問句改為陳述句)
(4)辨析詞語:課文第2節說“我們選好觀察位置,便在那里等候灰椋鳥歸來。”而最后一節卻說“沒有……沒有……我到哪兒去觀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這兩句話中的“觀察”和“觀賞”兩個詞語能不能調換,為什么?(PPT課件出示兩句話)
四、作業
1、熟讀課文,摘錄課文中寫鳥的句子。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25課。(齊讀課題:灰椋鳥)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說,灰椋鳥歸林時那喧鬧而熱烈的壯觀場面只看不欣賞太可惜了。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通過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和作者一起去觀賞那壯觀的場面。但是,要想把它們歸林的畫面看得真真切切,同學們還得帶三件寶物:第一,你們的眼睛,用眼睛仔細地看;第二,你們的耳朵,用耳朵認真地聽;第三,你們的心,讓你們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膽地想象。
二、品讀課文(學習課文3、4、5節)
A、學習第3節
1、師引讀:首先讓我們跟隨著作者開始靜靜地等候。周圍靜得出奇,路兩邊……同伴忽然喊道……
2、“黑點”指什么?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B、學習第4節
1、那就先帶上你們的眼睛寶物去看一看吧,看看灰椋鳥是如何歸林的?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輕聲讀一讀課文的第4節,想一想,灰椋鳥是怎么樣歸林的呢?把關鍵的詞圈出來,邊讀邊想象畫面。
(1)你看到灰椋鳥是怎樣歸林的?
(2)灰椋鳥排空而至,有的……有的……(PPT課件出示相應句子)
灰椋鳥是整群整群歸來的,有的……有的……
灰椋鳥是成群結隊的歸來的,有的……有的……
(3)想看看這壯觀的歸林場面嗎?(視頻欣賞)
(4)你看到了什么? 你呢?……
(5)讓我們再一次來感受這一壯觀的場面,學生齊讀。(PPT課件出示相應句子)
2、這是我們通過課文的語言文字所看到的,你還聽到什么?
(1)灰椋鳥的叫聲在作者的耳中的意思豐富著呢!
師引讀:先回來的鳥……,好像……,又像在……:后到的鳥……,邊飛邊鳴,很快……。(PPT課件出示相應句子)
(2)如果你就是一只歸林的灰椋鳥,你會和同伴傾訴些什么?又會怎樣呼喚你的同伴和兒女?(同桌練習——指名說)
(3)老師仿佛聽到了一群活潑可愛的灰椋鳥在歡快地鳴叫,感覺到你們已經融入到這快樂的大家庭里去了,這可真是一副壯觀、歡快的歸林圖。讓我們拿起課本,走進林中,一起回味、欣賞這壯觀、歡快的歸林圖。(生齊讀第4節)
C、學習第5節。
過渡:剛才我們隨著作者親眼目睹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場面,真使我們意猶未盡。夕陽已漸漸西沉,晚霞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刺槐林和竹林,此時林中又是怎樣一幅畫面呢?同學們,讓我們繼續睜大我們的眼睛,豎起我們的耳朵,用心去感受吧。
1、自由朗讀課文第5節,看看哪些寫鳥的句子深深地吸引著你,劃出來,并想想是什么吸引了你。
2、學生自學。
3、全班交流,體會語言的精妙。
(1)“天上的鳥越來越少了,可是整個林子里的灰椋鳥還是不愿過早的安眠。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地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把灰椋鳥寫的很美,那是由于在晚霞的映照下,還用了擬人和比喻,這樣把灰椋鳥當作人來寫,感覺和真的一樣。
指名讀,說說理由。誰也喜歡這一部分,讀一讀。
(2)“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
①重點理解“俱樂部”:什么叫“俱樂部”,人們在俱樂部里會干什么?為什么說“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呢?
②似飛瀑,如驚濤,寫出了什么?這是怎樣的聲音呢?
③鳥兒叫得這么歡,的確這兒成了天然的俱樂部,成了鳥的樂園。誰喜歡這一句的讀一讀。
3、聽了同學們的朗讀和評價,老師仿佛已經來到了林中,我也想來感受感受此時林中的情形呢,你們愿意和我一起感受嗎?(師生齊讀)
4、作者被這喧鬧而又熱烈的場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我想此時此刻,不僅是作者,我們每個人一定都會被感染了,也會像作者一樣歡呼起來,你會歡呼些什么?(學生簡單交流)
5、是呀,這樣的場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們。把你的歡呼,把你的贊嘆,把你的驚喜,放到你充滿激情的朗讀中吧!(齊讀第5節)
三、學習第6節
1、過渡:我們都已經情不自禁地喜歡上這些可愛的小精靈了,灰椋鳥多么自由,多么歡快啊!這都是誰的功勞呀? (齊讀沒有……沒有……)(PPT課件出示相應句子)
2、師:這是作者對林場工人由衷地感謝,以及對人們植樹造林保護環境這一行為感到無比的欣慰。同學們,全篇課文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給我們描繪了鳥兒歸林時、歸林后的壯觀場面,從字里行間你感覺到這位作者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拓展閱讀:
1、同學們,著名作家巴金爺爺曾經也寫過一篇關于鳥的文章,想讀嗎?(點擊學習軟件,美文欣賞)認真讀一讀,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出鳥兒活動的動人場景的。
2、學生自讀
3、交流感受
五、認識徐秀娟
欣賞《一個真實的故事》,認識徐秀娟。
《灰椋鳥》說課稿
說教材:
《灰椋鳥》是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徐秀娟在鹽城自然保護區工作時寫的一篇散文。描繪了灰椋鳥歸林時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對鳥兒的喜愛和對林場工人的敬仰之情。文章第二段是重點,作者將灰椋鳥歸林的活動與自己內心涌動的感情同時描寫,交融滲透,合為一體,旨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語句,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說目標:
根據文章特點,我將教學目標定位以下三個: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地四、五自然段。2、讓學生自讀自悟,領會欣賞灰椋鳥歸林時和入林后的情景,體會作者的感情。3、憑借課文語言材料,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激發學生對鳥類、大自然的熱愛。
說教法學法:
針對本教材特點,我采用讀中理解、品析感悟、想像拓展等教學方法,通過詞語理解、句式的推敲訓練,情感的體會等品賞評議,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引導學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自讀感悟,切實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說教學過程:
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首先,我以課件導入。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林場,去觀賞灰椋鳥歸林的壯觀場面。播放課件,把學生帶入到百鳥歸林、呼朋引伴、浩浩蕩蕩的壯觀場面中。學生欣賞課件,身臨其境,學習課文的情趣被調動起來。欣賞完后,讓學生用一兩個詞語概括所看到的場面。(板書:壯觀熱鬧)
接著,精讀課文第二段。分兩個環節教學:一、感悟壯觀場面二、感悟熱鬧之情
(一) 感悟壯觀場面
即學習第3、4自然段,先讓學生細讀課文,用筆找出能體會出百鳥歸林的
“壯觀”的詞句。“不動筆墨不讀書。”自學的同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交流時,相機出示第四小節,學生重點抓住“排空而至”、“數百米長”、“巨大”、“一批一批”、“浩浩蕩蕩”等詞語來體會。指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排空而至”。指導朗讀時,先練讀這些重點詞,讀出壯觀之勢,再將詞語放入到句中進行練讀。過渡:此時的刺槐林里變得熱鬧起來,引讀“先回來的鳥——后到的鳥——”一句,讓學生理解“傾訴、呼喚、應和”內容時,我設計想像說話:如果你就是一只灰椋鳥,你會傾訴、呼喚、應和些什么?這一情景創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實現了個性化閱讀,為學生馳騁思維、放飛思想、張揚個性提供廣闊的時空。“此時此刻,我們眼前是排空而至的灰椋鳥,耳畔是他們活潑歡快地叫聲,真是壯觀、熱鬧啊!讓我們再一次來感受一下吧。”齊讀第四自然段。
(二)、感悟熱鬧之情
“夕陽已漸漸西沉,灰椋鳥們還不肯過早地安眠,林中又會是一番別樣的景象。”輕聲讀第五自然段,找自己喜歡的語句多讀一讀,在同桌交流時說說自己喜歡的理由。全班交流時,我相機出示兩句話。
“看,這幾只剛剛落在枝頭上,那幾只又馬上撲棱棱地飛起。它們的羽毛全變成金紅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裝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讓學生回到一開始灰椋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進行比較朗讀,感悟夕陽映照下,如翩翩起舞的少女般的灰椋鳥的美麗。從而對灰椋鳥更添喜愛之情。指導學生美美地讀好這句話。
“樹林內外,百鳥爭鳴,呼朋引伴,嘰嘰啾啾,似飛瀑落入深澗,如驚濤拍打岸灘,整個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個天然的俱樂部。”這句話,運用了擬人、比喻的修辭手法,播放鳥鳴聲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在欣賞時邊讓學生想像,這聲音如——似——。這樣熱鬧、歡快的百鳥爭鳴圖,我們能不被它感染嗎?此時的你會情不自禁地歡呼什么?學生抒發出內心的感情后,配上優美的音樂,帶上喜愛的情感,齊讀第五自然段。
這兩個環節的設計,學生通過“讀、找、悟”與文本真切對話,學生自主學習,收獲不少。我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讓他們能自己感知、發現,在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起到激活、指引、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詞語感悟、通過句式感悟、通過情景感悟,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釋放出巨大的學習潛能。
體會愛鳥之情,學習第三段。過渡:同學們,在你歡呼、贊嘆之時,你是否想過該感謝誰?引出第六自然段,齊讀。出示反問句:“沒有林場工人的辛勤勞動,沒有這幾年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我到哪兒去欣賞這鳥兒歸林的壯觀場面呢?”
讓學生改陳述句,可用上“如果……就……”“因為……所以……”。在訓練的過程中感悟到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隨即問學生:那我們小學生應該為此做些什么呢?
這個句式變換的訓練,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一是它訓練了學生用不同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使語言文字的訓練落到實處。二是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愛鳥、愛樹木、愛大自然的教育,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最后,向學生聲情并茂地敘述,再現女大學生徐秀娟為救受傷丹頂鶴而犧牲的動人故事,記住她最后的呼吁:鳥是人類的好朋友,樹林是鳥的樂園。出示這句話齊讀。使學生愛鳥、護鳥的情感得到升華。播放歌曲《一個真實的故事》,在歌曲中結束本課教學。
看了“灰椋鳥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