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答案
《胡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材料
④中國自古有“老愛胡須少愛發”的說法 。在我國,不同時期男人的胡須式樣不同。沈從文考察出土文物后說:“戰國人的胡須像倒過來的菱角,向上翹一點;西漢人的胡須是長長的左右兩撇,顯得威嚴莊重;到了隋代,則要按人們不同的身份,把胡須修成辮子。”另外,胡須式樣還有含義,如留“一字胡”的人,說明他已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標志他開始步入社會或已有子女;留“子孫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孫兒女。第一次留胡子也有風俗,多是每年立春和二月初二,立春預示著“發祿發福”,二月二則意味著留的是“龍須”。魯迅先生有一篇考證文章《說胡須》,證明中國古代的胡子樣式是兩邊向上翹起,只是在元、明之后才向下拖的,而且那拖下的胡子還是蒙古式的,是蒙古人帶過來的。辛亥革命后中國男性的發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男人理發和剃須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⑤胡子的去留與歷史文化有關 。一個男人的胡子式樣往往取決于他所處國家的風情、民俗、時代風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 在古代的一些地方,人們把胡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比如,在古希臘,迫使一個男子剃去胡子,這是對他的最大侮辱。在古代的阿拉伯地區,若將一國的使者剃去胡須加以侮辱,就會導致兩國不和甚至引起戰爭。在古埃及,胡須被看作權力和威嚴的象征,因而只有國王才能留方形須,一般臣民只能剃光胡子,否則就會犯欺君之罪。如果法老臉部的這種胡須不夠多,還可以用假胡須粘到下頜。波斯國王的胡須上撒有金粉,甚至還用金線編織起來,如皇冠一樣的神圣。
⑥而歐美文化意識認為不留胡須是上流社會男士身份的標志,因為他們認為只有有地位的男士才有時間在室內細心地修整儀容。而且,不留胡須還可以更精確地顯示出臉部表情的細微變化,被認為是一種坦誠的表現。
⑦但現在的藝術家卻喜歡留胡子,這可以用達爾文的“選擇”論來解釋。科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請男女受訪者對4個不同胡須標準的面孔做出評判,看哪一種更有吸引力。該實驗發現,無論是有胡須的臉,還是胡子刮得精光的臉,只要是少見的都更有吸引力。這一模式反映了一種進化現象,那就是“負面頻率依賴性性選擇”,簡而言之就是“物以稀為貴”。藝術家喜歡留大胡子,其重要動力之一可能就是這種負面頻率依賴偏好。這是因為藝術家需要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如果人們都留著胡子,那么藝術家肯定會選擇刮胡子。
(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14期,文/梁蕾 有刪改)
《胡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題目
1. 胡子的去留一般與 有關。
2. “古稀之年”是指( )
A. 50歲 B. 60歲 C. 70歲 D. 80歲
3. 在表格中填寫正確的答案。
中國男子的對待胡須的態度 | 階段 | 原因 |
4. 第⑤段畫線句子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 下面的材料是在本文 和 之間抽取出來的。
在猶太教以及其他東方民族的觀念中,胡須是力量的化身,是神所賦予的男子氣概的象征。在《舊約》中,刮臉被視為一種卑鄙的行為,因為刮過臉的男人在外表形象上與異教的牧師相似。今天,在這種宗教文化中,一男子的胡須如果被一陌生女子觸摸,依然是對這個男子最大的、幾乎無法彌補的侮辱。
《胡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答案
1. 歷史與文化
2. C
3. 階段:蓄須、刮胡子
原因:蓄須是因為古人以蓄須為美;刮胡子是因為辛亥革命后中國男性的發式、服飾、社交禮儀風俗有了很大變化,而且蓄胡子不衛生,影響健康。
4. 舉例子。具體說明了男人的胡子式樣往往取決于他所處國家的風情、民俗、時代風尚、地域歷史文化背景。
5. ⑤和⑥
看了“胡子的歷史與文化閱讀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