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中共八大
A、時間:1956年
B、內容:(1)指出國內先進的社會制度同落后的生產力的矛盾;(2)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任務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朝氣經濟建設方針。
C、意義: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方針和設想富有創造性,是對我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錯誤探索表現
A、“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強調經濟建設發展速度的思想指導。影響:使“左”傾錯誤(主要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和“共產風”)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B、“__”對經濟建設的破壞:使正常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出現嚴重混亂;失去極其寶貴的發展機遇。詳參P57最后一段。
高中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偉大的歷史性轉折
1.十一屆三中全會 1978年
基本內容:(1)思想路線: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2)重點轉移: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
(3)重要決定:改革開放。
歷史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開始了中國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歷史性轉變。以這次會議為起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正式開辟,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由此揭開序幕。
2.經濟體制改革
(1)起步:農村的經濟改革(重點,三農問題)
主要內容:“包產到戶、“包干到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早從安徽、四川兩省開始。)
作用:極大調動農民積極性;根本改變農村面貌;推動城市改革。
(2)城市企業改革: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意義:通過這些改革,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企業有了競爭機制,增加了活力,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效益顯著提高。
3.對外開放
(1)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首先)——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2)經濟特區有五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島(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東成為對外開放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
