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
《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2.通過查閱課外書,上網等途徑收集有關科學家發明發現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揭題,激發興趣
1.教師介紹有關胚胎發育的科學知識。
2.俄國作家費奧多羅夫九歲時就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猜測一下他是一個怎么樣的孩子?
二、循題讀文,理解“發現”
1.自由朗讀文章,學習生字,注意“澄”字的發音。
2.默讀課文,思考:“我”童年的發現是什么?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句段。
3.反復朗讀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在這段話中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現在,這一段時間就折合成一個月。從小魚變成青蛙又得經過很長時間,又折合成一個月。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4.仔細地讀讀著幾句話,并用自己的話轉述。
5.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說的是相同的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6.朗讀這兩句話,比較兩句話表達上的不同,體會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三、循果查因,了解過程
1.默讀課文,思考:“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2.根據學習計劃,分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計劃:
(1)找出有關的句段。
(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句話或一個詞語。
(3)在白紙上畫出簡單的發現流程圖。
3.小組匯報,課堂交流。
(1)“我”是在做夢中發現自己總在飛翔,并且發現其他同學也具有“飛行”的天賦,于是便產生了好奇,想解決這個奇妙的問題。
(2)我們一起找老師請教,老師給我們解答。
(3)老師的解答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
(4)我對“九月懷胎”進行思考,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有了偉大的“發現”。
四、作業
1.抄寫課文中描寫“我”的發現的句子。
2.用自己的話說說“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感悟“發現”
1.默讀課文,思考: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并在課文中找出有關的依據,畫出相關的句子。
2.課堂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大概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隨機指導。
(1)“我”是一個充滿幻想的孩子。
①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飛到哪里。
◇輕聲朗讀這段話,閉上眼睛想象這段話描寫的情景。
◇如果你也做了這樣一個夢,或者你真的能飛了,你會是什么樣的心情?
(高興、驚喜、新奇……)
◇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谌耸怯杉毎麡嫵傻?hellip;…這樣推算下來,到變成人,正好是九個月。
◇朗讀這段話,哪些地方是“我”的幻想?
◇當“我”發現或者是幻想了這樣一個規律時,“我”是怎樣的心情?
(格外高興、得意……)
◇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
(2)“我”是一個喜歡刨根問底的孩子。
?、倌翘煳覀儙讉€人決定去見我們的老師,讓他來解答這個奇妙的問題……等你們升入高年級,上課時老師都會給你們講解。
◇找一找“我”問了幾個問題?把問題畫出來。
◇想一想,這些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一個問題套著另一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是對前一個問題的追問)
◇想象當時的情景,分角色朗讀這段話。
?、谖铱释靼?,人究竟是怎么來的……恨不得從魚身上發現將來的人應該具有的某些特征。
◇想象“我”研究以條魚的樣子,朗讀這句話。
◇你覺得“我”會翻來覆去的看些什么?會想到一些什么?
(3)“我”是一個幽默的孩子。
①幸虧他沒有容我解釋……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你覺得這段話哪些地方很幽默,為什么讓你讀著想笑?
◇舉例說說“世界上重大的發明或發現,有時還會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舉例,比如:哥白尼熱情地宣傳新天文學說,被教會視為異端,教會將他押到了羅馬的宗教法庭,在監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殘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燒死。
◇你能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我們無論想做一件什么事情,還是要做一件什么事情,都要冒著危險,都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
②聽完這句話,你大概會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當眾受到了懲罰。
◇朗讀這句話,體會其中的幽默和機智。
二、聯系生活,向往“發現”
1.從“我”的童年發現中,你有什么啟發或體會?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自由的討論,教師要鼓勵支持。比如:
(1)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要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遇到問題要敢于動腦思考,要大膽創新,最為重要的是有堅持不懈的勤奮鉆研的精神。
(2)童年的胡思亂想就是一種“發現”。
(3)童年很美好。
……
2.你在學習、生活中有沒有自己的發現?說出來和大家交流。
《童年的發現》說課稿
一、說教材:
《童年的發現》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以“童年”為主題的一篇課文。它講的是作者童年時發現了有關胚胎發育的規律。文本主題一是科學發明發現需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幻想;二是科學發明發現會面臨被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文本的語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跡以及對話的真 切。反映了兒童追根問底、求知若渴的特點和大膽的想象力。讀罷教材不難發現文章的1、2自然段與后文是總分關系。第一自然段統領“發現的過程”,而第二自然段卻統領文中最后一部分“轟出教室”。
板書:發現什么——發現的過程(夢中飛行,請教老師、大膽想象)
當眾受罰——被轟出教室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和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因此我把目標定為: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領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尋根究底和大膽想象的精神。
3、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培養想象能力和積極關注生活的態度。
教學重點:
學習童年的發現過程,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自豪與憤懣交織在一起的情感。
教學難點:
文中最后一句話的理解。
二、說教學程序:
本課擬兩課時完成,圍繞著重難點的教學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夢中飛行——咬文嚼字
(二)大膽想象——動手推算
(三)轟出教室——質疑討論
一、 夢中飛行——咬文嚼字
先指名一學生朗讀這一段,(課件出示內容)要求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畫出最能表現飛行特點的詞。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到——隨心所欲。
第一步先讓學生說說隨心所欲的意思,學生可能會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里就去哪里、隨著自己的心意很自由”等等都行。第二步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找出哪些語句看出作者飛行的隨心所欲。找出表示飛行的詞語有:躍起、滑翔、盤旋。這時老師提供一個句式讓學生用這三個詞說話: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我學會了____,學會了____,還學會了____。第三步進行一個發散思維的訓練:我還可能隨心所欲地做什么?學生可能會說:每天夜里做夢我都會飛,我在空中會像小鳥一樣自由地飛翔;我會像矍志剛叔叔一樣飛向了太空,去探索無盡的宇宙奧秘。第四步問一問學生你平時也會夢到什么?最后再引導學生齊讀夢中飛行這一段。這樣經過一層一層地解讀與交流,對于“隨心所欲”這個詞我想學生已經爛熟于心了。
至于“請教老師”這一部分的教學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式,讓學生分角色進行對話,從而體會作者的追根問底和求知欲望。在這里就不細說。
二、大膽想象——動手推算
我是這樣引入這一段的教學的:老師并沒有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案,便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來的。那么我想出名堂來了嗎?
1、找出“眉目”一詞,是什么意思?文中說作者想出了什么眉目?具體表現在哪里?
2、動手推算這一過程。從細胞——草履蟲——
3、可見思考得怎么樣?認真、癡迷等,文中有一個詞可以表達這個意思——絞盡腦汁。這時讓學生換詞:搜腸刮肚、冥思苦想、費盡心思等。
4、終于想出來了,這時作者的心情如何?引讀這部分最后一句。這時再回扣總起句第一段,抓住“九歲、完全、獨立”這三個詞體會作者因為有了不同凡響的發現而自豪的心情,近而引導學生朗讀此段,讀出作者的那種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此時因為學生有了前面的學習,感受到了作者的特點。老師適時小結:其實發現也并不是那么輕而易舉的,那是要善于幻想,有追根問底及求知欲望和豐富想象力。
三、轟出教室——質疑討論
首先讓學生合作對話,其次問學生讀完這一部分內容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很自然就會找到這句話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讓學生通過舉例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因為課前已經布置學生先查閱了哥白尼、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的資料。最后再引導通過朗讀體會作者內心憤懣的感受。
這時老師引導學生小結:除了前面講到發現需要有的精神以外,有時候往往一個發現又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你也要能夠經受得住打擊,甚至于嘲笑和受罰!
課的結束,讓學生把自己平時在學習或生活中的發現與大家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隱隱感覺到要有所發現就必須處處留意生活。
看了“童年的發現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