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家不是匠閱讀答案
《散文家不是匠》閱讀材料
董橋的“語言”出自他的“創作”,然而這“創作”卻不是依賴上天的賞賜,而是與一個深遠的文化背景有關,那佇立了上千年的文化風景,恰巧觸動了一個現代游子的“立體的鄉愁”,才能使閱微草堂那樣的歲月真的流回到眼前。他對這個心智貧乏的時代的反動肇始于語言,然而他的語言里又凝結著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所以,文字的高下的本質并不在于文字本身,差別正在于心魂。散文需要美,但不是裝飾品,否則就實在是辱沒了散文的存在價值。
博爾赫斯說過:我們文學的貧乏狀態缺乏吸引力,這就產生了一種對風格的迷信。相信這種迷信的人認為,風格不是指產品是否有效,而是專注于表面的技巧,從而忽略了靈魂深處的信念與激情。而所謂“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穩定的;相反,不朽作品的靈魂,則經得起烈焰的考驗——《唐吉珂德》贏得了它同譯者的斗爭,再拙劣的翻譯語言,都不能改變它的靈魂。
時間深處的古器即使綠銹斑駁也是美的,它不需要表面鮮亮的油漆來拯救。
《散文家不是匠》閱讀題目
1.對作者說董橋散文語言里“凝結著多么粘稠的精神血液”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4分)( )
A.董橋的散文語言依賴于一個有千年積淀的文化背景。
B.董橋的散文對這個心智貧乏的時代的反動肇始于語言。
C.董橋的散文語言與精神結合得很好,體現了散文的存在價值。
D.董橋的散文很好地解決了文字的高下的本質并不在于文字本身的問題。
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兩項是(4分)( )( )
A.作者認為偉大的作品能夠留傳久遠靠的是作品深邃的思想,沒有思想,作品就沒有靈魂。
B.作者說“所謂‘完美’的作品,是最不穩定的”其中“最不穩定的”的意思是指經不起時間考驗。
C.作者舉《唐吉珂德》為例,說明了只要一本書挖掘的思想靈魂頗深,哪怕語言再拙劣,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D.作者在文章中表述了自己的觀點,散文創作不需要講求語言、技巧,更要有思想有精神。
3.文章認為賈夢瑋先生文章里所批判的“素”包括哪些內涵?作者是如何看待賈夢瑋先生的這一觀點的?(5分)
答:
4.文中最后一段“古器”“綠銹斑駁”“表面鮮亮的油漆”各指什么?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5分)
答:
《散文家不是匠》閱讀答案
1.A
2.A、B
3.技巧上重簡輕繁,重白描輕形容,語言上貧乏無力,蒼白失血。作者同意賈夢瑋先生所認為的“散文追求‘素’成了文學的癌癥”觀點,同時指出散文的語言并不僅僅是技巧,而主要是精神之美。
4.“古器”、“綠銹斑駁”、“表面鮮亮的油漆”分別指文章的思想精神、拙劣語言技巧、好的語言技巧。最后一段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更加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含意深遠,耐人尋味。
看了“散文家不是匠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