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戰與和教學設計
《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戰與和》教學設計
七年級的學生剛步入初園,對于初中的生活一切都覺得新鮮,同樣對于初中的歷史也存在著諸多疑問與期待,充滿了好奇。由于七年級的學生歷史知識貯備不是很多,尤其是對于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更是覺得陌生,所以在授課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課堂氣氛,采用大量的圖片資料和影音資料,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加強學生的直接感官感受。同時設計課堂討論環節,通過層層提問與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匈奴的興起,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理解匈奴族在我國歷史上的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貢獻,衛青、霍去病能大敗匈奴的原因及其作用,昭君出塞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作用。為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古代民族關系打下基礎。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比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中國的歷史,民族友好發展是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一個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應該對此表現形式作出一個正確的認識,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與交流是歷史發展的一個主流方向。
五、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確定課文的中心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及其教學重難點,收集與授課內容相關的圖片與影音資料,制作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件。
學生準備:
收集與本課內容的相關的資料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播放與授課內容有關的相冊視頻,配以古箏曲《王昭君》(創設一個歷史情景,由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上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同學們在觀看這個相冊視頻的同時也聽到了一首旋律優美的古箏曲子,曲子幽怨動人,仿佛在向人們述說著一種情懷,一個動人的故事,一種惆悵的感覺。這首優美的古箏曲是以一個人的的名字的命名的,曲子的名字叫《王昭君》。曲子講述了中國民族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真實情景如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歷史事件?它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上及現代民族關系史上的地位如何?學完這一課,相信同學們會找到你們自己心目中的答案。
講授新課
師:說到《昭君出塞》,就不能不提到一個少數民族——匈奴族,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匈奴族這支古老的民族的基本情況(展示與匈奴族相關的圖片資料并進行提問,最后總結概括。)
(預期效果:學生根據圖片的提示,可得出匈奴族生活于蒙古草原,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遷徙。)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 是誰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
2、 他為什么能夠統一蒙古草原?
3、 蒙古草原統一之后,匈奴族的社會發展情況是怎么樣的?
(預期效果:學生課前收集的資料,看課本可找出問題的答案)
教師過渡:在匈奴強大的同時,西漢此時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呢?他與匈奴的關系如何?
(預期效果:學生會回答:“西漢初期,國力有限,不得不對匈奴實行“和親”,并且要送給匈奴大量的谷物和紡織品,并開放邊境市場“等等內容)
教師提問:這種和親換來了西漢邊境的長治久安了嗎?
(預期效果:學生會回答:“沒有”)
教師提問:到什么時候西漢政府才具備了反擊匈奴的能力?為什么?現在請同學們根據手頭上的資料和之前學過的內容,分組討論一下,概括出西漢政府能反擊匈奴的原因,使西漢政府強大的措施是什么?
(預期效果:教師展示相關知識點的幻燈片,通過層層切入的提問和引導,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引到更為深入的地方,培養學生分工合作能力及其概括能力,同時也把前后的課文知識點串接起來。)
教師過渡:西漢政府在漢武帝時期強大起來后,對于匈奴族,不再是之前的那種妥協求和態度,而是迎面反擊,在這個反擊過程中,涌現出許多著名將領,接下來我們將提到兩位著名的西漢將領,他們是誰呢?
(預期效果:學生回答:“衛青、霍去病”)
教師展示衛青、霍去病圖片,讓學生把手頭上收集的資料對兩個人進行一番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根據幻燈片上出示的《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和手頭上事先收集好的資料,說說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的過程及其影響。
(預期效果:學生可以自主回答)
教師過渡:在西漢政府反擊匈奴取得成功之后,西漢的邊境進入到一段和平時期,匈奴內部也發生了變化,此時的漢匈關系如何呢?
(預期效果:學生會提到“昭君出塞”)
由學生的回答引入到“昭君出塞”這一目的學習,教師提問:
1、 誰能說說昭君出塞的故事
2、 昭君出塞的故事為什么能夠流傳千古,得到人們的贊揚與肯定?
課堂小結:
漢匈之間的和戰關系是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上的一個縮影,它代表了中華民族關系發展的一個趨勢,和平發展是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相信我們的國家在56個民族的共同努力下會越來越好,下面用一首歌謠來概括本課的內容:
冒頓統一北邊疆
迫使漢初和親忙。
大將衛青、霍去病,
北擊匈奴震四方。
漢匈和同為一家,
昭君出塞美名揚。
《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戰與和》說課稿
對于本節課的設計,我的核心思想是如何科學地藝術地處理好學生、教師與教材三者之間的關系,將課堂真正的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樂學;讓自己與學生共同學習、探究;讓教材成為我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合作的依托。
橋梁(教材):
本課的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匈奴族自戰國時期興起,歷經秦、兩漢,隨著本民族的統一、強大、分裂,與中原地區的關系和戰變遷;兩漢時期因國力的變化,對匈奴的政策不斷調整。“戰”與“和”兩種方式都促進著中華民族的融合,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來往和合作構成歷史的主流。其間變化,前承漢朝的大一統與兩漢經濟的發展,后啟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在本單元中地位重要。
根據新課改的理念和學習的需要,我對教學內容做了一些調整和拓展,以三個“一”為教學主線:
一個民族——匈奴族的興起;
一個主題——兩漢時期民族關系的演變;
一條線索——“戰”與“和”
引導學生比較、分析,總結歷史規律,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二、主體(學生):
學情分析
初一年級的學生第一次系統的學習歷史,對歷史有一定的陌生感。但對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感興趣,并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因此在教學中既要注意科學性,更要注重趣味性。特別是外校的學生,自我表現欲強、思維活躍,通過創設情境能夠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進而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技能。但因年齡特點,對事物的認識,還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對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有一定難度,這也是課堂設計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三、本課目標
根據以上情況和大綱要求,對本課我設定如下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匈奴的興起及其歷史淵源,匈奴與兩漢關系的歷史變遷,包括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使學生從中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的,為正確認識我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2)了解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的內容及其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做出的重大貢獻,認識到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觀和濃厚的民族感情;
2、能力目標:
1)通過地圖對比“冒頓統一蒙古草原”與“漢武帝對匈奴戰爭示意圖”,讓學生學會并初步運用地圖剖析歷史現象及歷史變化;
2)圍繞漢朝與匈奴的和戰問題,組織學生討論“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與漢元帝時期的和親政策有何不同”、“兩漢時期對匈奴政策轉變的原因”,培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分析、比較能力,總結歷史規律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各民族都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戰爭與和平都是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
三個目標在整堂課中始終是一個整體,有機結合,在教法、學法中我會進一步談到。
四、本課重點:
本課重點有兩個
1)冒頓統一蒙古草原;匈奴是我國北方古老的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秦漢時期日漸強大,進入鼎盛。對北方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有助于學生理解兩漢的民族關系。
2)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經濟的繁榮、國力的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有助于學生理解兩漢對匈奴政策的調整的根本原因。
五、本課難點:
由于初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累積程度的限度,對理性的知識較難理解。因此本課的難點是如何通過對史實的分析、教學手段的合理設計讓學生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
六、教學方法設計:
教學方法的設計,依托于面對哪些學生、處理哪段教材。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材,實施的教學方法截然不同。針對外校學生自主、獨立、大膽、思維活躍、愛表現的特點,本節課我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探究、體驗等教學方法,我不是以傳統教師“教”的身份,而是和學生一起以“學”的身份,師生同堂,解讀《兩漢的民族的關系》。
七、教學目標的實現(結合課件)
下面我就具體教學過程說明一下教學目標的實現。
(1)渲染氣氛 吸引注意
關鍵詞:音樂、圖片
一堂課成功與否,開頭抓住學生的心,吊起學生的胃口很關鍵。所以上課前我用《昭君出塞》曲渲染氣氛,營造歷史課堂獨特的感覺。
導入我采用了學生熟悉的《長城》圖片,提問:古代長城什么時候開始修建,其目的何在?學生很容易就想到——抵御匈奴。那么從戰國、秦到兩漢,匈奴與中原的關系如何?由此進入新課,輕松、自如、學生很容易接受,而且能夠在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提起學習興趣。
(2)啟發思維 培養能力
關鍵詞:小組學習 圖說歷史 總結規律
地圖是本節課我很重要的一個工具。通過《秦疆域圖》、《鳴鏑騎射圖》、《冒頓統一蒙古草原圖》,學生很輕松地分析出匈奴族的淵源,政權性質以及它的強大,從而在有效的視覺沖擊下,于不知不覺、輕松的狀態中突破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內容——匈奴的興起。使學生了解匈奴族對我國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理解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
外校的學生有小組學習的優良傳統,而且學習的自主性較強,表現欲也很強,因此為突破本課另一重點:兩漢時期對匈奴政策調整的原因,我采用了小組自主學習的方法,通過導讀題:
漢武帝時期西漢與匈奴的關系如何?有何表現?
同漢初相比,漢武帝時為什么能反擊匈奴?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對當時西漢與匈奴的關系有什么影響?
培養學生自學、合作、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語言表述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將知識、情感、能力三個目標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同時也突破了教學重點。課堂效果非常好。
(3)激發興趣 活躍課堂
關鍵詞:歷史劇表演、謎語、詩歌
歷史劇場一直是外校的傳統,以外校傳統為依托,我設計了本課的一個興奮點、一個興趣點:歷史劇表演《昭君出塞》,來進一步突破本課的難點:如何理解兩漢的民族關系。學生對昭君的故事很感興趣,所以課前主動做了大量資料的收集。從臺詞設計到演員的選定,劇目的編排,到課堂上的表演,完全是學生。一個歷史劇表演,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膽量、綜合協調能力、并極大地延伸了課堂教學,將知識、能力、情感目標緊密結合,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并在課程進半時制造興奮點,提高學習興趣。
詩歌是我安排的另一個興趣點。文史不分家,利用詩歌再次激發學習興趣,幫助理解、幫助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加強學科融合,用詩歌給學生帶來文學美感。
謎語是我給學生的課后點心。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歷史謎語。用謎語作為課后基礎知識的鞏固,學生不會厭煩,記憶也會很深刻。
八、課堂反思:
關鍵詞:學生主體 快樂課堂
一切的課堂設計圍繞一個主體:學生,一個原則:課堂輕松、充滿未知,一個效果:不知不覺、意猶未盡。總體來看,課堂效果比較好,達到了預期目的。但如何根據教材的變化、學生的不同,設計形式多樣的課堂內外的活動,更科學的教學方法,來輔助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讓歷史課堂生動、有趣,歷史學習延伸到課堂內外,是我今后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比如:歷史劇的編演可否采用多個演出組競賽的方式,擴大學生參與范圍,或者更大膽些,讓學生穿上古裝;詩歌的運用能否更巧妙,貫穿于課堂始終等。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分析和安排,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
看了“匈奴的興起和漢朝的戰與和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