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
1、人類的出現:猿類——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現代人類可能是從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發展而來,南方古猿屬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
2、人類的進化:完全形成的人分為四個階段
早期猿人——坦桑尼亞奧都威峽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中國元謀人和北京人
早期智人——德國尼安德特人、中國丁村人;晚期智人——法國克羅馬農人、中國山頂洞人
3、人種及分布: 白色人種——歐洲、北美洲、澳洲 ;黃色人種——亞洲 ;
黑色人種——非洲、南美洲
4、氏族社會: 最初是母系氏族社會,隨著生產的發展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社會: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財產公有,以采集和魚獵為生。家務勞動為主,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
父系氏族社會:婚姻相對固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從事犁耕業和畜牧業占主導,出現商品交換和私有制,部族和首領是男人。
5、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產力低下,生產工具原始,物質相當匱乏,只有依靠集體才能生存。
6、比較:父系氏族社會代替母系氏族社會的原因及后果。
相同點:⑴ 都以血緣關系為紐帶;⑵ 都實行財產、分配公有制。
不同點:⑴母系氏族社會婦女在社會中站主導地位;父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中占主導地位。⑵母系氏族社會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會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生產力進一步提高,出現了私有制和奴隸制,原始社會解體。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大河流域
1、四大文明古國
古埃及(前約3500年)——尼羅河流域——金字塔、獅身人面像——權力與尊嚴的象征
古巴比倫(前約3500年)——兩河流域(“新月沃地”)——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
古印度(前約2500年)——印度河、恒河——種姓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古中國(前約2070年)——黃河、長江流域——分封制
2、古文明與大河的關系(大河文明的自然條件):①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日光充足,適合人生存;②大河流域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導致河水的定期泛濫,泛濫的河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這些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
3、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的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4、種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過程中形成。社會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下一等級不得從事上一等級的職業,不同的等級不得通婚。 影響: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良的影響。
5、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含義:尼羅河孕育了埃及和埃及文明
6、對金字塔的認識
①金字塔是埃及文明的象征 ;②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法老的陵墓;
③金字塔是埃及國王權利和地位的象征; ④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⑤金字塔是埃及奴隸主殘酷剝削、壓迫奴隸的歷史見證。
⑥金字塔是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
7、對漢謨拉比法典的認識
①是古巴比倫王國的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
②內容:處處維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強化奴隸主階級專政。
③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和目的:是一部嚴格保護奴隸主階級的私有財產,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
④漢謨拉比法典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
⑤歷史意義:是現存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8、對種姓制度的認識
①形成:是雅利安人在向奴隸制國家過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嚴格等級的制度;
②內容:社會全體成員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不同,權利與義務也不同,婆羅門和剎帝利是統治階級、特權等級;吠舍和首陀羅是被統治階級,地位悲慘。
③種姓制度是中央集權制的君主專制的標志
④種姓制度的實質:印度的等級制度嚴格維護了奴隸主階級的利益,是印度中央集權專制政治的體現
⑤種姓制度的影響:種姓制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有不良影響。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西方文明之源
1、 愛琴文明:克里特文明、邁悉尼文明
2、 古希臘繁榮的成邦:雅典、斯巴達
3、 雅典城邦的自然條件: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業發達;氣候濕潤,適宜種經濟作物。
4、 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
原因:伯利克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內容:擴大公民權利,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參加公民大會;鼓勵學術研究,發展文藝,重視教育。
5、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繁榮的表現:(雅典達到全盛的表現:)
a、經濟上,經濟繁榮;
b、文化上,文化昌盛,重視教育,人才輩出;
c、政治上,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
6、對雅典民主政治的評價:
①進步性:它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和保障,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成為一種典型范例,對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②局限性:奴隸主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的專政,民主權利只是占人口少數的奴隸主階級才享有。
7、斯巴達成邦:崇尚武力,實行嚴格的軍事訓練制度。
8、羅馬共和國的興亡
(1)羅馬歷史發展線索:羅馬城(公元前8世紀)——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年)——稱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紀)——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帝國分裂(395年)——西羅馬滅亡(476年,標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封建社會的開始)
(2)主要戰爭及戰役:布匿戰爭(羅馬——迦太基)漢尼拔 坎尼戰役以少勝多
(3)公元前49年,凱撒奪取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獨攬國家大權,建立羅馬帝國。
9、奧林匹克運動會歷史沿革:最初舉行賽會祭神,前776年—394年共舉辦290多屆。現代奧運會開始于1896年,每四年舉行一屆。2004年在希臘雅典舉行,2008年在中國北京舉行。
九年級歷史上冊知識點: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1世紀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
⑴日本的發展
①1世紀前后,出現奴隸制國家 ②奴隸制國家大和興起
③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 ④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2、大化改新的原因:
①國內,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政局混亂
②國際,中國隋唐的繁榮強盛,朝鮮新羅的崛起,對日本產生巨大刺激。
3、七世紀中期,日本改革派發動宮廷政變,孝德天皇頒布新詔書,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重要人物:中臣廉足
4、大化改新的內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 收回貴族土地為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定期收稅。
5、大化改新的作用: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
6、對大化改新的認識
是一場古代日本以學習和模仿古代中國隋唐的經濟和政治制度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它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形成了以天皇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國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為以后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7、大化改新給我們的啟示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所以,一個民族要繁榮強盛,必須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學習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銳意改革,重視教育。
8、唐朝時期,中日交往密切的原因
唐朝的經濟文化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唐朝的繁榮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唐朝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
9、伊斯蘭教的產生:
①伊斯蘭教的產生原因或背景:6世紀末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為了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商業連遭破壞、生產停滯和外部勢力入侵的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統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應運而生。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
622年在麥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622年是伊斯蘭教歷元年。
10、伊斯蘭教的歷史作用: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國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過程中起到了一面旗幟的作用,推動了阿拉伯國家的形成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伊斯蘭教后來成為阿拉伯國家擴張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