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你還在死記硬背嗎?
首先,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漫長的枯燥和乏味的。
   這個培養過程:走進語文,不抵觸,不反感,不因對以前的老師、教材和考試的印象而遷怒語文。
第二:積極主動
語文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教師的“教”不會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而只能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求理解,才能逐漸達到“自會讀書,自能作文”的境界。自主學習會讓你的學習事半功倍。
   企圖靠老師講得好、深、透,學生只管默默聆聽、記憶就學好語文,這種想法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此路不通!此路不通!此路不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因此,有意識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作好自主學習規劃,加大自主練習的力度,自奮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條極重要的語文學習規律。
第三:多看多寫
在你學習語文中,要下定決心廣泛而深入的閱讀。閱讀時,要涵蓋古今,包舉文理,融會中外,首重哲學,這就叫“融匯九流”。尤請注意:不要只讀文學作品,只讀中國作家,你應該閱讀更多范圍的作品,才能讓你在學習語文中,越來越博學。
   同學們學語文所為何事?我以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豐富心靈、明白事理、完美生活。這就是要鍛煉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簡化為“思欲麗”:情感思想要富贍犀利!現實中,我們許多同學只會作題,從來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鍛煉,其情思通常表現出兩個缺陷:一是“淺”:情感幼稚化,思維平面化,既無深情,也無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導致了關注的主題窄,既少閱歷,又缺大氣。要糾正這兩個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廣”,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同時,必得加上一個字:“寫”!
 “寫”可以醞釀和升華情感,“寫”可以廓清和鍛造思想。“思欲麗”,必多寫!
第四:多讀經典
語文學習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就是模仿,這是老師教導我們寫作時的必經之路,模仿的榜樣(模板)應該是什么呢?當然是前賢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紅樓夢》、蘇步青熟讀《古文觀止》的例證,當是大家熟知的。通過長期的艱苦的積累,在頭腦中建立起豐富的“語言范式”,形成“興奮灶”,這就是我們要追求的“腹有詩書”。
   運用這些“范式”,模仿著“說”,模仿著“寫”,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這樣,就很容易有學習個充實感、成就感、條理感,就不會再感到語文學習空泛、無力、不可捉摸。這種狀態可以稱為“胸有成竹”。
第五:自我領悟
首先,要廣見博聞(多讀)、反復嘗試、積累范式,不要單方面的學進去就可以了。因為靈感總是出現在辛苦勞動之后的彩虹;其次,要養成聯想和想象的良好習慣,力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決不壓抑、束縛自己靈感的飛翔;再次,要努力營造平和清明而又躍躍欲試的心理狀態,讓自己充滿好奇心、求知欲。沉浸其中,體驗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覺,相信自己通過積累、模仿而形成的靈感思維的有效性。
   經過多次成功的靈感閃現,總結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條件,把它變成自己進一步學好語文的利器。
第六:積極思考
  在語文學習中,欲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先要多思:不論哪個學習環節、何種學習任務中,決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經自己思考的東西,這樣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學習的興趣,使多讀有味,多寫有效,積累有益;次求深思:決不淺嘗輒止,而要多方追問,務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畢露;后求善思:不鉆牛角尖,而是隨時以元認知策略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擾,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師的點撥、同學的幫助,方可不斷提升自己的思維品質,建立起融通、靈慧、深刻、嚴密的思維個性。
 相信通過以上的方法,適合我們自己的學習方法,不知不覺已經形成并且在我們的習慣上根深蒂固。學習語文,不只是死記硬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